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来,我到丹麦的目的是访问环保志愿者组织(NGO),但是,当我到达北欧第一大城市哥本哈根时,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考察NGO,而是来寻觅某种心灵深处的东西。这种心灵深处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魏巍 《绿叶》2008,(10):86-89
NGO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多数国内NGO,定位不明,没有战略规划,不专业,不成规模,未形成良好的整体"生态链",导致资金筹集、服务提供、项目监评与全社会没有建起良好的互动,削弱了NGO的工作效果、效率。国内NGO要向更专业、更高效、更具有公信力转型,必须有所取舍,放弃眼前利益,尽管这很难。  相似文献   

3.
卢昱,中国科大的一位博士生,他由于受到NGO朋友的影响而开始做环保工作,并在本校建立了一支有专业能力和责任感的环保志愿者队伍。7月初本刊采访了卢昱,请他谈了自己爱上环保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黄真平 《绿叶》2008,(10):90-93
中国NGO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半官方"特色;另一种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社会注册的环保NGO主要来自四个阶层的力量:青年学生、白领阶层、知识分子和媒体。环保NGO要注重在组织中推行自我控制和反组织性。环保NGO的发展已经是一种趋势,我国的NGO总有一天会站在国际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5.
于晓刚 《绿叶》2011,(3):81-85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服务于社会。三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博弈。NGO在合作与博弈过程中,要有更独立的思考空间,做社会认可的事。公民社会需要三足鼎立,社会组织、政府和企业相互制约,才能做到稳定。NGO不是只要环保不要发展,NGO希望的是可持续发展。参与话语政治,提高话语能力,是NGO影响决策的新阶梯。  相似文献   

6.
贾西津 《绿叶》2011,(3):26-31
NGO在服务上与政府相互配合、协调和补充,同时还去倡导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一些赞助企业和基金会作为NGO的捐助方,给NGO以资金支持,保障它们的正常运作。NGO为了在与政府和NGO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中立性,应明确自身的宗旨,有较强的资源筹集能力,学会拒绝不该要的资源,同时使自身资源来源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第11期《绿叶》杂志内容很好,对身处基层的环保NGO有指导意义。其中,温波写的《民间环保组织如何获得可持续的资助》一文,对境外基金会资助我国环保NGO问题有释疑作用,对我们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希望今后能够多刊登一些此类文章。基层环保NGO需要指导!淮河卫士@霍岱珊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人和环境都有直接关系,不是环境的受害者,就是环境的污染者。怎样把个体的环境关注者凝聚起来成为环保团体而产生更大的影响?环境是全球的环境。NGO通过作为一个国际的公民社会来关注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普遍看法认为,第一,它是独  相似文献   

9.
NGO在中国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政策倡议,另一个就是维权与合作。本土NGO限于自身财力与人力的限制,向社会服务转型不太明显,自身定位也较模糊。近年来与政府的合作虽然在增加,但不足以上升到影响决策。在中国,现实层面中政府、市场和NGO相互交叉的网络状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NGO的参与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放宽对NGO的限制。突破人才瓶颈,完善内部治理,才能实现NGO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声音     
《绿叶》2012,(12):96-96
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 清华大学NG0研究所王名教授近日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NGO口述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们7年前开始做口述史,当初做这个是因为在有关NGO的访谈和调研中发现,NGO的创业者们的历史都还没写出来,随着他们年岁的增加.很多历史可能就永远流失了。但是他们对于很多创业阶段的记忆还很清晰,只是自己无法把这些写出来.或者是没有时间,或者是没有能力。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很强烈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抢救的工程”,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大多数的初期创业者已退休,他们无法自我呈现.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些保留下来,然后整理出来,最后再出版出来,而且要尽可能快地出版出来。“  相似文献   

11.
环保NGO在中国已经发展十几年了,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历史向社会证明:环保NGO的存在,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中国两型社会建设,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在环保NGO的发展面临瓶颈,如果要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要让他们走得更快,改善NGO的生存条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绿风暴 《绿叶》2008,(11):93-98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破坏的不忍之心,促成了绿网这个环境NGO的建立。环保运动根本上是要改变人,而网络是影响人的一种重要方式——人影响人,一个人一个人地去改变!在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注意核心人物的必要性和专业分工的重要性,既要绿也要专,是绿网对于其他环境NGO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一棵树真的只会站立于天地之间而毫无意识地了此一生吗?在梁衡看来,树不仅是一种植物,而且是一个有记忆的生命体。事实上,科学家已经发现,植物懂交流,有记忆。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主席、生态文学著名作家李青松说:"多少次,梁衡蹲在地上,一遍遍抚摸粗糙的老树皮,仿佛摸到了岁月的那张脸,感受到古树的痛苦和欢乐,坚韧与信念。他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他在寻找古树的过程中,自己  相似文献   

14.
旺达 《环境教育》2005,(11):4-7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一位温和的学者一次又一次地站到法律面前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教学之余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人称“及时雨”的法学专家王灿发教授有着怎样的环保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小时候,每当沙尘暴来临,他就把自己当作"齐天大圣"孙悟空,迎着风沙站在外面,试图用身体阻挡沙尘。他把铺天盖地的沙尘暴当作展示自己"英雄"形象的舞台,其结果可想而知。5月10日深夜,北京牡丹联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森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内容:垃圾分类小科普——利乐包是什么垃圾?是可回收垃圾还是其他垃圾?选择什么垃圾桶扔?他在这条微信  相似文献   

16.
姜厅长乐意接受采访,当公众需要的时候。姜厅长不见记者,当宣传他本人的时候。这着实给记者出了一道难题。写这个人物,真不知从何着手。这又是姜厅长的性格。宣传事业可以,能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宣传个人有什么用?自娱自乐?再说,还有那么多关涉全局的事等着去做。作为省级环保厅长,他究竟要操心多少关涉全局的事?说实在的,外人真说不清楚。身为记者,我也始终只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感受他给环保工作带来的影响。或者说,他把环保事业"推"出去、带给别人的影响。因为,这个无须他说。从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到省级环保部门"一把手",他给环保工作带来最为深刻的影响,就是将环境保护由一种部门作为推向  相似文献   

17.
孙君 《绿叶》2010,(4):58-66
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社会.公益远没有成为一种社会氛围,NGO群体全凭着理想和责任在做事。像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等影响较大的NGO.它们的领导人有着很好的社会背景,不靠这个职业谋生。但如果公益事业完全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极其不可行,因为像这样的人太少,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要长期做,怎么生存?公益是国民义务.中国NGO的出路和公益事业的推进,需要公民社会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中,除了环保部门加大监管之外,环保NGO广泛、深入地参与,将更加有助于环保事业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环保NGO是指以促进环境保护为己任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包括民间组织、志愿者以及学生团体)。目前在我国,从事环保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是NGO中最多的一  相似文献   

19.
爱如白纸     
有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她回到娘家总爱在父母面前诉说丈夫的不是。历数他的缺点。父亲听了不以为然,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点。然后他拿着纸问女儿:“你看上面是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说:“黑点。”父亲再问,女儿又说:“是黑点啊。”父亲说道:“难道除了黑点,你就看不到这一大块白纸吗?”女儿听了若有所思,她明白  相似文献   

20.
李军 《环境教育》2013,(3):47-52
有人说: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成功,并且会成为一个佼佼者。他确实是一个佼佼者。因为他是公认的武汉市环境教育带头人和环保NGO的领军人物。20世纪80年代,当很多人还不知道环保为何物时,他却一脚跨进了这一行,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孜孜不倦,从未间断。别人说他是"环卫工",朋友说他是"环保发烧友",在记者眼里,他就是一个快乐的环保人。他,就是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徐老师的徐大鹏,一个从心灵上与自然交朋友的环境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