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深入解析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机制,探究情绪控制视角下的不安全行为矫正方法。从信息认知过程入手,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情绪唤醒方法,基于个体信息认知模型,设计情绪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试验,通过测量不同情绪状态下工人的注意力分配、隐患识别和风险倾向,采用眼动热点图和方差分析(ANOVA),探究情绪在信息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认知过程的信息获取阶段,正性情绪能够促进工人对现场危险的感知活动,而在信息分析阶段,正性情绪比负性情绪的工人具有更为显著的不安全行为倾向;基于个体信息认知的情绪不安全行为模型,正性情绪状态下的建筑工人更倾向于有意不安全行为,而负性情绪状态下的建筑工人则更倾向于无意不安全行为。建议施工企业应根据工人的情绪状态采取针对性的不安全行为管控措施,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城市景区接待压力日益增加。为探究疫情背景下城市景区密集人群风险感知规律,降低游客出游风险,基于Sitkin-Pablo模型,剖析密集人群情景下个体风险感知对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作用机理,构建包含风险偏好、风险感知以及不安全行为的三维风险感知理论模型;从而构建风险感知结构方程模型(SEM),并依据451份有效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终达到提高景区决策科学性的目的。结果表明:风险感知对游客不安全行为有直接显著的负向作用,且社会心理风险感知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效应最大;风险感知偏好对游客不安全行为有直接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行为意向偏好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3.
李慧玲 《安全》2020,(5):52-56,61
为了探究客舱旅客产生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旅客个体行为不完全受意志控制的特点,提出了采用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引入了过去行为、风险感知和情绪管理3个新变量,构建了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通过自制量表的方式,研究了客舱旅客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12个假设。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是影响不安全行为意向的最大直接因素,风险感知是最大的间接因素。本文为干预和引导旅客的安全行为给出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工作-家庭冲突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制,减少建筑业安全生产事故,以东北三省20家建筑施工企业工人为调查对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家庭冲突、负性情绪、不安全行为呈现两两正相关关系,安全氛围与工作-家庭冲突、负性情绪、不安全行为均呈负相关关系;2)工作-家庭冲突对不安全行为有直接正向影响,并可通过3条路径间接影响不安全行为;3)组织支持感在工作-家庭冲突与负性情绪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减少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缓解乃至消除负性情绪、提高员工间的安全氛围、加强个体的组织支持感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几率,减少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疏散过程中个体风险型决策行为特征和通道结构对疏散行为的影响,开展带计分奖励规则的模拟疏散试验。被试分别基于电脑端和地下车库疏散任务进行连续决策,利用眼动追踪技术采集被试在此过程中的眼动参数,采用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等眼动特性数据表征被试的视觉分配与感知特性,结合决策中冒险行为统计结果,分析疏散过程中被试面对风险时的决策行为变化特征,以及路径特征对寻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模拟疏散中连续出现的风险型决策任务,随体力消耗,被试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路径;被试感觉临近出口时,冒险行为比例增加;被试对首次感知或潜在目标的关键信息会给予更多关注,对疏散决策行为有一定影响;与平坦笔直路径相比,被试在消防门区域、不规则岔路口、连续转弯区域等通道突变处注视时间增加4~6倍,表现出更多的犹豫和折返行为。  相似文献   

6.
赵峥恺  张舒  史秀志 《安全》2022,(9):52-59
为提升安全警告标志传递的风险信息对个体的安全警示作用,从神经科学视角探究安全警示标志图案内容对个体风险感知的影响。首先从“人因”和“物因”视角探讨安全警告标志所传递风险信息的信息量与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事件相关电位(ERP)试验,获取单因素和双因素安全警告标志刺激下的脑电数据,并分析脑电ERP成分的差异。研究发现相较于单因素安全警告标志,双因素安全警告标志诱发的P2成分振幅更小、潜伏期更短,P3成分振幅更大,均呈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双因素安全警告标志更容易也更早被人注意,个体对双因素安全警告标志的风险感知程度更高,即同时包含“人因”和“物因”风险信息的安全警告标志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且传递的信息风险度更高,发挥的刺激警示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量化分析非意向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专家判断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运用超级决策(SD)软件分析评价了30个因素对非意向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而言,个体特征、组织及任务、机械设备对非意向不安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环境因素对非意向不安全行为影响权重相对较小;应急反应、应急演练、信息传递、注意力、监督反馈、安全警示、工作经验、应急设施、作业规范、疲劳程度等10个因素是企业干预、控制非意向不安全行为的重点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突发事故情境中认知心理对应急决策的影响,提高个体应急处置能力,采用认知心理学中加工分离范式,设计再认试验来量化内隐记忆水平。开展应急决策行为模拟试验,测试应急决策的反应时间和行为选择,并通过反应时和准确率来评价其应急决策能力,进一步对比不同内隐记忆水平当事人应急决策行为结果差异,分析内隐记忆驱动下应急决策行为的过程特性及自动化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内隐记忆能够对应急决策的信息感知、认知加工和行为选择过程产生影响;相较于内隐记忆较低的被试群体,内隐记忆较高的被试应急反应速度更快,应急行为选择的准确性更高;当事人在危险感知的启动阶段,通过无意识提取相关记忆,能够快速响应;在认知加工阶段,消耗较少的注意资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行为特征,减少自我损耗,从而增强应急决策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减少冒险行为。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探讨建筑工人人格特质、情绪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提高建筑工人安全认知能力,以293名一线建筑工人为调查对象,基于场动力理论,构建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3种人格正向预测不安全行为显著;正负性情绪对不安全行为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正性情绪在外倾性-不安全行为和神经质-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负性情绪在责任心-不安全行为和开放性-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工人个性化心理特征,溯源工人自身安全问题,为后续开展分类干预管理和矫正不安全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旅客客舱不安全行为致因机理,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构架,引入风险感知和风险倾向2个变量,提出旅客客舱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假设关系。通过对436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构建旅客客舱不安全行为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提出的假设关系路径进行检验,并得到标准化路径系数。结果表明,态度、风险感知、风险倾向和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行为意向,主观规范和风险感知又以态度为中介变量显著影响行为意向,对旅客客舱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分别为风险感知、态度、知觉行为控制、风险倾向和主观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船员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提出了基于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unctional Resonance Analysis Method, FRAM)和集对分析的不安全行为分析模型。通过辨识船员不安全行为形成因素,构建13个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功能共振分析模型;引入区间值犹豫模糊熵和集对分析方法量化功能模块变异程度与表型,确定功能链接的耦合变异系数;结合船舶事故案例数据,得出不安全行为形成过程中导致不安全行为形成的主要路径。结果表明:船员不安全的关键指标涉及性格、工作强度等;船员不安全行为受到内外部因子影响,涉及12条不安全行为形成路径;船员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自身特质、管理、专业素质易产生变异从而影响其他功能模块;信息传达、判断决策、动作、动作后确认易受到其他功能模块的影响,尤其是判断决策、动作等行为表现易受到影响形成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个体不安全行为包含心理、生理、技能3个影响因素,涵盖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性格、气质、能力、态度、知识、专业操作技能10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运用统计分析方法(AMOS17.0)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态度、情绪、意志、能力、专业操作技能容易受组织安全行为的影响,而性格、气质等因素由于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受组织安全行为影响相对较小。深入研究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有利于煤矿从组织安全行为入手有针对性的制定行为干预方案并控制个体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安全注意力对新、老两代矿工的安全行为影响的差异,基于代际划分的视角和安全注意力的分类,结合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不同类型安全注意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的路径模型。结果表明:在新、老两代矿工群体中不同类型安全注意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有意注意对新、老两代矿工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无意注意对新生代矿工不安全行为无显著性影响,而对老一代矿工影响显著;有意后注意对群体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对个体安全行为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4.
风险感知理论模型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目的在于通过文献凝练,明确风险感知在现代风险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性,分析风险感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定量化分析等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心理测量范式和社会认知模型等经典理论方法的研究,梳理总结出适用于风险感知研究的理论模型;同时,对风险感知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化测量并对文化理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情绪因子使得63%的人产生面对风险时的态度波动。其中,愤怒和恐惧是体现最为明显的情绪类型。风险目标因子则直接影响人们对风险等级的判断。文化理论等方法表明,面对风险人们因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不同行为选择并形成4种不同类别的人群。最后得出,风险感知是风险中人群行为决策和风险判断过程的基础,其中情绪因子应为今后相关研究探讨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安全标志、风险感知与安全注意力的深层次作用关系,基于决策双系统理论,在访谈调研基础上,建立三者关系的假设模型。通过分析两个时间点收集的487份中国制造业企业员工数据,使用层次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检验中介与调节效应以验证假设模型。结果显示:安全标志正向影响员工安全注意力,风险感知在上述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安全培训正向调节安全标志与风险感知的正向关系以及风险感知在安全标志与安全注意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时间压力负向调节风险感知与员工安全注意力的关系以及风险感知在安全标志与安全注意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矿工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在文献梳理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矿工650名,对矿工的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和不安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矿工工作压力的安全管理方式、无效能感、干部风格、组织支持和角色冲突均显著负向影响安全注意力,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安全注意力的安全信息刺激显著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安全注意力的自身素养和安全监管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安全注意力是矿工工作压力和不安全行为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减轻工作压力和控制安全注意力水平,可以有效干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矿工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在文献梳理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矿工650名,对矿工的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和不安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矿工工作压力的安全管理方式、无效能感、干部风格、组织支持和角色冲突均显著负向影响安全注意力,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安全注意力的安全信息刺激显著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安全注意力的自身素养和安全监管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安全注意力是矿工工作压力和不安全行为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减轻工作压力和控制安全注意力水平,可以有效干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事故体验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余效效应,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框架,建立了安全氛围调节作用下的事故体验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假设模型,收集308名陕西和甘肃等地矿山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有效调查问卷,采用结构方程(SEM)和层次回归的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个体的事故体验通过风险感知和安全态度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组织安全氛围在风险感知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中有负向增强的调节作用,在风险感知和事故体验对安全态度的影响中具有正向增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地提高群体安全行为,避免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通过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特点及规律的分析,明确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时个体行为决策对群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个体-群体行为决策结构函数,定性定量地分析突发安全事故个体与群体安全行为的关系,并确定群体安全行为的3种决策形式,为进一步研究群体安全行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旅客非适应性疏散行为,提高机场火灾疏散效率,基于态度-行为过程模型,剖析机场火灾旅客安全态度对非适应性疏散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包含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行为倾向)、风险感知(概率感知、控制感知、损失感知)和非适应性疏散行为的理论模型,并依据507份有效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情感对非适应性疏散行为有直接显著的负向作用,安全认知和安全行为倾向通过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对非适应性疏散行为产生负向影响,且安全情感对非适应性疏散行为的总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