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加强对公交驾驶员违规行为的管理,收集公交驾驶员违规时间数据和驾驶员性别、驾龄、学历等个人特征数据;基于生存分析模型,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和Cox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群体公交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的差异以及影响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的因素。结果表明:50%的公交驾驶员违规的间隔时间大于65天;公交驾驶员中,就文化程度而言,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最长;就性别而言,女性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与男性驾驶员相近;就驾龄而言,驾龄大于20年的驾驶员的违规间隔时间最长;对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是文化程度和驾龄,性别对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运用模糊信号检测理论,以动态模拟手段,进行了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检测试验,并提取、分析驾驶员危险感知数据,研究了驾龄增长与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之间的变化趋势和造成这种趋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驾龄增长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呈先增大而后降低、且老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更大的总体趋势;在2项影响因素中,交通执法仅决定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的整体水平。而新、中、老驾驶员对交通法规保障行车安全作用的认识不同,这造成了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的总体变化趋势。在交通管理中,对新、中驾驶员应侧重交通法规教育,并提高对中段驾驶员的交通执法力度;对老驾驶员应侧重交通执法。  相似文献   

3.
交通违法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从驾驶者发生交通事故类型及其历史交通违法类型的角度研究危险驾驶行为。利用归一化和阈值法,选取合适的交通违法类型;通过χ~2检验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两者关联性;再采用对应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交通事故类型对应的主次要相关违法类型,并建立影响程度模型;同时,基于两者的交互影响,对部分交通事故类型和违法类型分类、合并。结果表明:交通事故类型和交通违法类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对应关系,基于这种特性可预防交通事故,预判事故类型。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广州市机动车驾驶员人行横道处让行行为的特征与其影响因素,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广州市3处典型人行横道处进行现场观测,发放并收集434份有效问卷,开展机动车让行率、行人和驾驶员对于让行行为的认知及态度、驾驶员特征因素对让行行为频率的影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机动车在人行横道处减速或停车让行的比例低于15%;女性驾驶员、年龄较大的驾驶员和受教育程度高的驾驶员更倾向于在人行横道处让行。  相似文献   

5.
交通信号倒计时对车速与交通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交通信号倒计时对自由流车速及交通安全的影响。选择城市道路交叉口,使用雷达测速设备采集进口道自由流车速等数据。运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列联表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显示,仅考虑单因素影响时,交通违法检测设备存在与否对车速均值有显著影响,而绿灯信号倒计时则无显著影响;考虑多因素相互影响时,在有绿灯信号倒计时但无交通违法检测设备的情况下,车辆速度均值会更高,且绿灯倒计时会对超速率产生影响。红灯倒计时对车速离散程度有明显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绿灯信号倒计时应同时安装交通违法检测设备,红灯倒计时路口应确保充分的绿灯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交通安全的交叉口倒计时信号灯设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交通信号倒计时装置被国内一些城市广泛采用。在体现交通“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倒计时装置的应用也应注意其带来了一些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上的问题。倒计时会诱发一部分驾驶员在绿灯末尾时加速通过路口,和红灯变绿灯下一相时头车提前高速到达冲突点,可能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因而需要更长的绿灯间隔时间保证信号换相时的交通安全。由于绿灯间隔时间增长,交通信号倒计时装置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且不当的绿间隔设置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冲突。因而应谨慎采用机动车交通信号灯倒计时装置,并应辅以绿灯间隔时间调整、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明确交通规则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信号交叉口助动车违法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信号交叉口违法行驶的助动车对行人和其他车辆的安全是极大的威胁,为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了解助动车在交叉口的违法特征,利用心理学行为观测与分析的方法,利用视频在国内观测上海市、武汉市和临沂市的3个信号交叉口的助动车行为并进行违法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个交叉口非机动车违法率分别为50%、70%和40%,违法情况非常严重。助动车驾驶员性别、车辆动力特征、交警执法与助动车在交叉口的违法存在相关性,男性助动车骑行者较女性有更高的违法率,燃油/燃气动力助动车骑行者较其他动力类型(电力和人力)有更高的违法率,无交警执法时较有交警执法时助动车更易违法。助动车交通设施、助动车交通法规和管理、助动车骑行者、混行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助动车交叉口运行安全性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改善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管理措施、骑行者安全教育、规范车型是提高交叉口交通安全性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公交驾驶员的驾驶愤怒诱因,基于原始驾驶愤怒量表和客运驾驶员驾驶愤怒量表,经过访谈设计公交驾驶员驾驶愤怒量表,并在广东省内回收210份有效数据;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修订量表;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初步分析调查数据。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由23个题项组成,包括利己行为、缓慢驾驶、交通阻碍、违规驾驶和无礼行为等5个因子,其中利己行为平均得分最高;近2年发生过交通事故与因违章被处罚过的驾驶员缓慢驾驶得分显著较高;除缓慢驾驶外的所有因子得分与公交驾龄显著正相关;利己行为和无礼行为得分两者与每天平均工作时长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动体视力检测仪,对沙漠公路行车途中汽车驾驶员进行包括静视力和动体视力在内的视觉特性的实地测试,并就获得的1004个有效样本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受测驾驶员静、动体视力总体情况及其与驾驶员年龄、驾龄、持续行车时间、检测时的气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实测分析表明:沙漠公路受测驾驶员静视力和动体视力平均值分别为1.3和0.7;动体视力相对于静视力的平均下降幅度为44.75%,远高于绿洲地区。关联度分析也表明,驾驶员的年龄、驾龄、驾车时间以及测试温度4项因素对其静视力、动视力以及视力降幅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关联度均在0.76以上。  相似文献   

10.
驾驶员感知特性对隧道群交通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群对驾驶员感知特性的影响,以驾驶员的感知特性与高速公路隧道群行车安全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速度估计测试仪和深度知觉测试仪,在"铜汤高速-安徽段"沿线对高速公路隧道群行车途中的160名驾驶员进行实地测试,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用灰色建模软件V2.1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的速度估计特性与高速公路隧道群驾驶员的年龄、驾龄以及连续行车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连续驾车时间的影响最大。年龄对驾驶员深度知觉准确性无显著影响;驾龄、连续行车时间对驾驶员的深视力准确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新通车高速公路行车时驾驶员的疲劳行为。实地采集驾驶员心生理特征及交通特征数据,并应用傅里叶变换的方法转化心率随机信号来研究驾驶员行车时心率变化规律。对比驾驶员与副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生理特征,确定疲劳行为出现的心率增长率疲劳阈值。探究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与交通量、速度、行车时间等参数的关系。构建疲劳预测模型,以便通过易测的交通数据判断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生理特征。研究表明:用疲劳预测模型可通过易测的交通数据计算驾驶员行车时心率增长率,当心率增长率长时间低于11.8%时,容易出现困意。  相似文献   

12.
驾驶员反应特性在沙漠环境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沙漠等特殊环境下,驾驶员的反应特性水平是衡量驾驶员驾驶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索汽车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在特殊环境中的表现特征,本文利用复杂(选择)反应检测仪对沙漠公路行车途中汽车驾驶员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包括反应时间和误反应次数在内的反应特性,并根据获得的有效样本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受测驾驶员反应能力总体情况及与驾驶员年龄、驾龄、持续行车时间、检测时的气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表明,受急躁心理影响,沙漠环境下的驾驶员反应速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误反应次数增多,沙漠公路受测驾驶员复杂反应时间和误反应次数平均值分别为0.74 s和2.91次.关联度分析表明,沙漠公路驾驶员的年龄、驾龄、驾车时间及测试温度等因素与反应时间和错误次数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对于其他几项因素,驾车时间对驾驶员反应特性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美两国汽车驾驶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影响汽车驾驶安全的各国道路交通系统以及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等存在着差异性 ,许多差异可以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 ,或者其他定量研究方法获取 ,但仍然有许多影响驾驶安全的因素难以发现。笔者通过焦点团体座谈会的方法 ,从驾驶者的角度 ,搜集并分析了中美两国驾驶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及具有美国驾驶经历会对我国驾驶员有何影响。通过中美两国定性数据的对比分析 ,得出了主要影响因素 ,与此同时 ,通过问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这些因素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地认识地铁恐怖袭击事件下乘客疏散方式决策行为,基于随机抽样调查,采集乘客疏散交通方式选择意向数据,揭示不同地铁恐怖袭击场景下乘客心理特征及疏散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差异。结果表明:地铁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乘客恐慌,恐慌程度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是否接受恐袭安全教育和通勤距离6个因素显著相关;除常规的行程时间、出行费用等因素外,安全性是乘客进行疏散交通方式选择的首要因素;在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地铁网络重要站点关闭情况下,仍有部分乘客选择地铁作为疏散交通方式,且选择比例随出行距离增加而增加;恐怖袭击事件的攻击方式影响乘客疏散交通方式选择,爆炸恐怖袭击下地面公交客流分担率高于其他方式,而持刀伤人事件下地铁客流分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老龄化背景下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基于驾驶模拟试验数据,分析老年驾驶员的跟驰行为特征,并深入研究驾驶员跟驰行为的影响因素。选取车头间距、速度和反应时间作为驾驶员跟驰行为的表征指标,通过对比老年驾驶员与年轻驾驶员跟驰行为的差异,分析老年驾驶员的驾驶特征;进一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研究跟驰行为与驾驶员年龄、驾驶负荷和驾驶偏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年轻驾驶员,老年驾驶员对前车紧急制动行为的反应时间较长,行驶速度的变化较大,且保持较大的车头间距。驾驶员的跟驰行为与年龄、驾驶负荷得分以及驾驶偏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影响NO2排放的交通相关因素,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基本单位,提取了美国洛杉矶城市的人口特征、道路网络特征、交通状况等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各交通相关因素对NO2排放的影响,从而建立交通小区NO2排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交通小区路网密度、交通小区机动车吸引量、通勤时间在30~60 min的工作人数与NO2的排放呈正相关,表明3种影响因素的增加会造成NO2排放的增加;而交通小区在家工作的人数、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吸引量与NO2的排放呈负相关,表明适当鼓励在家工作的新型办公方式、鼓励居民出行选择慢行交通,能有效减少交通小区NO2的排放。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干扰的安全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减少混合交通流干扰是我国城市交通需要解决的重点任务之一。笔者通过对机动车、自行车驾驶员行为分析 ,认为保障安全的心理是引起混合交通干扰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观点 ,笔者探讨了不同交通环境中安全心理压力 ,以及由此产生的干扰 ;在此基础上 ,提出减少干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基于行为安全(BBS)的营运驾驶员安全教育方法在国内实践的有效性,完善教育方法,利用触发式车载视频设备,记录上海市部分营运驾驶员26周的危险交通事件数据,并对驾驶员进行教育试验。将驾驶员分为危险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2类,评估其教育效果。结果发现,教育能显著减小驾驶员的危险交通事件率;每月一次的教育会使危险驾驶员的危险交通事件率先下降后回升;跟车过近和反应时间过长的频率在教育后未能显著减小。评估结果说明,增强教育效果需要设置合理的教育频率、加强驾驶员识别潜在危险的能力以及改善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态度。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抢行”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驾驶员的"抢行"行为是我国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索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的"抢行"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编制"抢行"行为量表,修订态度和驾驶技术量表,通过在线网站调查收集了486个有效回答。进而分析了个人信息变量对"抢行"行为、态度以及驾驶技术的影响。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男性、年轻、未婚驾驶员报告了更多的"抢行"行为。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反对违规(文中"违规"特指违反交通法规定的行为)的驾驶员"抢行"行为更少,赞成违规的驾驶员更容易采取"抢行"行为,赞成"车让人"的驾驶员往往采取避让行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泉州高速交警支队在网上开创了一种驾驶人交通安全学习新模式——"文明交通网上学习"培训班,违法待处理的驾驶人在网上学习并通过在线考试获得一定学分后,便可依据"结业证书"申请免除部分违法扣分,为轻微违法的驾驶员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司法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