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抚仙湖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论述了GIS技术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应用,着重对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建立的技术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论证。说明了利用GIS技术对湖泊环境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便利。系统的建立对保护抚仙湖湖区环境,促进沿湖周边县市乃至整个云南省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基于Are View GIS探讨实现GIS热链接的方法,通过Avenue语言编写程序进行Are View的二次开发,同时建立文本、图像热链接,克服系统只能实现单一对象热连接的不便。建立环境治理区域图像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环境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的可视化。通过AreView GIS的热链接功能提供准确的、可视化的环境综合治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ArcGIS Engine(组件式GIS)技术,利用VB结合ArcGIS Engine开发"城市地表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并对系统目标、结构、数据库的建立、主要功能以及水质模型与GIS的集成方式和具体实现做了阐述.该系统将组件式GIS技术与水质模型相结合,为城市地表水环境评价管理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数字化工具,对于控制城市地表水环境污染、改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抚仙湖流域主要生态安全问题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抚仙湖的水质污染、水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环境安全、湖泊湿地与环境安全、水资源4方面进行了安全问题识别,在此基础上开展抚仙湖生态资源环境安全问题识别,包括农业耕作土污染的环境安全问题、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环境安全问题。结果表明:抚仙湖的生态安全面临一定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护湖泊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对抚仙湖的水质污染、水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环境安全、湖泊湿地与环境安全、水资源4方面进行了安全问题识别,在此基础上开展抚仙湖生态资源环境安全问题识别,包括农业耕作土污染的环境安全问题、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环境安全问题.结果表明:抚仙湖的生态安全面临一定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护湖泊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GIS在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GIS系统及其在环境地质评价工作领域的应用作了分析介绍,对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立的要求进行了概要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利用GIS进行上海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管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持。结合污水管网管理的实际需求。在VB环境下利用GeoMap控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污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充分发挥了GIS对空间、属性数据的编辑、管理、显示和查询的功能,并实现了在GIS环境下对污水管网流量的计算和水质的分析功能。  相似文献   

8.
以赣江流域为例,提出了基于GIS的TMYL计划技术框架,构建了以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在ARCGIS9.3的环境中,利用GIS的叠置技术,建立基于控制单元为管理核心、污染源在线监控为配套建设的三级监控体系.结合流域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及评估分析,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总量控制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环境监察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出了环境监察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并对框架的结构、内容和应用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目标、系统框架、模块和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和统计模型库。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基于ArcViewGIS探讨实现GIS热链接的方法,通过Avenue语言编写程序进行ArcView的二次开发,同时建立文本、图像热链接,克服系统只能实现单一对象热连接的不便.建立环境治理区城图像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环境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的可视化.通过ArcViewGIS的热链接功能提供准确的、可视化的环境综合治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多种定量指数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区———碧塔海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空间格局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的结构和特征及受扰程度,为研究区的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GIS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将有力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作者简要介绍了GIS技术的特点以及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具有信息采集的快速性、连续性、动态性等多方面的优点,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信息直观、快速地反映上来,这里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介绍,使人们了解他们能够为环境保护领域提供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的动态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得依据,同时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优越性和在军队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侃 《福建环境》2003,20(4):27-28
运用GIS技术对水环境功能区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今后环保工作中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对杞麓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杞麓湖流域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59,生态安全以较低安全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36.33%,中度安全和不安全次之,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23.36%和22.53%,高度安全面积最少,仅占17.77%.较低安全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此外,以天然林地、重要水库和湖泊缓冲区100m以内区域作为生态源,选取坡度、海拔、植被覆盖度、土地覆盖类型、距水体距离、距建设用地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道路距离等8个阻力因子,结合MCR模型与GIS的cost-distance分析模块,生成最小累积耗费距离表面,划分5个阻力等级;依据累积阻力值频率变化特点及生态服务功能,确定了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人类活动区共5个生态功能区.杞麓湖流域生态源总面积为126.87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74%,生态源在面积、数量和空间分布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呈四周连片集中,中部分散破碎的分布格局,生态廊道呈四周连续紧凑,中部分散破碎的空间格局.生态节点的空间阻力值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生态节点累积阻力比较大,位于流域景观累计阻力值最大区,对生态流的流通安全性具有较大影响.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结合GIS的Hydrology模块,构建了由生态源与19个生态节点、23条生态廊道共同组成的具有结构性的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高原湖泊流域研究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丰水期洪湖水质空间变异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李昆  王玲  李兆华  王祥荣  陈红兵  吴忠  朱鹏 《环境科学》2015,36(4):1285-1292
通过对丰水期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的洪湖全湖139个监测点位的高密度采样分析,采用GIS空间插值技术得到洪湖水体中各污染因子、水生植物生物量和水质类别的空间分布特征图.结果表明,丰水期TN、TP、NH+4-N、高锰酸盐指数的质量浓度总体上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步增高的变化趋势:北部河流入湖区围网养殖区开阔水体保护区南部长江入湖区;水质参数的贡献率依次为TNTP高锰酸盐指数NH+4-NDO.受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饵料投放、水生植物、水体交换等因素的影响,TN在丰水期超过目标水质59%,TP超标35.2%,高锰酸盐指数超标13.7%,NH+4-N超标4.3%,综合水质超标66.2%.在季风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下水体中的DO达到水质目标.通过水质空间变异性分析,能直观反映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类型和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对洪湖水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了使洪湖水环境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应大力控制北部区域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控制养殖面积,逐步恢复洪湖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洪湖水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叶春  李春华  邓婷婷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2):1283-1289
湖泊缓冲带在湖泊保护和流域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湖泊缓冲带是保护湖泊的隔离生境,是缓解或减轻湖泊水生态系统受流域内各种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的破坏、干扰和污染的空间. 湖泊缓冲带应具备缓冲隔离、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施特殊的环境经济政策与生态补偿等3个主要功能,其宽度需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环境准入标准、生态环境现状、技术经济约束和社会与管理制度制约等4个影响因素. 湖泊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般遵循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自然恢复与人工强化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技术体系包括湖泊缓冲带内的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和湖泊缓冲带缓冲体系改善技术. 湖泊缓冲带的管理主要涉及通过环境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生态工程长效运行管理和环境经济政策与生态补偿等3个方面. 未来湖泊缓冲带的研究方应包湖泊缓冲带范围的合理设置、相关生态学模型的引入、缓冲带建设的长效运行和管理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污染源调查是在进行流域水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究和《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基础上,根据调查年环境统计数据、环保局排污企业的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发放以及重点企业抽样调查、监测数据等多源资料,对企业数量及污染排放情况进行校核,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滇池流域工业企业污染源数据库。根据滇池流域工业产业结构、分布和污染现状调查,结合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及工业布局相关规划,预测工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布局和相关治理政策的建议意见,为滇池的水污染防治和昆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毋丽娟  谭海樵  彭金宁 《环境科技》2006,19(Z2):114-116
论述了太原市建立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GIS技术、Internet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持,提出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方案、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法,为太原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