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填海造陆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填海造陆是沿海地带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方兴未艾。作为大规模的人类干扰活动,填海造陆必然对海岸带系统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需要从自然地理过程的各个要素和人类社会组成的环境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中,寻求填海造陆的科学方案,实现海岸带的有序利用。文章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填海造陆对于土地、水文、生态及气候、原料源地等多方面的环境效应及其关联。结果发现:(1)填海造陆对环境的负效应在种类上多于正效应;(2)填海造陆的影响范围遍及从海到陆的整个海岸带区域;(3)填海造陆效应具有从短期扰动事件到长期生态和物理过程的宽域时间尺度;(4)填海造陆各个效应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和促进机制。未来应加强填海造陆对陆地滨海地区的影响,对气候和海洋地貌等长期自然过程的效应,以及各方面环境效应间的正负反馈机制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环保社会组织是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从事各类环境保护活动,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环保社团、环保基金会、环保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多种类型.为促进环保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制定本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4.
对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一书的学习体会与评述.该新著很好地将土壤发生学与土壤系统分类整合起来,并依此分析了土壤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土壤科学研究内容,对于促进中国土壤科学研究的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以及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成果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地理学、生态环境科学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完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生态承载力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承载力概念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内涵。依据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思路,将国内外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分为3类,第1类是指标体系评价法,第2类是以能量、物质流为基础的产品周期评价,第3类是综合性评价。上述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采用互补的方式对方法进行集成,加强综合集成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生态承载力中主动因子与被动因子、生态承载力预测及其与区域规划的结合、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生态承载力方法改进等亟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红壤丘陵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东南部红壤丘陵区生态状况的历史回顾,分析了该区脆弱生态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其整治应采取的生态、经济、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谭绍雄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2)
本文指出了现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方法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的理论依据,建立了完整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分析方法,评价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2003年和2007年的社会代谢状况,并结合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分析与因素分解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识别出限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区迫切需要采取措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西南区亟需加大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以解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技术聚集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协调问题。从与2003年的对比来看,2007年社会负担出现南方转移到北方的倾向,而且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的资源品质和数量与技术水平的改善状况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协调,致使六大区的社会代谢状况略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城市节制用水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我国的水污染状况,论述了节水的系统工程理论、水夹点技术、水平衡测试理论及水价格政策,总结了国内外节水实践经验,探讨了我国城市节制用水的措施与方法,指出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清洁生产、利用雨水与海水、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建筑物节水效率是促进城市水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城市节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亚丽;黄柱军;田义超;林俊良;覃彩焕 《生态环境学报》2025,(5):665-677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存在滞后和累积效应。探究西南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为中国西南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和时滞与累积效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时滞与累积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植被覆盖度年均值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均值为0.032/(10 a)(p<0.01);空间上,75.6%区域的植被呈改善趋势,其中51.1%区域植被呈现出显著改善趋势。2)植被覆盖度对极端气候指数时滞与累积效应的响应主要表现累积效应,其中降雨指数1-3个月累积效应面积占比在50.9%-71.5%之间,温度指数累积效应面积介于43.6%-64.1%之间;而时滞效应影响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云南地区,时滞3个月的面积占比相对较大。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分别对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贡献了54.5%和45.5%,气候贡献度大于80%的区域面积约占26.7%,主要集中研究区西部的横断山脉及高海拔的原始森林地区。人类活动贡献度超过8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以及人口密集的低海拔区域。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大于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1.
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填海是通过人工修筑堤坝、填埋土石方等工程措施将天然海域空间改变成陆地以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人类活动,它是当前我国海岸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大规模围填海在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在系统收集了国内外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研究报道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①围填海对滨海地形地貌、湿地景观的影响研究;②围填海对近岸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③围填海对滨海湿地退化与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④围填海对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⑤围填海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影响等5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了加强围填海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实施围填海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补偿等国际围填海研究新趋势。针对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区域的长期累积效应研究、加强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结构功能影响过程及机理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在围填海海洋环境影响方面的综合研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盐城海岸带陆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海岸带陆源氮磷污染输入是导致近海赤潮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文章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农田径流、养殖废水排放、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等几个方面,初步估算了盐城海岸带陆源氮磷污染负荷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盐城海岸带主要陆源污染源中,养殖水域氮磷排放总量为7641t和480t,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5.1%、63.5%;其次为居民工矿的生活生产污水,其氮磷排放量为2083t和232t,占总排放量的20.5%、30.7%;农田目前看来不是盐城海岸带主要的陆源污染源,排放量仅占4.4%和5.8%。在当前海岸带陆源污染源治理中,除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养殖水域养分流失外,农村和乡镇生活生产污水的排放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内涵、原则与指南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系列生态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景观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的乡村地域,是21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首先界定了乡村景观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了我国乡村景观的主要特征;然后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未来我国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系统地讨论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广州海域COD与DO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3-2007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调查了广州海域16个站位的COD、DO以及其它理化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调查期间,COD质量浓度范围为0.76~9.12 mg·L~(-1),平均值为2.83 mg·L~(-1);溶解氧质量浓度范围为1.98~9.79 mg·L~(-1),平均值为5.27 mg·L~(-1).结果表明,COD与DO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生活污水排放,陆源排污,降雨量以及水动力状况等因素的影响.COD质量浓度在冬季和秋季较高,春季和夏季较低,而DO质量浓度则是冬季和春季高于秋季和夏季.空间分布上,COD质量浓度从湾内向湾外逐步递减,而DO变化趋势则相反,湾内站位在夏季出现缺氧区.相关性分析中,COD质最浓度与氮营养盐及Chl-a显著正相关,而DO则与COD、Chl-a、Ph以及石油烃显著负相关.COD与DO分布特征对于河口地区的赤潮及碳循环研究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斌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4):6-9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理念.分析福州城市森林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发展城市森林的建议.参9.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来三江平原北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全球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综合模拟和评价环境问题非常重要。区域案例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核心,以中尺度的三江平原北部作为研究区域,重建并分析了自1954年以来该地区4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的开发过程。结果表明1954年到2000年期间,以湿地、草地和林地转换成耕地为该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形式,耕地面积由占总面积的5.29%上升到51.81%,同时湿地占总面积的52.49%下降到15.71%,并指出人类的农垦活动是湿地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观光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丽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7(3):23-26
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和经营形式的创新,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产生的新产业.本文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创新意义、开发模式,提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