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利用1978-2006年样本数据,首先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经济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单向动态变化过程及成因;接着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算出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就我国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和一些相关政策对能源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正面影响最大,能源价格和一些不可观测变量对能源效率有着促进作用,而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未能对能源效率起推动作用。从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百分比来看,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贡献最大,然后依次是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湖北长江经济带洪灾机制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洪灾历史,分析了致灾原因,并提出了抗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产业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承担起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本文将其概括为"产业精准扶贫"。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以产业精准扶贫与传统产业扶贫的区别以及产业精准扶贫怎样发挥作用这一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微观尺度研究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与传统产业扶贫停留在村一级或者大户层面不同,产业精准扶贫将产业透过村庄到农户,而且与贫困户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2)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是通过利益相关方共同对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匹配的过程。产业精准扶贫突显了贫困户的主体性作用,着重强调贫困户自身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要素的参与,真正建构了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长效机制。(3)产业精准扶贫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农户或是入股、务工或是自己发展产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管理、村两委参与,促进贫困户参与在生产过程中,就产业过程中的事项达成共识,促进了贫困户的公民精神培育、实用技术掌握和思想观念转变。(4)产业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增收发展的有效路径,但仍需注意风险防患。扶贫信息发布、帮扶单位责任人等扶贫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和传播,为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贫困村奠定基础,但是,也相应地增加了产品销售问题和产业自然灾害的风险,产业贴补和金融扶持政策的稳定性也会影响产业精准扶贫的运行和成效。因此,要相应地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预警,规避和降低产业扶贫风险。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矛盾,根源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长期的要素使用权不公平交易模式。这种交易模式以非均衡发展为工业化战略导向,以对弱要素利益的转移分配为机制特征,从而在微观方面导致企业长期竞争力降低,在宏观方面则成为基尼系数高,环境资源过度受损等不良宏观经济现象的根源。只有通过转变竞争力模式。促进我国企业竞争力路径模式转型,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NPP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该研究引入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和探讨了2000~2015年青藏高原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并定量区分了NPP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结果发现:(1)2000~2015年,青藏高原NPP年均值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在年际变化方面,近16年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子区的NPP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2)近16年青藏高原NPP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表明西南部NPP在增量和增速上大于东北部。(3)NPP与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流域中下游,而NPP与气温显著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藏南地区、横断山区北部、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青藏高原NPP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在空间上呈现"四线-五区"的格局。研究成果可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提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其测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无锡原锡山市为例。进行了农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实际测算。并在对原锡山市农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特别引入了邻近城市(上海)辐射、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两项指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在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上海)辐射、人口、耕地保护政策变化、农业集约化,以及城市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以前3项因素的作用为重。研究还表明,农地利用变化强度标准的引入是可行和有实际意义的。最后总结了区域农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并从土地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决策等方面,就区域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环保投资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环保投资增加1%,拉动GDP增长0.13%,环保投资对GDP拉动效应显著;环保投资与GDP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具有一定的调整力度;环保投资在长期是引起GDP增长的原因,反之不然。因此,需要建立市场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拓宽环保投资渠道,吸引和带动民间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促进环保投资形成稳定规模,推动经济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8.
在环境规制逐步从污染排放控制向环境质量管理转型的背景下,现行的单一行政区属地治理和管理模式对区域性流动性的大气污染已力不从心,导致减排目标与环境质量改善不对应,因此,跨行政区域的合作治理亟需管理手段和机制的创新。本文基于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视角,构建了区域上层管理部门(如国家或区域)和下层所辖各区的双层博弈模型,明确了大气污染减排成本与减排量的函数关系,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模拟计算出区域减排总成本最小化状况下的污染协同减排补偿标准及各辖区所承担的污染物减排量,提出对实际减排量低于(超过)责任减排量的辖区给予补偿费的征收(奖励)的管理机制,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实现区域内大气污染协同减排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用2004—2015年的统计面版数据,对区域内所辖各区二氧化硫减排量和协同减排补偿标准进行了定量测算。计算结果表明:为达到国家设定的2030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目标,长株潭区域二氧化硫协同减排的补偿费标准为1 506元/t,以该补偿标准作为区域层面二氧化硫协同减排调控手段,可在区域污染治理总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实现域内各辖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文章最后就区域污染协同减排补偿机制提出了实施思路及保障措施。基于此研究,区域环境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项的协同减排基金,专门用于区域大气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一方面用于激励大气污染实际减排量超出本行政区域责任减排量的辖区,目的是为区域空气质量比预期目标更高、对居民健康产生的正向外部性买单;另一方面用于对历史包袱重、减排压力大、治理能力弱的辖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扶持;同时,区域环境管理部门还应从组织机构、交易平台、法律法规等方面提供保障措施,确保协同减排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首先测算了我国1992~2010年期间以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种植业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方法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1992~2010年种植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2010年我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为18 36684万t,较1992年增加了3562%,呈现“上升-平稳-上升”的3个阶段变化趋势。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种植业碳排总量的6297%,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718%;江西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最高,达1 19786 kg/万元种植业产值,北京最低,仅为21986 kg/万元种植业产值。(2)种植业产业发展与其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长期均衡,种植业碳排放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4234%,而种植业产业发展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因素不能使偏差回到长期均衡状态,需借助外力调整;(3)种植业产业发展与其碳排放互为因果关系;(4)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能够解释种植业碳排放变化的3757%,而碳排放的变化对其产业发展的解释水平仅为680%  相似文献   

10.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形成、变化及其空间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象资料,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用地是全区近10年来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②灌草丛与弃耕地作为一类独特的“中间过渡”土地利用类型,其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新开发区形成、扩展的强度和方位;③具有较大面积、较少转变次数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空间格局强度最为显著,空间凝集度和亲和性也最强,构成区域城市化扩展的主体骨架。在此基础上,以具有较大规模的多个扩展核(常构成城市的CBD)为核心的“多核扩展”和以卫星城、交通干线周围为主的“点—轴扩展”模式,成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组建和扩展的主要形式;④上海中心城区及其他主要城镇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较高,以中、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扩展过程则往往经历了较多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及其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土地集约化使用程度低,城市化土地利用扩展过程显得零散,规律性、可解释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y - Responses to contamination of several soil types with crude oil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in organisms of different trophic groups. Samples of soddy podzolic, light...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商业地价的数字地价模型解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通行成本量化河流、山体等阻隔性因子的影响,采用协克里金空间插值离散化方法建立格网数字地价表面,并采用标准差椭圆、局部变异系数、窗口分析算法分析地价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基于通行成本的协克里金算法比克里金算法的拟合精度高;②地价呈椭圆状分布,分布中心位于素有济南市"金街"之称的泉城路中段的贵和商场及其邻近区域,椭圆长短半轴之比为1.75,旋转角为13.29°,在东北-西南方向上表现出更明显的分布趋势;③由中心向外,呈圈层状依次分布着大于1500平均地价值的高值集聚类型,异常集聚类型和低于平均值的低值集聚类型,聚集强度随聚集类型及距离的不同而不同;④具有点轴式空间分布结构,由1个一级中心、5个二级中心、4条地价脊线构成了地价空间分布的基本骨架,与商服中心及交通轴线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hav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convergence in per capita GDP gap and the convergence in the varia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with respect to the change of per capita GDP between China and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Then,the authors run a regression on the impact of decisive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on 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change,so as to find out the economic mechanism of energy intensity gap changing with respect to the variation of economic growth.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First,there is a convergence in per capita GDP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With the convergence in per capita GDP gap,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China and eight different countries also converge,and the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latter i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i.e.if the per capita GDP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 decreases by 1%,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them will correspondingly decrease by 1.552%.Second,the energy intensity decreas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rising of energy prices,the advances of technology,and the expansion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and it slight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DI.Third,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China and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 narrows with the lessening of the difference in fixed assets investment,energy prices,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etween China and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yet increases with the narrowing of the difference in FDI,and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differe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Fourth,the narrowing of difference in per capita GDP between China and the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result in the lessening of energy intensity gap,whose economic mechanism is that the decisive factors,such as difference in investment,technology,and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of prices,which can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in economic growth,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己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2013年实施电煤价格并轨后,我国国内煤价与国际煤价的波动趋势也将日趋一致.在国内煤炭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煤炭进口却仍在大幅增加,对我国煤炭市场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准确预测国际煤炭价格既有利于择机进口煤炭,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机制.通过整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非平稳煤价序列被分解重组为正常市场波动、重大事件影响、长期趋势等具有不同经济含义的时间序列.这三项时间序列被用于支持向量机(SVM)组合建模对国际煤价进行了一年内短期预测.研究发现:2013年国际煤炭价格将呈整体下跌趋势,趋向长期趋势线,并处于低位小幅波动.  相似文献   

15.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手段多种多样,市场机制手段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政策工具之一。国际碳交易的实践尤其是欧盟ETS的运行效果显示,电力及一些能源加工转换行业通常会因为承担了碳交易的成本,而会导致其下游产品价格的发生变动,一般表现在下游电力价格的增加,因此会使得其他行业的生产成本受电力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因此碳价格机制的引入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的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我国目前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经济现状,势必使得碳价格影响到出口贸易的产品成本上。本文主要利用我国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我国出口贸易产品能源成本的变化。结果显示我国出口产品的能源成本占每年出口额比重约为13%,若扣除掉消耗进口中间产品的因素,仅仅考虑国内中间投入产品的能源成本,则出口产品中的能源成本比重下降至9%-10%左右,其中电力的成本约占整个能源成本的60%以上,若由于碳价格机制的引入导致电力成本上涨50%,则使得我国出口能源成本的至少上涨一半以上,这将大幅度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部门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其生产技术水平,降低能源成本的比重,提高单位产品的能源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外贸存在较大的顺差,也要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配合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整,降低能源成本较高产品的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整个贸易政策调整优先向竞争力导向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分析与相似性分析,比较了十大进口国(地区)原油贸易空间结构差异.复杂网络分析旨在以入度、权重及结构熵勾勒出十大原油进口国(地区)石油贸易的拓扑结构差异,并在拓扑结构分析中结合区域分析以揭示十大贸易国(地区)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构成之不同;相似性分析则是在拓扑结构和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量化了十大进口国(地区)的空间结构差异程度及区位在进口国(地区)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主要进口国与地区的原油进口贸易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而地理区位差异越大的国家与地区间,贸易空间结构差异越大.除中国外,各原油进口大国与地区更倾向于选择较经济的进口地域;显著的多元化与均质化则导致了中国贸易空间格局的不经济.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多元化不应以过多牺牲经济性为前提,中国应权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选择适合区域合作伙伴,才能更好的落实多元化进口策略,切实解决可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微观经济学角度阐释生态产品的市场化实现路径及其价格机制。认为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的前提是存在有形的,能够体现劳动价值,可交换的产品实体。鉴于现有研究所讨论的生态产品价值的体现皆源于各环境要素的支撑,因此可将清洁的水、空气、土壤等优质环境要素凝练为生态产品的基本有形载体。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政府提供生态产品的有效路径有三条:创造、维系改善及修复。其中修复路径是现阶段市场化的优先选择方式。通过结合现阶段我国新的环保商业化模式——合同环境服务这一新命题,本文构建了生态产品合同环境服务政府采购的有效市场化路径,即政府通过绩效合同采购第三方环保服务,以综合环境目标为合同标的,通过所采购的一体化环境修复项目实现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在此基础上围绕生态产品价格组成,本文提出生态产品的二元价格体系:指出生态产品买入与卖出的不同经济行为对应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两种对立的发展模式,这两种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存在正负两种情景。综合考虑生产资料所有者属性,本文创新性地提出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应采用买入-卖出二元价格体系。买入价格也称保护价格,主要考虑生产成本与利润,生产成本即生态修复项目的费用支出,其中利润是购买者(政府)予以产品生产者(提供修复服务的环保服务商)适当的利润空间,作为该生产者经济行为正外部性的补贴;出让价格也称牺牲价格,包括生产成本、社会成本(外部性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利润等,其中出让行为价格组成中的社会成本获益是政府,应主要用于支付环境管理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元价格体系中,学者们讨论的生态产品价值与买入价格相关性不大,在数值或更接近出让价格。  相似文献   

18.
19.
"政府-企业"节能减排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能源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破坏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渐显著.企业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参与者,经常陷入节能减排投入成本高、担负责任大,却经济效益少的现实境地.与之相反,政府则可以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享受到企业节能减排所带来的各项收益和资源保存收益,这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本文构建了一种政府-企业节能减排互动机制激励模型,可求得政府与企业在节能减排战略中最优的责任分摊比例,并依据模型测度出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投入和各项经济、环境效益指标,从而为政府合理分摊企业节能减排压力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使得企业更有动力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20.
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FORCE OF CIRCULAR ECONOMY In responding to the call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take the circular economy approach for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Task Force on Circular Economy & Cleaner Production (CETF) of the 3rd phase of the China Council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CICED) was established in January 2002. The mission of CETF is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effective strategies with which China can promote circular economy and cleaner production (CE&CP); and to provide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 for implementing CE&CP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