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60Co和137Cs在紫贻贝(Mytilus edulis)体内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洋中,~(60)Co和~(137)Cs是重要的放射性污染物。关于~(60)Co和~(137)Cs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累积、排出及在不同组织内的分布已有很多报道,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也受到广泛的重视,还有的提出用贻贝作为~(60)Co等污染物的指示生物。本实验在于了解~(60)Co和~(137)Cs在紫贻贝的某些亚细胞成分中的分布及该两种核素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存在状态,探讨其累积和排出机制,这对进一步估计其对高营养阶层动物和人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度、盐度是影响海洋生物吸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因子.研究温度盐度的不同组合对海洋藻类吸收放射性核素的影响,对探讨核素在海洋食物链中的累积、转移以及评价核废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对象,在核污染监测中的主要核素~(60)Co、~(137)Cs同时示踪条件下,研究了三种温度、三种盐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吸收这两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放射性核素在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转移规律研究的第三部分,着重研究~(137)Cs、~(134)Cs、~(65)Zn、~(60)Co、~(59)Fe、~(54)Mn在毛蚶、文蛤、对虾、罗非鱼各主要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并计算各自的富集系数,同时也考察了各种核素在生物各个组织器官中的排出、在底质中的解吸作用以及生物再利用的过程.结果表明肠道和内脏对核素的富集量高,排出也快;外壳、鳃甚至肌肉对核素的富集量低,排出也慢.文中着重讨论了肠道、外壳、鳃在不同情况下成为生物体参与外界环境核素循环主要通道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悦目大眼蟹(Macrophthalmus erato de Man)为材料,采用多核素示踪方法研究生物作为海洋放射性污染指示物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悦目大眼蟹对137Cs、134Cs、65Zn、60Co、59Fe、54Mn等6种核素的积累量与核素的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作者认为,悦目大眼蟹的整体生物用作6种核素的指示物是可靠的,尤以65Zn、54Mn最为理想。文中还论述了核素进入悦目大眼蟹的器官通道和生物浓集的过程,测定了各主要器官的浓集系数。  相似文献   

5.
亚铁氰化铜—硅胶对钴,锌,铯和铈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重量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和γ能谱法等分析手段,较系统地研究了CuFC-SiO2对Co、Zn、Cs和Ce等核素的静态和动态交换平衡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吸附体系的pH、温度、搅拌时间和离子浓度等对Co、Zn、Cs和Ce的吸附率和交换容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条件,其吸附能力顺序为Cs>Zn>Ce>CoCuFC-SiO2用作现场定量浓集海水中60Co、65Zn、137Cs和144Ce等核素,用γ谱测定其活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大弹涂鱼浓集~(137)Cs、~(134)Cs、~(65)Zn、~(60)Co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finirostris linnaeus)为对象,采用示踪法研究它在两栖生活的条件下浓集137Cs、134Cs、65Zn,60Co的动力学过程,并利用活体连续跟踪测量法研究大弹涂鱼浓集上述四种核素的方式及其个体差异。结果表明,大弹涂鱼对四种核素的浓集,8d后就进入动态平衡,浓集系数在6-23左右;内脏、性腺、鳍和鳃都是浓集核素的关键器官,肌肉对核素的浓集能力最低。大弹涂鱼能通过鳃部呼吸,皮肤渗透,胃肠吸收等途径浓集核素,大弹涂鱼营两栖生活的特点导致了它浓集核素动力学过程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137Cs在大鹏澳中迁移分布的数值模拟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37Cs作为广东核电站放射性排出核素之一,具有高残留,高积累的特点.悬浮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沉降是影响海湾水体中核素迁移的重要机制之一.为正确评价核电站放射性排出物对大亚湾海湾水域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悬浮物吸附沉降影响的深度平均二维对流扩散模型,模拟了放射性核素137Cs在大鹏澳内的迁移分布状况,并对未来湾内水质进行预测.模拟预测表明若维持当前排放量,未来50年内海湾中137Cs活度并没有呈持续上升趋势,局部虽略有累积,但活度值仍很小,最大仅约4Bq/m3,说明悬浮物吸附137Cs沉降对海湾的自净作用不容忽视. 137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建立的人工小生境中,研究了具有生态学意义的~(137)Cs、~(134)Cs、~(65)Zn、~(60)Co、~(59)Fe、~(54)Mn等核素在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的转移规律.本文是该项研究的第一部分,研究悬浮物、底质对核素的富集和吸附,考察了核素进入海水后的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9.
镉和硒染毒对大鼠体内一些营养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染毒元素 Cd 和 Se 在生物体内对一些营养元素的影响,采用体内中子活化分析和原子吸收法分析了大鼠被高含量Cd或Se染毒后,不同组合的动物体内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含量 Cd 使大鼠体内N、Ca 、Zn 、Cu 的含量大幅度的降低,而高含量Se使大鼠体内 N、Ca、Zn 、Cu的含量有一定的降低;当高含量的 Cd和 Se 同时在大鼠体内作用时, Se 和 Cd 对 N、Ca 、Zn 、Cu 元素,的毒性作用有相互缓解作用,而Se 和 Cd 对 P、K、Mg 元素毒性却有相互加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杜良  吴涛  谭昭怡  张东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Z2):316-318,326
核素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研究是极低放填埋场选址关键工作之一,通过核素在场址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可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文章在建立基于Kd值的极低放填埋场安全评价模式的基础上,选择Sr、Cs在某极低放填埋场土壤中的Kd值,初步评价场址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场址土壤对核素Sr、Cs具有较强的阻滞性能,填埋场周围环境与公众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1.
以半滑舌鳎肝脏细胞(HTLC)为研究对象,利用噻唑蓝比色法(MT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自由基(R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方法分析细胞活性、细胞膜完整程度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探究海洋环境中放射性核素137Cs、90Sr的生物毒性效应。HTLC细胞活性随137Cs、90Sr活度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低活度核素作用下,细胞活性增加极其显著(p < 0.01),137Cs对细胞膜无损伤,90Sr则使细胞膜损伤显著(p < 0.05),但二者均能使ROS含量和SOD活性显著性增加(p < 0.05)。高活度核素作用下SOD活性均显著增加(p < 0.05),但137Cs作用时ROS无显著变化,90Sr则使ROS显著增加(p < 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活度条件下,137Cs和90Sr对海洋鱼类细胞无显著的生物毒性,细胞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正常功能。90Sr能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对膜系统造成损伤,可能影响细胞多种代谢途径,对生物体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典型电子废物焚烧区水生生物多溴联苯醚累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广东清远某电子废物焚烧区封闭水体中水生生物体PBDEs(多溴联苯醚)的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草虾、田螺、河蚌、鲫鱼、鲤鱼、黄鳝和乌鳢等水生生物体内w(∑21PBDEs)(以脂肪质量计)为0.2487~24.50μg/g. 该电子废物焚烧区水生生物PBDEs污染较严重,较我国其他地区开放性水体的水生生物体w(PBDEs)高出1~3个数量级. 其中,底栖动物河蚌和田螺体内PBDEs累积最高,w(∑21PBDEs)分别为11.38和4.968μg/g. 不同同系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累积差异较大,BDE209是水生生物体PBDEs累积的主要组分,占49.83%~91.48%,八溴代和九溴代BDE也发生了高累积. 营养级是电子废物焚烧区水生生物PBDEs累积的最主要控制因素,但捕食和生活习性对生物体尤其是软体动物PBDEs累积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俄罗斯“雪松”自然保护区内地表植物水生生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价了重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富集和转化规律,确定了重金属选择性吸收的指示性生物及最体现微量元素本底浓度的指示性生物,指出了研究区域微量元素本底浓度的地球化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雅鲁藏布江中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采用了欧共体BCR分步提取的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段人口密集区的表层沉积物中的9种重金属元素(Cd、Co、Ni、Cu、Zn、Pb、Cs、As和Cr)不同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形态分布特征.并分别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和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对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元素Cr、As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占87%~96%),Ni、Cu、Co和Cs赋存特征较为相似,来自非残渣态约占20%,元素Cd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约占65%,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毒性;2由RAC评估得出元素Cd有效态占37.38%,对环境构成高风险等级,元素Co、Ni、Cu和Zn对环境的危害处于低风险状态,元素Pb、Cs、As和Cr处于无风险状态,单从重金属形态的生物有效性评价,雅江沉积物对环境构成的风险排序为Cd>Co>Ni>Cu>Zn>Pb>Cs>As>Cr;3沉积物SQG-Q系数为0.804,具有中度的潜在生物毒性效应,鉴于该研究重金属元素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并且重金属平均含量除元素Cr和Ni外,其余元素均小于TEL和PEL值,所以,该河段总体上处于较低的风险等级,受到人为污染活动较少,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以大弹涂鱼为对象,模拟其两栖生活的环境,采用示踪法并用S-80智能多道分析器与Ge(Li)探头研究了大弹涂鱼的整体及其组织器官对~(137)Cs、~(134)Cs、~(65)Zn、~(60)Co的富集与排出.探讨了其积累量、残留量与海水中核素浓度的相关性,推荐性腺、肌肉、头部作为监测海洋中~(137)Cs、~(134)Cs、~(65)Zn、~(60)Co污染的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16.
土壤和沉积物作为地表矿物岩石风化过程的重要产物,对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壤和沉积物记录了矿物溶解、吸附、沉淀及生物吸收等综合地质过程的叠加作用,如何准确判定某个单一过程对金属地球化学的影响和贡献仍是当前研究难题。土壤和沉积物中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可帮助判定元素在地表风化过程中经历的特定过程。本文选择我国广泛分布的五种典型土壤类型(砖红壤、黄棕壤、棕壤、红壤、水稻土)、一种水系沉积物和一个玄武岩自然风化剖面土壤样品,运用改进的BCR形态提取法开展典型金属形态分布特征研究,明确了具有潜在生理毒性的Cr和Pb、代表性过渡金属Ni、Cu、Zn、V、Co以及相关研究较少的碱金属Cs、碱土金属Sr和难溶元素Zr在不同土壤、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刻画了这些金属在典型砖红壤风化剖面上的连续变化规律,初步判定了不同地质环境金属形态分布不同的控制因素。V、Zr和Sr受自身性质控制,在不同的地质样品中都表现出相似的形态分布,均以残渣态为主,而其他金属则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分布趋势,其中,Ni、Zn、Cs、Pb和Cu的形态分布受它们的理化特性和外部环境共同影响,Co形态则可能受到锰矿物、TOC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流域金属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环境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Cd-Cu-Pb复合污染对芥菜吸收Cd、Cu和Pb及矿质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十字花科的芥菜为材料,通过室内盆栽均匀设计试验,研究了Cd-Cu-Pb复合污染下芥菜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特点以及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在芥菜体内积累能力为Cd>Cu>Pb;芥菜对Pb、Cd有较强耐性,对高浓度Cu耐性不强. 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是影响芥菜各部分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Cd可抑制芥菜对Pb的吸收和转移,促进Cu向芥菜地上部转移;Cd-Pb复合效应促进了Cd在芥菜体内累积;Cu抑制芥菜吸收Pb;Cu-Pb可促进Cd抑制Cu在芥菜各部的积累. 与对照相比,复合污染显著降低了芥菜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累积,各处理芥菜对Mg、Fe和K的吸收转移特点显示出相似的规律,即地上部w(Mg)远大于地下部而w(Fe)和w(K)为地下部占优. Cd可极大促进芥菜对K的吸收而抑制对Fe的吸收,Cu则阻碍地下部对K的吸收;Cu与Cd-Pb复合效应可抑制K向地上部转移.   相似文献   

18.
~(134)Cs在水-萍-底泥系统中的消长遵循指数回归形式;萍能从水体中吸收~(134)Cs,并富集在其体内.萍种间的富集能力有差异,其中,小叶满江红>满江红>蕨状满江红>浮萍>卡州满江红,底泥对水体中的~(134)Cs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从而减少萍对水体中Cs的吸收量;在适当的土水比下,底泥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134)Cs;钾离子能抑制萍对~(134)Cs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壬基酚是一种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物),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蓄积,对生殖系统等具有毒性作用。NP广泛分布于水体、沉积物、城市污泥等介质中。通过室内人工配制的NP土壤盆栽菜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分析测定研究菜心对NP的吸收累积特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同龄杨树、京桃、丁香三个树种的幼叶、成叶为实验材料,用浓度为3000PPM的铜、铬、铅、锌盐标准水溶液分别浸泡实验组叶片,每个叶片浸泡2分钟,然后观察伤害症状,并以叶片伤害面积达5%作为标准,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各叶片中四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于此同时还设置了对照组、本底组、转移组.实验结果表明杨树、京桃、丁香对Cu、Zn、Cr、Pb有较强的吸收累积能力.并能在体内浓缩,因此它们对大气中重金属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净化潜力。不同树种对同一元素净化潜力存在着差异,而同一树种对不同元素净化潜力也不一样.处于不同生长期的叶片净化潜力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