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环境地学     
导作用。在中到大雨条件下,壤中累积输出的径流量都低于表面流,差幅决定于土壤表层界面特征。表面径流中的磷迁移量是壤中流的3一4倍。图4表2参13X1442(X) 101男3土壤酸化及天然土壤溶液中铝的形态/翁建华(中国水利水电科研院)…//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2(XX),20(6)一501一505 环图X一58 采用真空式土壤溶液采样器收集了宜昌、巫山松树林中天然土壤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拟一h助。蒯ion柱后荧光检测,分析测试了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铝的形态,研究了由于土壤酸化引起天然土壤溶液中不同形态铝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天然土壤溶液中…  相似文献   

2.
PSAA水溶液中铝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PSAA是一种含有铝离子的聚硅酸絮凝剂。本文用27Al-NMR法和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PSAA水溶液中铝的形态分布情况,考察了SiO2/Al3+摩尔比,温度及稀释作用对铝的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SAA水溶液中的铝主要是以单核羟铝络合物形式存在,聚硅酸的存在对铝的形态分布影响不大,温度对铝的形态分布无影响,稀释作用对铝的形态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降水酸度和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浙江省酸沉降监测网24个观测点1992~1994年的监测资料,运用统计学和回归分析评价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降水酸度和各化学组份的浓度分布和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水中阴离子以SO42-为主,冬、春季节降水离子浓度较高,酸度也大,影响降水酸化的主导离子是SO42-、NO3、NH4+和Ca2+.  相似文献   

4.
土壤无机离子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的迁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非均匀电场对不饱和沙壤土中的NO3-和SO42-的迁移特征,揭示利用非均匀电场向土壤中注入营养物和电子受体的特性.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场能有效地增强土壤中NO3-和SO42-的移动性,在1.0V/cm电压梯度下不饱和沙壤土中NO3-和SO42-的电迁移速率分别高达22.0,16.5cm/d;在非均匀电场中无机离子主要通过场强较大的区域迁移;切换电场极性可以方便地控制土壤中NO3-和SO42-的运移,同时能促使NO3-转化为NO2-.利用非均匀电场的迁移和富集效应,可以有效地向土壤中注入无机离子或者将污染离子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5.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含硫废水毒性的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孔聚合物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在厌氧流化床(AFB)反应器中处理含硫废水,研究反应器抗硫化物(S2-)毒性抑制和抗硫酸盐毒性抑制的能力;探索解除 S2-毒性的方法.研究表明,当进料基质 COD浓度为 5000mg/L,HRT为5.2-5.4h,S2-<200mg/L时,反应器去除 COD效果不受影响,S2-350mg/L时,厌氧消化受到明显抑制,反应器可容忍530mg/L S2-浓度而未造成消化系统的破坏;SO42-浓度高达3521mg/L,COD去除率仍可达77%-80%,但SO42-去除率明显下降;当COD/SO42-的比值大于1.45时,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的生长未受到明显抑制,此时容积负荷为22-24kgCOD/(m3>·d),COD去除率为80%,SO42-去除率为58.8%;向反应器投加适量FeCl2可很好地解除S2-的抑制.  相似文献   

6.
在鼓泡吸收瓶中,对半胱氨酸亚铁[Fe2+(CyS-)2]溶液络合吸收一氧化氮(NO)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Fe2+]和[CySH]的配比、pH值、模拟烟气中的氧含量、SO32-浓度等对NO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Fe2+:CySH=1:4配比的溶液能达到较大的吸收容量.Fe2+(CyS-)2吸收剂在pH=8条件下的吸收效果明显优于偏酸条件下的效果.当氧气含量达到5.5%时,NO的吸收容量约下降48%.当SO32/Fe2+(CyS-)2为1时吸收剂的吸收容量约为不含SO32-的溶液的1.5倍.模拟烟气中氧气含量越高,SO32-对NO吸收容量的影响越明显.相同浓度的亚铁络合吸收剂,Fe2+(CyS-)2的NO吸收容量略高于常用吸收剂Fe2+(EDTA2-),并且Fe2+(CyS-)2的抗氧化性能优于Fe2+(EDTA2-).  相似文献   

7.
矿物尘粒与人体正常细菌相互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4种天然及4种人工硅酸盐尘粒与人体的正常细菌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相互作用的机制.测定了矿物粉尘与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作用后的细菌数量、葡萄糖(GLU)消耗量及14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各种粉尘的主要化学组成各不相同,含钙的水泥尘粒以及含镁高的水镁石均能引起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细菌数量、葡萄糖消耗量增加;各矿物粉尘均不能引起培养基Ti4+、Pb2+、Zn2+、K+、Na+、Ba2+、P5+浓度的变化,而能引起Mn2+、Ca2+、Mg2+、Si4+、Fe3+、Al3+、Ni3+浓度不同的变化;含Ca2+或Mg2+高的碱性矿物尘粒能促进细菌的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8.
高效无机混凝剂聚硅酸铁铝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高效混凝剂是目前水处理研究的热点用水玻璃、硫酸铁和硫酸铝制取聚硅酸铁铝混凝剂(PSFA),确定了制备PSFA混凝剂的优化条件:硅酸聚合度n为05,Fe3+及Al3+与SiO2的摩尔比为1:l,Fe3+与A3+的摩尔比为1:l,水解度B*为0.5,而熟化时间对PSFA混凝剂的混凝性能影响不明显用PSFA混凝剂处理实际水样,并与单独投加混凝剂硫酸铁及硫酸铁加助换剂聚硅酸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SFA混凝剂的效果最好,而且用药量少;同时还对PSFA混凝剂的混凝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Al与F的络合作用对土壤吸附Al和F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Al-F络合作用对土壤吸附Al和F的影响以及吸附前的溶液中铝化学形态的差异。提高Al或F的加入量将人别使分配在土壤溶液中的F或Al的数量增加,即Al-F络合作用地使Al和F在土壤固-液间的分配平衡向液相移动,土壤对Al-F络合物吸附程度很小,吸附前,3种不同F/Al比溶液中Al^3 ,AlF^2 的浓度随着F/Al比的增加逐渐降低,AlF2^ ,AlF3^0的浓度则逐渐升高,与土壤作用后,溶液中Al主要与AlF^2 ,AlF2^ 的形式存在,以AlF^2 的数量居多。  相似文献   

10.
日本关东冬季飘尘酸度及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微量酸碱滴定方法测定日本关东地区冬季高浓度飘尘的酸度,估算了飘尘对酸性降水的缓冲能力,并对飘尘水溶性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飘尘的酸性很强,H+浓度在24neq/m3以上,是我国北方城市飘尘的几千倍,这表示该地区大气环境已严重酸化,可能是该地区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飘尘的水溶性离子组成与我国飘尘截然不同,飘尘中cl-浓度很高,SO42-、NO3-的浓度也较高,说明飘尘主要来自人为源,NH4+浓度则占全部阳离子80%以上,飘尘的这种组成也是非常特殊的。  相似文献   

11.
重庆南山马尾松衰亡与土壤铝活化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研究了重庆南山马尾松衰亡与铝中毒的关系.发现南山土壤中活性铝含量相当高,而活性钙含量很低,轻灾区和重灾区的Al/Ca比都已超过伤害植物的阈值.试验结果表明,铝活化是土壤严重酸化的后果.溶液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铝对马尾松幼苗生长有明显毒害作用,且毒性最大的形态是Al~(3+),铝中毒是南山酸雨危害马尾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酸化土壤中铝及其植物毒性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本文综述了(1)影响土壤酸化的因素和铝的活化过程;(2)铝对植物的毒害症状,植物对铝的相对抗性以及铝的形态与植物毒性的关系;(3)影响铝毒性的外界因素如磷、钙和有机质;(4)铝的毒性机理,铝可能作用于生物膜、钙调素、DNA和ATP。最后提出了一些铝质土壤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贵州茶园土壤中氟、铝的形态组成及分布特征,探讨了彼此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态氟、交换态氟、交换态铝和有机结合态铝是茶树吸收氟和铝的主要物质供应源,彼此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受土壤pH值的影响较大,在茶树的生物富集作用下,茶园土壤中氟和铝均表现出有从土壤深层向表层迁移富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模拟氮沉降对高硫沉降地区森林土壤酸化的贡献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下典型的酸化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40 kg·(hm2·a)-1的N剂量分别喷洒NH4NO3和NaNO3以模拟氮沉降翻倍的情景,对其影响下的土壤溶液pH值和主要阴阳离子浓度进行了为期1 a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相比,喷洒NH4NO3的土壤溶液的pH值有所下降,而NaNO3则导致pH值略有上升.同时,喷洒NH4NO3和NaNO3均导致盐基阳离子(Ca2+和Mg2+)和Al3+浓度的明显上升,其中Al3+与盐基阳离子(Ca2+、Mg2+和K+之和)的摩尔比值由对照的0.5左右升高到接近甚至超过1.0.盐基阳离子的加速淋溶和有毒Al3+的活化,表明氮沉降已加剧了土壤酸化.此外,氮输入的增加还引起了NO-3淋溶的大幅增加,土壤出现氮饱和现象.相对而言,NH+4的酸化和富营养化效应均强于同当量的NO-3,表明中国氮沉降控制不应忽视NH3的排放削减.  相似文献   

15.
黔西北茶园土壤活性铝的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决定了铝毒性的强弱,为了解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采集于贵州西北部的106个茶园土壤样品为材料,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w(Tac-Al)(Tac-Al为活性铝)表现为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质量分数分布略有差异,表现为w(Hy-Al)(Hy-Al为铝的水合氧化物与氢氧化物)>w(Ha-Al)(Ha-Al为腐殖酸螯合态铝)>w(Ex-Al)(Ex-Al为可交换态铝)>w(Or-Al) (Or-Al为有机结合态铝)>w(In-Al) (In-Al为无机吸附态铝),其中,结合较稳定的Hy-Al和Ha-Al占优势,二者质量分数之和在w(Tac-Al)中所占比例接近70.0%. 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质量分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w(Hy-Al)与w(Tac-Al)之间的R高达0.975(P<0.01),接近线性关系;w(Tac-Al)随着土壤pH的降低而升高,随着w(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土壤中w(Tac-Al)并不由w(总Al)决定,而是受土壤pH和w(有机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砖红壤对F-的吸附反应尤其是随后Al3+的释放过程,有助于增进对土壤酸化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解. 在初步揭示出F-吸附反应以及Al3+释放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基础上,重点考察了pH和有机酸对上述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对F-的吸附反应十分迅速,2 min内吸附量即可达到24 h内总吸附量95%,而土壤中不同含铝矿物的溶解度差异使Al3+的释放过程在前15 min十分迅速,释放量可达24 h内总释放量的80%,随后则逐渐减缓. 降低反应体系pH可促进Al3+释放,但会使F-吸附量减少,这是因为伴随Al3+的释放,部分F-又可以AlF络合物的形态重新进入溶液,尽管在低pH条件下,土壤表面以带正电荷为主而有利于F-吸附. 草酸和抗坏血酸对土壤吸附F-均有抑制作用,但对F-溶出土壤Al3+有促进作用. 此外,草酸对土壤铁氧化物的选择性溶解作用,可使更多F-吸附在土壤铝氧化物位点,并导致Al3+释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聚与复合两种制备工艺,制备出了系列具有不同碱化度和不同Al/Si摩尔比的聚硅氯化铝混凝剂,分析研究了PASC中Al(Ⅲ)的水解-聚合历程以及聚硅酸与铝水解聚合产物的相互作用,探讨了PASC溶液的酸解聚。  相似文献   

18.
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DCB)法研究了去除土壤中的氧化铁后Al的吸附-解吸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pH值<4.5条件下,去除氧化铁可使土壤对Al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这种变化在赤红壤中尤为明显;而此后随pH值的升高,原土和去铁土对Al的吸附量基本相等.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去除氧化铁能降低土壤的电荷零点(ZPC)和增加土壤表面负电荷的数量,从而增强了土壤表面与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另一方面,去除氧化铁后Al的解吸量也增加.其原因是与原土相比,去铁土吸附Al的机理中包含有部分静电吸附,这从离子强度对去铁土吸附Al的影响实验能得到较好的验证,因为在pH值<4.5时,提高离子强度将降低Al的吸附量,用高岭石做参考材料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聚合氯化铝(PAC)是一种水处理混凝剂,可为液态(PAC-L),也可浓缩成固体(PAC-S)、PAC-L在水中稀释时铝的形态的变化已用~(27)Al核磁共振法(NMR)进行了研究。本工作试图用~(27)Al NMR法对PAC-S及其在水中溶解稀释物中铝的形态进行研究,以探讨固化对PAC及其在水中铝的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