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东部地区森林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森林生态环境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但存在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为此,中东部地区应在提高森林面积的同时,继续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在管理和经营方面,要保护和利用结合,分类经营、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粗放型增长模式严峻挑战中国科学发展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83立方米)的12%;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许多重要的矿物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3。加之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一个对矿物资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发展时期,因此,所面临的物资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研究了崇明森林资源发展特点,评估了森林碳汇对碳排放的抵消作用。研究发现,近年来崇明森林组成不断优化,个人所有特灌林面积逐年下降,国有乔木林逐年增加,确保森林资源的稳定和健康发展。2016年森林碳汇可抵消崇明电力消费碳排放的16%,由于崇明森林以幼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小,但年生长率高,随着林木生长,碳汇功能具有很大潜力,对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森林资源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四川省近20 a森林资源动态变化,选取森林面积、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活立木蓄积量、人工造林面积5个森林资源指标,GDP、人均GDP、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个社会经济因素指标,以及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和森林火灾总面积等自然因素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GDP、人均GDP、城镇化率和年平均气温都对森林资源变化起正向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城镇化率>人均GDP>GDP>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P<0.05),而年平均相对湿度则对森林资源的增长起限制作用;四川省施行的政策在森林资源的变化中也起到很大引导作用.根据森林面积空间变化分析,2005—2010年四川盆地西北部和川南山地区主要以增加为主,西部横断山区森林面积增加和减少的量相当;2010—2015年森林面积发生变化的区域整体向东南方向转移,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内部.四川省耕地和草地是林地面积增加主要的来源地类,耕地和灌木是林地面积消耗最主要的地类.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森林资源变化的趋势及影响中国是森林资源不太丰富,人口又众多的国家。虽然森林面积占世界第6位,蓄积量占第5位,但人均占有量却很低,每人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不足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和15%。建国以来,由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加过快,自然灾害频繁以及政策上的失误等原因,森林资源状况发生了令人不安的显著的变化。 (一)森林资源的短缺与发展 1.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根据典型调查材料分析,1976~198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消耗森林资源2.9亿立方米,而同期林木生长量仅有2.3亿立方米,消耗量大于生长量0.6亿立方米。由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地域差别很大,消费结构各有特点,所以生长量与消耗量  相似文献   

7.
我国煤炭以井工开采为主,约占整个煤炭产量的97%,由于含煤地层一般在地下含水层之下,在采煤过程中,必须排出大量的矿井涌水。全国煤矿矿井水每年排放量2.2 Gm3以上,并且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而逐年增大。矿井水受开拓及采煤影响,含有大量煤粉、岩石粉尘悬浮物和微生物,呈灰黑色。我国属贫水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 720 Gm3,人均占有量只有2 700 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名列世界第88位。目前我国  相似文献   

8.
水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资源,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地表水年径流量约261亿 m~3居世界第六位,但按人均年径流量计,我国仅270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全国不少地方存在着水源不足,供水紧张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年均受旱面积达3亿亩,有4000万人、3000万头牲畜吃水困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水质的污染,进一步缩小了可用水资源,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目前水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  相似文献   

9.
陈宗明 《环境》1999,(7):10-10
有资料显示,我国的纸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1/3,为发达国家的1/6~1/17。尽管目前我国造纸原料仅有15%取自木材,而85%为草本植物等非本材纤维原料,但由于产纸绝对量相当可观,故年耗木材量也很惊人。1989年~1993年的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用材林蓄积量从建国初的20亿立方米降低到6.4亿立方米,而目前全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00,(4)
3月22日是第8个“世界水日”,这一周也是第13个“中国水周”,全国各地都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唤起人们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的认识。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水生态环境脆弱,连年  相似文献   

11.
数字     
正10月22日,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2009—2013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达12.68万亿元,相当于2013年GDP(56.88万亿元)的22.3%,是当年林业产业总产值的2.68倍,相当于森林每年为每位国民提供了0.94万元的生态服务。  相似文献   

12.
远亮 《山东环境》2000,(6):47-47,45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较为紧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分布很不均衡,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山东作为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省份之一,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357方,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人均1000方的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少于500方的水资源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13.
水是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而且不能替代的物质,又是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630m~3,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也很不均匀,华北地区(指京津冀晋两市两省)属水资源较少的地区,海河流域尤少,人均占有量仅300m~3,为全国平均值的九分之一,华北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中心地区,这里的水资源紧缺关系到  相似文献   

14.
科学估算各地区森林碳汇量并探讨其空间关联性特征是制定差异化碳汇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根据1988—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6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论文利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测算了各地区的森林碳汇量,进而检测和比较了省域间碳汇总量空间关联性的方向和强弱,最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碳汇的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的森林碳汇量整体呈上升态势,各地区间碳汇量差异明显,其中西藏、黑龙江等地区碳汇量丰富,而上海、北京等地则碳汇增长率较快;2)研究期内的Moran’s I指数整体表现为倒“S”型的波动变化特征,全国森林碳汇在省域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备一定关联性;3)我国森林碳汇存在显著的近邻空间溢出效应,森林资源采伐、森林受灾程度和降水量等因素对森林碳汇水平的影响显著。因此,研究认为:我国在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时,应当考虑省份间的地理区位因素,合理制定兼具差异化和协调性的森林碳汇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5.
警醒世人     
韦倩 《环境》2002,(4):1
我国森林经过长期的砍伐、开发、非法征占,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世界上人均森林面积最低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目前七大江河流经15个主要大城市河段中,13个污染严重。如果污染得不到治理,浪费得不到遏制,30年后我们将无清水可饮。我国沿海湿地面积以每年2万公顷的速度减少。五十年来丧失了100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大地之肾”被切去了一半。我国化肥使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6倍,农村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已经污染了几乎全部小沟小河。农用  相似文献   

16.
欧奋起 《福建环境》2001,18(3):41-41
近几年来 ,台湾的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 ,水已成为台湾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和制约因素 ,也已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 ,水质污染也日益恶化 ,一些水体由于受到污染丧失了特定的使用功能 ,加剧了水资源危机。1 949年— 1 986年台湾的平均降雨量是2 50 4毫米 ,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 .5倍。由于台湾人口密度大 ,每人每年降雨指数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 /6。台湾平均每年水资源总量是 71 4亿立方米 ,以 2 1 0 0万人计算 ,人均占有量 340 0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1 /3。台湾每年用水量是 1 89亿立方米 ,占水资源总量的 1 7% ,…  相似文献   

17.
粗放型增长模式严峻挑战中国科学发展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83立方米)的12%;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目前我国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特征。片面追求GDP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中国的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浅谈节约用水与再生水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原占有量只有160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15,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近20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自然  相似文献   

19.
一、关注资源和环境保护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重要途径 据报道.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1/4.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面对我国资源严重短缺、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高、人口规模持续增大的现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更好保护资源和环境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能主动进行的战略选择。因此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企业应从上到下积极行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基于碳密度-林龄关系的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量化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预测森林碳汇潜力,利用蓄积量-生物量相关方程法对黑龙江省1994-2013年的森林碳储量进行估算,并依据1994-2013年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黑龙江省18种主要森林类型各林龄组数据,建立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预测2014-2020年黑龙江省森林的碳储量,并分析其碳汇潜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森林类型碳密度与林龄关系拟合较好,18种森林类型中有14个的R2大于0.9;黑龙江省1994-2013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碳储量分别为693.2、676.3、741.1和805.2 Tg;预计在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中,黑龙江森林碳储量将达到844.0 Tg,并且在预估期间其碳储量逐年递增,2020年将达到868.1 Tg.如果2013年黑龙江省现有森林都达到过熟林,其碳储量将会达到1.40×103 Tg,具有很高的碳汇潜力.为了进一步增加黑龙江省碳汇潜力,建议加强省内寒温带、温带山地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的保护;在更新造林上要侧重于有固碳优势的森林类型(如赤松、杨树等);加大对赤松、针阔混等近熟林、成熟林的保护力度,控制过熟林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