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静  张萍 《环境科技》1993,(2):11-13
KB-120型空气采样泵曾为我国测定总悬浮颗粒物的统一采样器。1989年国家环保局规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试,以大流量采样器流量范围1.0—1.5m~3/min 为基准,同时继续推广使用中流量(50—150L/min)采样器。按此规定,1989年11月—12月份在北京冬季采暖期,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较高的条件下进行了两者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 KB-120型泵和大流量采样器的相关系数大于0.99,完全可以代替大流量采样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个体接触浓度采样法和环境浓度采样法,总粉尘浓度采样法和呼吸性粉尘浓度采样法,最高容许浓度(MAC)采样法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采样法的结果比较与相互转换,对已有的研究结果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论述了VFP编程语言在TSP浓度计算中的具体应用,内容包括计算程序的主体内容、含义以及程序当中的难点及亮点。  相似文献   

4.
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3种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室外自然条件下,大气细菌粒子的沉降量与大气细菌粒子的浓度、大气真菌粒子的沉降量与大气真菌粒子的浓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大气细菌粒子,用平皿沉降法分别与A·S采样器法、THK-201采样器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平皿沉降法测定结果比后二者方法高出2.9倍和4.0倍;A·S采样器和THK-201采样器测定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对大气真菌粒子,A·S采样器法和平皿沉降法与THK-201采样器法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平皿沉降法与A·S采样器法测定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用直线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了大气细菌粒子浓度与大气细菌粒子沉降量及大气真菌粒子浓度与大气真菌粒子沉降量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对气挟微生物的研究,无论在环境保护以及劳动卫生方面均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在研究方法上,经典的自然落下法已多不采用;液体冲击法虽较科学但操作繁琐;而固体撞击法与滤膜法则较简便,唯前者需特殊采样器,后者仅需气泵及微孔滤膜即可,故简易可行。滤膜法已列为水中大肠菌类监测的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级数的FA-I型、FA-Ⅱ型和由FA-I型6级简化为2级型的3种类型的ANDERSEN生物粒子采样器,在室内外对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粒子大小分布的采样效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对FA-Ⅱ型生物粒子采样器的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5台FA-I型生物粒子采样器的第1级、第2级采集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数和所占粒数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别;逃失率为3.3%。FA-I型和FA-I型采样器对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的采样效果也没有明显差别;由FA-I型6级简化为2级型的采样器与FA-I型采样器对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和粒子大小分布的采样效果有明显差别,FA-I型采样器不宜简化为2级型采样器使用。  相似文献   

7.
用不同级数的 FA- 型、FA- 型和由 FA- 型 6级简化为 2级型的 3种类型的 ANDERSEN生物粒子采样器 ,在室内外对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粒子大小分布的采样效果进行了比较 ,同时对 FA- 型生物粒子采样器的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5台 FA- 型生物粒子采样器的第 1级、第 2级采集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数和所占粒数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别 ;逃失率为 3.3%。FA- 型和 FA- 型采样器对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的采样效果也没有明显差别 ;由 FA- 型 6级简化为 2级型的采样器与 FA- 型采样器对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和粒子大小分布的采样效果有明显差别 ,FA- 型采样器不宜简化为 2级型采样器使用  相似文献   

8.
对现行的颗粒物采样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用几种方法同地点进行同步采样,样品微观观测结果表明;几种采样方法所采集的样品中,最大颗粒物的几何尺寸有明显的不同;样品分析及统计结果表明:几种采样方法所得监测结果之间存在着非常好的相关性。通过计算可相互通用,具有可比性;同时给出几种方法相互间的计算公式,可信度区间及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杜怀勤 《山东环境》2000,(7):170-171
本文以近五年来东营西城区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近五年来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变化规律,并对形成这种规律性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结合本地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和气象因素,对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近五年来东营西城区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实测数据为基础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得出了近五年来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变化规律 ,并对形成这种规律性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结合本地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和气象因素 ,对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于2009年对吐鲁番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SBR工艺对悬浮活性污泥法、包埋固定化活性污泥法和活性炭吸附活性污泥法处理乳品废水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cr为395.55 mg/L的乳品废水,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采用活性炭吸附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乳品废水CODcr的去除率为77.31%;采用包埋固定化法处理后的乳品废水CODcr的去除率为73.18%;采用悬浮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乳品废水CODcr去除率为55.14%。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方法处理进水CODcr相同的乳品废水的效果排序为:活性炭吸附活性污泥法〉包埋固定化活性污泥法〉悬浮活性污泥法。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中水样前处理效果,对几种常用的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了低浊度时预处理方式及颗粒物成分对总磷测试的影响,对比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监测数值的影响、总磷自动监测仪测试数据与实验室监测测试数据的差异,减少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对总磷自动监测仪测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诸暨市城区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采用不同的自动连续采样时间获得的日平均浓度对比研究发现,每日采样的时间只有达到18小时以上,才能体现真实的日平均浓度。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不同尺度大气颗粒物元素组成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在2000年2个典型季节分别采集不同尺度的颗粒物样品,分析其中22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利用这些数据较详细地研究了北京市颗粒物的元素组成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主要分为地壳元素、污染元素和双重元素三大类.利用不同污染元素在各种尺度颗粒物中的富集因子,确定了北京市大气颗粒物具有复合型污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2009年1月在丽江市共采集25个TSP样品,目的是研究丽江市冬季TSP中水溶性离子的化学特征及它们的来源情况.结果表明,样品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电荷浓度:Cl-、NO3-、SO42-、Na+、NH4+、K+、Mg2+、Ca2+分别为16.00、14.95、49.40、3.12、44.75、8.65、2...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土壤起尘后悬浮颗粒物对铅的携带特性与其矿物组成、粒径尺寸之间的关联,揭示土壤起尘矿物特性及其重金属污染赋存行为,并为雾霾矿物基源特性分析及后期治理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铅污染预处理,在实验室系统内模拟风速条件下进行起尘试验,利用悬浮颗粒采样仪对经过风吹起尘后的悬浮颗粒物(TSP)、吹前表层土、吹后表层土、吹后地表土及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进行了收集,并对悬浮颗粒物、吹前表层土、吹后表层土、吹后地表土及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铅的赋存状态及矿物组成与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经过风吹起尘后,悬浮颗粒物中w(Pb)为2.584 mg/g,吹前表层土中w(Pb)为0.916 mg/g,悬浮颗粒物中w(Pb)约是吹前表层土中w(Pb)的3倍;②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上的w(Pb)各不相同,>10.2 μm的粒径中w(Pb)为1.716 mg/g;>4.2~10.2 μm的粒径中w(Pb)为2.720 mg/g>2.1~4.2 μm的粒径中w(Pb)为3.937 mg/g>1.4~2.1 μm的粒径中w(Pb)为5.442 mg/g,w(Pb)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减小;③随着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减小,黏土矿物(伊利石+绿泥石)的含量在不断的增加.研究显示,土壤起尘过程是对Pb的一种高于本底浓度的迁移过程;起尘颗粒物中w(Pb)随着悬浮颗粒物的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呈负相关;w(Pb)与黏土矿物(伊利石+绿泥石)含量在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上的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呈正相关,黏土矿物(伊利石+绿泥石)对Pb具有较好的吸附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十五"系统对所选取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将震中位置与"九五"系统输出的地震目录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套系统在定位结果方面的一致性。同时,对HYP02000和HYPOSAT两种定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深入了解水环境中颗粒物对抗生素的吸附规律,选用典型抗生素——四环素(TC)和悬浮态的高岭土模拟天然水体中颗粒物对四环素的吸附过程,探究颗粒物对TC的吸附规律及不同颗粒物投加量、pH、温度和阳离子对颗粒物吸附TC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物对TC在混合4 h之前快速吸附,之后单位吸附量随时间较小波动,在12 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在溶液中颗粒物对TC的单位吸附量随着颗粒物投加量的增大而减小;颗粒物对TC抗生素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颗粒物对TC的吸附在pH=4.5附近达到最大值,强酸(pH<4)或强碱(pH>9)环境均抑制颗粒物对TC的吸附;低价态的阳离子如Na+、Ca2+(浓度在0.0001~0.1 mol·L-1范围)等对颗粒物吸附TC均产生抑制作用,且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但三价阳离子的作用却非常特别,如低浓度的Al3+(0.0001 mol·L-1)会促进吸附作用,随着Al3+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减弱,直到Al3+达到较高浓度(0.01 mol·L-1),又会抑制颗粒物对TC的吸附.综合本实验获得的颗粒物吸附TC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可以初步推断:在实际水环境中由于颗粒物对TC的快速吸附和低浓度Al3+的促进作用,TC在水环境和饮用水处理工艺中更易随颗粒物的运动发生同步迁移,颗粒物的归宿主要决定了TC的归宿,如进入天然水体沉积物中或饮用水处理工艺的污泥中,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天然水体中沉积物往往易被检出较高含量TC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