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大旅游事件会对举办地及其周边产生巨大的旅游效应,作为经济、科技奥运的上海世博会的旅游效应是广泛深远的.分析了上海世博会旅游效应研究现状,提出旅游时空效应结合研究的必要性,再分析其前期、期间和后期旅游时间效应,以及对上海和长三角的旅游空间效应,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会展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苏州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获取数据,并根据IPA理论分析苏州会展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本特点,提出城市会展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城市发展会展旅游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形象长期受到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但基于报纸媒体视角研究旅游地形象鲜有涉及。以陕西省袁家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和网络文本分析法,借助ROST CM6文本挖掘软件对报纸媒体中的文章进行高频特征词的频率、词云图、语义网络关系与情感分析,探究报纸媒体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结果发现:袁家村作为乡村旅游的示范地,形成了以"袁家村"为品牌核心的人文资源、"三产"融合、管理模式的旅游地形象。研究结果可为袁家村旅游形象完善与提升,以及其他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与营销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2017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法的扎根理论对我国十大古村镇官方旅游微博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古村镇旅游地微博营销路径的概念模型。结果发现,十大古村镇主要从形象塑造—营销推广—客户关系管理三个层面进行营销宣传,即:①从物质形象、服务形象、管理形象、社会形象四个维度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以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②利用公关宣传、软文资讯和口碑传播等营销推广活动促进旅游者旅游行为的产生。③实施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来维持旅游地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相似文献   

5.
旅游主题口号是对旅游地形象集中提炼和浓缩后所形成的一种极富感染力、吸引力和推广力的创造性文字,是旅游地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河南"旅游立省"的背景下,以提升形象、带动河南旅游业跨越式新发展为目的的河南旅游主题口号的设计更需要体现河南的特色旅游资源。在形象驱动理论指导下,结合河南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质和方言因子,设计"中(zhǒng)"作为河南旅游主题口号。  相似文献   

6.
情感形象是旅游目的地重要形象之一。以外地游客的上海游记为语料,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分析外地游客对上海旅游目的地的情感态度。结果表明:(1)游客对上海旅游目的地的情感态度总体上积极正面,体现在旅游吸引物、休闲娱乐、设施服务、环境氛围和管理服务5个维度上;(2)游客对上海旅游目的地的积极评价多集中在“繁华、现代、时尚、独特”高频词上,说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形象已基本建成;(3)但是景区商业化、高物价和人多排队等因素带给部分游客负面情绪。针对此,本文提出了夯实景区文化内涵、加快全域旅游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精细化服务管理等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市场需求与重庆都市游特色纪念品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增强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可操作性出发 ,将开发看成是以链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策划过程 ,对重庆都市旅游特色纪念品的开发主题、要素整合与展示、相应支持性措施等提出了较具针对性的建议。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将特色纪念品开发与旅游地主题形象及其要素、旅游精品开发密切结合 ,是本文主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宜兴旅游地形象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选择网络文本作为数据来源,以江苏宜兴为案例地,研究了官方宣传形象和游客感知形象之间存在的异同。结果表明:内容分析法可获得各文本的关注热点,社会网络分析法能分析旅游地形象各属性之间的联系,两者的结合能较完善地剖析旅游地形象,发挥网络文本词汇量丰富的优势;以茶、陶、竹、溶洞、梁祝、深氧为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地是官方和游客共同认可的宜兴旅游地形象,不同的是官方文本更重视文化输出和乡村旅游地塑造,而游记更注重地方自然性和原生态性;官方宣传形象存在内部错位;游客对住宿感知强烈。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井喷式快速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旅游口号作为旅游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得到广泛关注.由于旅游地、旅游者和旅游学者对旅游口号的理解存在偏差,致使有关旅游口号的称谓混乱无序.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把旅游口号体系区分为旅游形象口号和旅游宣传口号,认为两者都以旅游形象为统领.其中,旅游形象口号直接来源于旅游形象,是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最浓缩表达;旅游宣传口号是在旅游形象和旅游形象口号的基础上设计的更具有市场感召力和销售力的旅游口号.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形象的认知与构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从心理和消费行为学角度分析了旅游地形象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指出旅游地形象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以此为依据,结合较为成熟的企业形象系统理论,探索了旅游地形象系统的构建思路、旅游地形象建立的方法和步骤。关于旅游地形象的研究会加深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同时也对丰富和完善旅游规划工作有一定的建设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睿  冯学钢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533-1536
利用灰色预测法对上海市入境旅游11个国家和地区的赴沪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进行了预测,推断出上海市入境旅游市场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潜力;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索不同市场潜力等级的入境旅游国家和地区与上海市旅游外汇收入间的关系.针对亚洲和欧美各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为视角,全面总结上海世博会在低碳旅游规划、低碳场馆、低碳旅游交通、新能源利用、碳交易机制和平台的建立、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设置等方面的经验,以探索符合中国低碳经济特征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苏州国际旅游节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节庆活动被看作是“开放经济”的一张亮丽名片,对丰富旅游产品、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日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学术界的关注。苏州国际旅游节作为苏州城市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苏州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运用SWOT对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视觉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旅游者对实地感知的城市旅游景观视觉辨别和鉴赏形成了视觉形象感知。城市旅游景观的品质不同对视觉形象产生的影响不同,而不同社会背景的旅游者及居民对同类旅游景观视觉形象感知的影响也不同。分析得出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不同社会背景的旅游者和居民对扬州旅游景观视觉形象感知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了提升城市旅游景观视觉形象的方法和建议,期望对城市旅游的规划者、决策者提供参考,以便创造更多更美的城市旅游景观。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热点。选取28个旅游经济与人文指标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按照旅游竞争力强度将16城市划分为最强型、较强型和一般型3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特点提出了相应增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建议。研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旅游竞争力;揭示16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化表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城市旅游CTIS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城市旅游竞争中,若想取得一席之地,旅游城市需要构建系统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即CTIS。城市CTIS系统需要在明确的市场定位基础上,通过构建旅游城市核心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及视觉识别系统实现。在对秦皇岛旅游市场进行STP(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秦皇岛建设"健康之都"的城市定位,并且构建了相关城市CTIS系统内容。  相似文献   

17.
孟威  苏勤  王浩  陆恒芹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6):502-505,537
资源驱动型旅游地中心城市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旅游城市类型,但对这类城市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例,在感知形象测度的基础上,利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论结合分析其感知形象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总结出该类型城市在形象建设中应当注意的四对矛盾。  相似文献   

18.
以搜集、整合和分析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广告理论研究资料为基础,从视觉形象设计入手,分析秦皇岛城市旅游广告形象设计问题现状和特点,提出秦皇岛在实施"旅游立市"发展战略中城市旅游广告的形象定位设计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话语视角出发,运用建构主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杭州市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建构,指出杭州旅游发展历经了“政治话语下的风景疗休养城市”、“市场话语下的天堂城市”和“市民话语下的品质生活城市”3个时段。结果发现:叙事要素从西湖的“局部视角”扩散到社会的“全景敞视”;建构方式由“去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回归”;驱动机制经“旅游外交”、“市场产业化”发展到“增长联盟”。由此,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从外延式的营销招徕转向内涵式的身份认同,突出“杭儿风”的形象特质和生活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