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上海六省市地震宣传研讨会于1989年11月7日到10日在苏州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交流地震宣传工作经验,探索地震宣传工作的客观规律,推动地震宣传工作的开展,以提高民族防灾意识,减轻地震灾害。参加这次会议的除六省市从事地震宣传工作的同志外。还有辽宁省和湖北省地震局的代表。国家地震局,  相似文献   

2.
地震应急宣传是防震减灾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现场应急宣传因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时效性,在灾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在安抚灾民情绪、传播科学知识、减轻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和缅甸7.2级地震为例,对地震现场应急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从方案编写、流程设计、模板化宣传单制作等几个方面规范和强化了现场应急宣传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对云南地震现场应急宣传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建立科学、系统的现场应急宣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群众性的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是地震对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减轻地震灾害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此项工作,应制订我国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战略,加强自上而下的管理指导,改变听其自然的状况。笔者依据淮阴市多年宣传工作实践,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990年2月10日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现场宣传工作的实践,强调了对有明显社会影响的地震开展震后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服务方向。文中着重就常熟—太仓地震现场宣传实践中提出的一些地震宣传对策性的有关技术问题,述及了笔者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正式起步于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震后,地震部门组织的地震科普宣传队,广泛深入基层,宣传地震科普知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深深植根于山东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实践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重点,以新媒体为平台,以示范创建为引领,以阵地式宣传为龙头"的宣传思路,形成特点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局面,防震减灾意识深入民心,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6.
解放思想创新模式建设新型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新形势,建设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势在必行 地震科普宣传是地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传统的宣传方式大多利用重大纪念日进行集中宣传.这种特定场所、特殊时段的教育确实在普及群众地震科普知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效果不理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特别是汶川、玉树地震的惨痛教训,以及近年来媒体、网络对国内外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及时报道,广大群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对地震科普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品位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7.
地震社会心理与防震减灾宣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文卫 《灾害学》2006,21(3):114-119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以往研究结果,对社会公众对待有关地震事件的社会心理作了深入分析,并对新时期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作了初步探讨。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首先要了解地震社会心理,并根据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的观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社会心理和需求,要注意同一人群不同地震时期的不同的社会心理,还要注意不同宣传形式的作用和效果。据此,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结合形式多样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的防震减灾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震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力普及地震科普知识,不断创新形式,别开生面地打造大众化,人性化,基层化的防震减灾宣传的新品牌,为弥合8.16地震给各族群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提供“良药妙方”。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苏州市近年来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及地震科技知识宣传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地震应急方面成功地经受了南黄海6.1级地震的检验。提出防震减灾工作应以预防为主,走综合防御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最近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文件,对其所辖的9个县(市区)参照“BOT”项目方式开展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勤  高亦飞  高娜  蒋春花  王宝坤  郭建素  贾军鹏 《灾害学》2010,25(3):130-134,144
社区地震应急工作是我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如何依托社区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是近年来,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从地震应急组织管理、应急预案、志愿者队伍建设、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物资储备、避难场地和疏散通道设置以及地震应急处置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社区地震应急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居民地震保险信任度调查问卷”为依据,构建Logit模型,研究机构信任度对居民地震保险购买需求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部门信任度的平均水平略高于保险机构信任度;地震部门信任度和保险机构信任度对地震保险需求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地震部门提供地震保险宣传服务,会对地震保险需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根据保险机构和地震部门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居民对地震保险实际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淮阴市地震知识宣传实践,讨论了常规地震科普宣传的概念、模式、内涵,宣传者、宣传形式、宣传对象的优化处理,普及率、质量标准、检测采样率的运用实例,以及宣传效能、效果、效益的分类判识,期望在尝试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地震知识宣传格局。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已经发生破坏性大地震近20次,受灾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伤亡人数超过30万。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必须认真贯彻新时期的地震工作方针,在积极做好预测预报和工程抗震设防的同时,还要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普及防震抗震和地震时的自救互救知识。1983年山东菏泽地震时,菏泽市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2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的要求,中国地震局办公室、震灾应急救援司、震害防御司,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搜救中心,北京市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联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是唐山地震30周年,也是邢台地震40周年,这两次地震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我国遭遇地震灾害最严重时期的结尾和开端,它们对于人们了解和认识地震灾害,加强防震抗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地震局要求各地广泛开展纪念宣传活动,以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震避震能力。为此,江苏省和南京市地震局商定在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八届科普宣传周期间,会同有关部门通过互联网络,在全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促进广大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地震知识:  相似文献   

17.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地震危险性评定在塞浦路斯虽处于初始阶段,但并未忽视其重要性。地震危险性评定对结构(如构筑物和大坝)的设计安全性参数确定所起的关键作用已有充分认识。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两个场地的地震危险性评定。第一项是确定一大坝坝址预期最大可能地面加速度(Neophyton,1981),第二项估计尼科西亚老城墙以内地区不同烈度地震过程中人员及财产可能损失(Constantinon,1990),研究结果公布于地质调查局的内部报告上。对市区及近郊的岩土工程编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测定了Larnaca镇沿海地区的潜在疑难层,如冲积层和高有机含量沉积层(Michaelides,1988)。在塞浦路斯,尽管全国地震危险性图有震中分布图(公元前180~公元1972年)、具有预期最大地面加速度值的观测烈度带图(公元前180~公元1980)和最大能量释放带图(1901~1972),但至今尚未进行综合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是提高全民族抗震救灾意识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比较了几种宣传形式的实际效果,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扬州市举办的地震知识书面笔试竞赛的情况。认为,书面笔试竞赛,可以以较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是普及地震知识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溧阳地震四十年来该地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区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理解、知识需求和偏好,以及对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的评价进行调研。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溧阳市社区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对地震预报信息发布和相关法律法规认知方面还有欠缺;防震减灾知识需求强烈且务实,最想了解的是自救互救知识,偏好科普讲座和应急演练活动;对我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评价为中等偏上,在评价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实用性、宣传品质和渠道。本次调查为今后开展溧阳市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引言 1990年2月10日凌晨1时57分,在N31°36′、E120°59′,江苏省常熟和太仓交界处发生Ms5.1级中强地震,震中距上海市中心60公里、距南汇86公里(南汇地理坐标:N30°53′—31°09′、E120°35′—121°52′),房屋普遍摇晃,震感明显。这是自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地震后,距南汇最近、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在群众中造成了较大的波动和不安。本文总结了地震对南汇的影响程度及震后所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加强农村防震抗震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