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钉螺的分布与其孳生地环境的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在建立洞庭湖区江滩钉螺分布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钉螺孳生地的环境状况作了多因子分析,发现洞庭湖区江滩钉螺孳生地植被类型主要为芦苇和莎草类,孳生地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潴育性水稻土;孳生地土壤为pH值处于5.5~7.5的弱酸性环境,有机质含量处于2%~3%;80%孳生地的植被标化指数在0.100~0.375之间、土壤湿度在0.202~0.507之间、近水源距离为10~230之间。并且标化植被指数、莎草类植被类型与钉螺密度成正相关,而pH值、有机质含量均成负相关。同时,钉螺密度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征:(1)在空间上呈集聚模式;(2)空间自相关性比较强,相关程度受离群值的影响;(3)变异函数呈指数模型,并存在空间方向性。  相似文献   

2.
以南昌市新建县恒湖农场鄱阳湖茶叶港湿地为例,选取植物种类的高度、盖度和土壤温度、湿度、导电率、高程等共10个因子作为诱发钉螺孳生的环境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应用确定性系数概率模型,对10个因子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钉螺易分布于下述地理环境:(1)南荻盖度在16%之上与南荻高度高于80 cm之上;(2)苔草盖度低于30%;(3)土壤的电导率低于0.09 m S/cm,温度在16~19℃,湿度较低,特别是在0.27%~0.34%区间;(4)研究区高程大于15 m。评价结果与实际钉螺分布情况十分吻合,表示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对钉螺孳生繁衍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宁夏中北部风沙灾害潜在风险区域对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三个方面对宁夏中北部地区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区域对比评价,结果表明:(1)银川市辖区西部、永宁县西部和惠农县为风沙灾害高风险区,石嘴山市辖区、贺兰县、盐池县和吴忠市辖区风沙灾害潜在风险居中,平罗县东部、陶乐县中部、灵武市西部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2)风沙灾害潜在风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沙活动,防治风沙灾害;(3)通过对影响风沙活动及其危害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分析,可对未来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并为针对性防沙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从可操作性角度提出了风沙灾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中国在1991~1995年期间,应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它包括洪水、林火、干旱、雪灾、地震、沙漠化和松毛虫灾害等七种自然灾害。整个研究和应用工作主要包括下述几部分:·建立灾害历史数据库和灾害背景数据库;·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的区划和危害程度分区;·建立单灾种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在微机或工作站系统上);·对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林火、地震等)建立应急反应系统;·应用这些技术和系统对1991年以来发生的洪水、干旱、林火等进行监测与评估,为主管部门防灾救灾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本文是在集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关中盆地地-气系统灾变的节律性及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关中盆地历史地震与旱涝灾害两个数据库,分析了近2000a来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节律性及耦合关系。结果发现:(1)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并先后经历了3个平静期和3个活跃期,平静期与活跃期呈交替出现,具有3~4个世纪的周期;(2)较为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先后经历了2个洪涝期和3个干旱期,其较长尺度的转换周期亦为3~4个世纪;(3)在世纪尺度上,地震活动与旱涝灾害具有某种耦合关系,表现为在地震活动的活跃期,旱涝灾害呈多发性,而在地震活动的平静期,旱涝灾害较为稀少;(4)以较大级别的地震群发为节点,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耦合关系具有先旱→后震→再涝的演替特征。基于上述事实,提出了一个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概念模型,对地震与旱涝灾害的耦合关系给出了确定性解释。为关中盆地世纪尺度的环境灾变群发性预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第6届国际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的主要内容,并就中国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风险与商业和产经界面临的挑战。论坛除主题报告外,共设置了16个分会场,就综合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平台(DRH)的建设、产经界如何迎对灾害风险、地震与洪水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灾害风险教育与减灾意识的养成、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以及土耳其国家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等进行了深人的研讨。针对上述进展,从我国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综合减灾与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即:各级政府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从综合的角度完善减灾战略、规划和能力建设;全面改进产经界迎对灾害风险的能力,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防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灾害自保或参保机制的完善;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和分析沙尘灾害遥感监测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沙尘灾害遥感监测工作的需要,给出了2种沙尘信息提取方法(分层提取法和热红外窗区法)和3种沙尘灾害强度监测方法(密度分割法、变化矢量分析法和可比沙尘强度指数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效果分别进行了分析、验证和比较。结果表明:(1)沙尘信息提取方法中,热红外窗区法较分层提取法物理意义明显,稳定性低较高,步骤简单,更适合于业务化实现。(2)沙尘强度监测方法中,密度分割法相对简单,能定性描述沙尘灾害强弱分布;变化矢量分析法虽是一种较好的监测方法,但对数据要求苛刻;可比沙尘强度指数法可用于多源遥感数据动态监测应用,是较为理想的沙尘强度监测方法。(3)综合利用遥感和地面监测数据是沙尘灾害强度监测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同时,解决多种卫星数据监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实现卫星协同使用、提高沙尘灾害监测时间分辩率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8.
都城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基础。我国古代的国家都城在黄河中游反复迁移,以至最后东迁南迁。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变迁和灾害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时期洪涝和干旱灾害,以及气候水文变化资料,结合古都所在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分析讨论,揭示了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都城迁移发展的影响。都城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反复迁移,以及后来的东移开封,和南移到长江下游平原,环境的变迁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灾害恢复力研究在领域的拓展和定义的延伸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灾害恢复力作为系统的一个有价值的属性,与风险、脆弱性和适应性一起成为当前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灾害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鲜有深入的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开展。为进一步理解水灾恢复力的内涵和实质,为区域恢复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作者在原有对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的洪水高风险区水灾恢复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区域水灾恢复力概念模型,然后细致分析了区域水灾恢复力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初步的区域水灾恢复力评估模型。最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洞庭湖区区域水灾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乔楚  陈军华 《灾害学》2024,(1):228-234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灾害因子-承灾体-灾情”系统性视角出发,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岩溶区燃气管道灾害系统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考虑多因素间的差异化传导路径,深度剖析灾害演化过程中多因素耦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孕灾环境活跃性与人员、管道、环境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漏洞密切相关;灾害因子风险性受到火灾和爆炸危害的概率、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共同作用;承灾体脆弱性受到社会-经济-自然承灾体三者耦合影响;灾情严重性包含人员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程度及环境破坏程度三个维度。(2)岩溶区燃气管道灾害的孕育和演化是四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子系统两两之间以及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表征灾害不同阶段,而四个子系统间的耦合作用是对整个灾害过程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利用蓄滞洪区的现有洼淀拦蓄洪水,实现其洪水资源化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以天津市大黄堡洼蓄滞洪区为例,建立了蓄滞洪区洪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对风险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分析计算了大黄堡洼7种洪水资源利用情景下的综合风险度、相对风险度、损失、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与综合风险度相比,相对风险度更为直观形象,便于决策者判断,据其能更及时地做出应对策略,了解损失、效益值受蓄水量和淹没范围的共同影响。最后综合分析风险、损失、效益计算结果,优选出合理的洪水资源利用情景,并分析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岩体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这些不连续面对岩体的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具有较密集成组节理的岩体为研究对象,以Drucker-Prager准则和裂隙应力张开准则为基础,分别考虑岩块和节理面各自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岩体在各向异性强度准则下的理论方法,并建立了岩体各向异性本构模型,用以描述节理岩体在强度方面的各向异性及其破坏特征。将该模型用于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工程中,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节理岩体围岩的破坏特征,与工程实践相符。研究成果对我国地下石油、核废料储存以及深埋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已有的地震记录调整得到拟和规范反应谱的人造地震动的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常用的方法包括比较粗略的比例调整法、比较精确的调整傅里叶幅值谱法、基于小波变换的调整方法和时域内叠加小波函数的方法等。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谱拟和方法的原理以及实现过程中的难点;通过算例分析,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已有地震动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相差较大时,可先采用比例调整法粗调,然后再采用其他三种比较精确的方法继续进行调整;后三种方法都能快速地由实际地震动时程纪录得到拟和规范反应谱的人造地震动时程,并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时程的非平稳特征;相比之下,时域内叠加小波函数的方法精度最高,调整完后不用进行基线调整,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白鹿塬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塬位于西安市东南部,白鹿塬滑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白鹿塬滑坡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区域:白鹿塬的灞河一侧,河的古刘村一带,鲸鱼沟边。其中,灞河一侧几乎全为滑坡发生区,成群分布。在对西安市白鹿塬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质与遥感方法总结了白鹿塬滑坡特征,认为白鹿塬边较大的地形差异、地层的二元结构、河流的侧蚀作用及人为的削脚是白鹿塬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遥感影像图上,滑坡区塬缘处呈现弧形陡坎状,滑坡区坡体较碎,坡体上冲沟发育,有双沟交汇现象;非滑坡区较平整,与塬面浑然一体。表明遥感影像在反映滑坡体方面很有效。  相似文献   

15.
扩底桩抗拔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通用软件ABAQU S,建立了扩底抗拔桩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扩底桩的抗拔承载特性。为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将数值计算得到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与试桩资料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扩底抗拔桩的工作性状。通过计算与分析,探讨了扩底抗拔桩的轴力、侧摩阻力分布特征,桩身和扩大头周围土体变形与塑性应变的发展规律,以及扩大头的挤压作用对扩大头周围土体竖向应力的影响。同时,通过变动参数研究了扩大头的形状、土体的性质对扩底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扩大头直径和扩大头周围土体的性质对抗拔承载力的影响较大,而扩底高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上海杨浦大桥是当时世界同类型桥梁中最长的斜拉索桥,为了掌握大桥的运行情况,确保运行安全,每年用在该桥上的养护管理费用相当可观,且程序繁琐。如何找到既简单实用,又节约费用,就能起到一定的养护监测作用的方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运用强震观测资料,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得到大桥的随机振动中某些振型的频率及阻尼比,在地震、台风过后或经一长段时间车辆运行之后,看其相应振型频率和阻尼比的变化,以达到维护监测的目的。从所得的结果看,此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可用于大桥主塔等的养护。  相似文献   

17.
黄玉华  雷祥义 《灾害学》2005,20(4):47-50,56
结合野外调查,应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方法对泾阳南塬塬边斜坡各评价单元进行了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将塬边斜坡进行了稳定性区划.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新丰江、黄壁庄、喀什、龙羊峡、官厅、刘家峡和陡河等水库地震的近场地面运动资料,给出了水库地震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分析结果表明,较:天然地震而言,水库地震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高,衰减快;地震动反应谱特征频率高,持续时间短;场地卓越周期以坚硬基岩的最短,硬土次之,软土最长。研究得到的水库地震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和频谱特性可为水工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的需求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需求结构是应急资源储备和调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基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阶段、主要应对环节以及应急资源类型,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的需求结构,按照逐层递进的方式将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需求结构分为4个层次,即大类、类、亚类和细目。第一层次包括3大类,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物资、基础保障资源和恢复重建资源;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应急资源类别,应急资源类别构成了应急资源需求结构的第二层次,其中应急处置资源包含4类,基础保障资源包含6类,恢复重建资源包含3类;对应急资源类别进一步划分为亚类,应急资源亚类构成应急资源需求结构的第三层次;第四层次为应急资源需求细目。  相似文献   

20.
洪水影响因子的消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利华  胡忠行 《灾害学》2002,17(2):88-92
提出了洪水影响因子消长作用的概念。洪水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组合关系,因而表现出复杂的消长作用。正是这种消长作用,使因子与洪水之间既具有一定的关系,又没有一一确定的关系,从而使根据单一因子进行洪水预测的准确率始终难以提高。消长作用的认识对影响因子全面综合的诊断分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