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分别设对照(N0)、1.5 g·m^-2(N15)、3.0 g·m^-2(N30)、5.0 g·m^-2(N50)、10.0 g·m^-2(N100)、15.0 g·m^-2(N150)、20.0 g·m^-2(N200)和30 g·m^-2(N300)(不包括大气沉降的氮量)8个氮素(NH4NO3)梯度和模拟夏季增加降水100 mm的水分添加交互试验,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反,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多酚氧化酶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影响,高氮处理(N150、N200和N300)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微生物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水分添加能够减缓氮素添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草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间关系密切,过氧化氢酶与全氮、总有机碳、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微生物量碳与过氧化氢酶呈负相关,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恒军  吴群河 《环境技术》2003,41(Z1):20-23
氮和磷在自然界的循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因为氮和磷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另一方面过剩的氮和磷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 ,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本文综述了水体沉积物中氮和磷受微生物作用进行释放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了氮磷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并阐述了与传统认识相区别的最新发现和思想.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微生物的氮磷释放机理,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动力的角度解释了细菌对氮磷的吸收和释放,即质子动势理论和Pho调控理论.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是为了特殊的使用用途对于高效微生物的分离鉴别和组合培养,和对氮磷代谢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对某油田距采油井1、15、30m的土壤测定结果表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微生物量的大小随土壤含油量变化而变化。熏蒸-培养法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于强酸性土壤及刚施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在测定性质差异很大的土壤时,必须分别测定转换系数Kc,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森林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我国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经营措施对土壤碳矿化、微生物特征、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栽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模式和轮栽模式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易氧化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效率,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可作为反映土壤碳库质量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碳氮磷比失调对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周兵  于薇 《四川环境》2008,27(6):73-76
我国南方城市污水普遍存在低碳相对高氮磷特征,本文介绍了同时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对碳源的需求与竞争,以及一些针对此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改进工艺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并对此类污水的处理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氮肥增产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效率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较低时,春玉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当施氮量高于180kg·hm2时,产量保持不变或有减少趋势。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均随着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先增加后降低。从苗期到收获期,施氮处理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呈现“上升一下降一上升一下降一稳定”的变化趋势,而60~120cm土层硝态氮在春玉米生长后期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土层加深,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波浪式下降,施氮量240kg·hm-2和300kg·hm-2处理在6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施氮量增加,0~1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40kg·hm-2时,土层中累积的硝态氮存在着较大的淋溶风险。综合考虑产量、氮肥效率和环境效应,179—209kgN·hm。是本试验条件下春玉米的合理施氮量。  相似文献   

7.
氮磷养分配施对土壤碳氮特征及叶用枸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水肥一体化技术下不同养分配施措施对土壤碳氮特征及叶用枸杞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该区域叶用枸杞高效可持续生产管理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养分浓度的增大,各层次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土壤中易氧化态有机碳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类似。与对照相比,水肥一体化施肥增加了0~20cm和20~40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但随着土层深入,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整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对照处理硝态氮呈现增加趋势,4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达最大。在水肥一体化N2P3处理下,叶用枸杞叶芽产量最高。研究确定,N2P3处理的"少量多次"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是叶用枸杞生产区最佳的农业高效高产的水肥生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都山林场森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在桦树林、 柞树林、 油松林和混交林四种林分下的分布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4种林分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p<0.05),除混交林外,其他3种林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混交林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p<0.05),柞树林下...  相似文献   

9.
剩余污泥经臭氧破解后其中碳、氮和磷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臭氧对污泥进行减量的过程中,针对臭氧作用后污泥中碳、氮和磷数量的变化,对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了不同累计时间的臭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臭氧破解后污泥中的TN没有较大改变,污泥中的TP最终呈减少趋势,破解液中的COD虽有所增加,但破解液回流到生物系统中反而可以补充反硝化过程中有机碳的不足,从而促进污水生物处理的脱氮除磷作用,臭氧的引入不仅可以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同时可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升级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ArcGIS 9.3和GPS技术对仁寿县龙泉山南端202个土壤样点耕层(0—20cm)的Mn、B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泉山脉南端土壤中Mn含量由西向东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平均含量为(169.70+62.99)mg/kg;B含量由西向东呈逐渐减少趋势,平均含量为(0.51±0.39)mg/kg;在pH各分级之间的Mn、B含量差异性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且Mn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有机质含量各分级之间的Mn、B含量差异性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且B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波  张绍东 《四川环境》2010,29(5):114-118
土壤微生物是表征土壤质量最有潜力的敏感性指标,高质量的土壤应具有稳定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高微生物生物量及良好的微生物活性。本文从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微生物指标研究目前任务是确定一套评价土壤质量的微生物学指标最小参数集。建议今后加强土壤样品收集、储存、预处理及分析方法规范化,深层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质量的作用及建立本底土壤微生物属性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田茂洁 《四川环境》2004,23(4):37-42
土壤氮素矿化研究对从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到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氮素矿化模型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还是以简单功能模型模拟和预测氮素矿化量为主,以双组分一阶动力学模型和一阶-零阶混和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机理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的研究看,土壤氮素矿化模型研究应当集中在建立机理模型以阐明主要生态系统的氮素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度上升、氮沉降等环境因素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输入与土壤呼吸可能的影响,介绍了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研究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马铃薯果实、植株和土壤样品中噻呋酰胺的分析方法,并测定了噻呋酰胺在马铃薯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样品采用丙酮提取,二氯甲烷萃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当样品中添加的质量分数为0.001~0.05 mg·kg^-1时,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5.76%~93.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4%~7.33%,噻呋酰胺的最低检出质量浓度(LOQ)为0.001 mg·kg^-1。2009—2010年在天津和南京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在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08~6.30 d和4.92~7.07 d,施药后21 d的消解率均在91%以上;240 g·L^-1噻呋酰胺悬浮剂按推荐剂量48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720 g·hm^-2兑水喷雾1次,在马铃薯收获期时噻呋酰胺在马铃薯果实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质量浓度0.076 2~0.649 6 mg·kg^-1和0.020 7~0.305 0 mg·kg^-1。根据大田试验结果,建议噻呋酰胺在马铃薯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为1.0 mg·kg^-1。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客观分析土壤中硒形态分布特征及硒有效性影响因素,依据硒不同形态下的溶解度不同,采用四步五态连续浸提取技术,由弱到强的选择顺序提取焚王山镇水田土壤中硒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质结合态、硫化物/硒化物态、残渣态这5种形态,并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土壤样品中5种形态硒和总硒的含量.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6.
糠醛渣球形炭的制备及脱硫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糠醛渣为原料,配以一定比例的粘合剂制备出球形活性炭(SAC-F).比较了SAC-F与活性炭纤维(ACF)和粒状活性炭(GAC-C)的流体力学性能,初步探讨了直径为4~5mm SAC-F的制备参数,考察了它的碘吸附值和对模拟烟气中SO2的脱除性能,以及物理和表面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装填高度下,随着空速的增加,SAC-F上压降增加得最慢,ACF的增加速率是它的6~7倍,GAC-C是它的1~2倍;虽然SAC-F比GAC-C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都小,但其平均脱硫率为87%,明显优于GAC-C,与GAC-C相比,SAC-F表面含有较少的C-O.  相似文献   

17.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运用Biolog技术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4WCD)的变化趋势为:入侵地根际土(RPs)〉入侵地根围土(Bs)〉未入侵地(CK),且差异显著;而CK的功能多样性指数(日)高于BS,RPS亦高于Bs,差异均显著(P〈O.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方式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对不同碳源利用的分析结果表明,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为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入侵样地Bs和RPS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CK高27.05%、121.52%;BS和RPS的微生物量氮分别比CK高37.40%、79.80%。相关性分析表明,AWCD与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知,黄顶菊入侵增强了入侵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