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面破坏效应强烈和地震地质灾害严重是汶川Ms8.0地震震害效应的显著特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论文结合北川县场地条件的分析,对汶川Ms8.0地震中北川县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断层的关系表明地震对次生地质灾害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与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震灾害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宋史》等书记载,对宋代320年间的地震灾害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以认识两宋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地震发生后,宋朝政府积极展开救灾与论政,以帮助灾区度过困难并总结治国方略得失,以增强政府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灾害、减灾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依据国家减灾委减灾办所收集到的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资料,以及国家基金委"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规律"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危险性程度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减灾建设。结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减轻自然灾害给予高度重视,把减灾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4.
群测群防的根本含义是群众性的测报和群众性的防御,它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项群众性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自其诞生以来,大至经历了起步—高潮—调整—复兴四个发展阶段。在新时期复兴群测群防,应以"三网一员"建设为基础,以群众性防御为重点,拓展思路,创新模式,强化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据统计,1992~2005年14年间云南省发生的56次5.0级以上地震,有53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农村地区,即95%的地震极灾区分布在农村地区.本文阐述了地震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分析了农村地区成灾的原因,提出了地震灾害的防御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歌大潮,以此为契机,向我国古代诗歌纵深领域延伸,对我国古代地震诗歌进行初步探析。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各个文学时期的地震诗歌代表作,归纳出古代地震诗歌在内容上的共同特点:即,宏观描写地震景况和关注个体生命并存;将地震灾害与当朝政治密切联系并以此警示、改良政治;能够意识到人自身抗击灾害的力量并表现出可贵的乐观和自信。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造成城市地震灾害严重的多种因素,从搞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加强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推动城市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和避难场所的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整理国内外关于强震发震断裂地表破裂避让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对汶川大地震现场的考察,提出在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考虑断层避让的工作原则和框架.包括应避让的活动断裂定义,避让的条件,避让范围,并应用于编制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地震发生后,可能发生的火灾、有毒有害物泄漏、水源污染等多种次生灾害,及目前现有的震后环境监测手段,提出针对可能的污染状况,应采取的环境监测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鞍山地震应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鞍山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并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地震的地质构造与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及现场考察、调研、交流、分析来寻找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崩塌、危岩等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痛损失.尤其是破坏面积大、危害范围广的特大型滑坡,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灾难,而且潜在危险性仍然存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搜集统计了汶川地震区的特大型滑坡并对其分布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雪灾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相对于其他灾种,发生的范围和频率较小。历史上发生的雪灾有记载的200多次,其中重大的上百次。学界有关雪灾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是有关研究大都包涵在自然灾害之中作为灾种的一部分进行简单论述,而没有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更为详实的研究;二是近30年来,学界多从气象学角度出发,对雪灾的形成机制及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从社会学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极其少见。  相似文献   

14.
根据辽宁省地震的历史与现状,地震灾害与经济发展的利害关系,阐述了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的要点,并结合该要点指出了在农村、农民和农民工中存在的防震减灾薄弱环节,提出了具有防震减灾实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成都地震重灾区生态影响分区及恢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是造成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震后生态恢复的总体对策是决策者亟待获取的重要信息,因此有必要及时开展地震生态影响分区研究.以成都地震重灾区为例,利用汶川地震前后2期TM影像灰度差提取了地质灾害区;从敏感性和诱导性两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震重灾区进行了生态危险度分类;基于不同区域的生态破坏强度及危险度特征,开展了地震生态影响分区,并以此作为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级及措施的总体布局. 结果表明:成都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面积为118.3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36%;其中,应首先采用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修复的面积为40.7 km2,通过生物措施修复的面积为66.2 km2,其余的则依靠自然演替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6.
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上八大自然灾害之一,不仅具有灾害学中所描述的关于自然灾害的一般特性,而且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从自然灾害的属性、特点、基本研究内容和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灾害学为森林火灾分区分类施治理论提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面对重大的灾害性突发事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国的传统媒体对重大灾害的报道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对新闻报道价值的倍加重视,信息公开中的浓重人文关怀,携手网络媒介多维度、深度报道等三个方面。这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传统媒体在灾害报道中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汲取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防灾领域立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综合性"防灾减灾基本法",出台指导防灾减灾各阶段工作的基础性法律,加强各单灾种法律法规等构建我国综合防灾法律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环境灾害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灾害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环境灾害宾一般原理和特征,以及控制和防止环境灾害的原理和方法,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消除发生环境灾害的潜在原因,以及在环境灾害发生以扣如何减轻环境灾害的影响等都是环境灾害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川东北地区的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范围广,灾情较严重,危害大。除自然因素外,各种社会因素对灾荒的严重程度也有直接影响。在军阀混战、赋税繁重、政治腐败、土匪横行的大背景下,政府防灾、救灾水平较为低下,民间赈灾杯水车薪,灾后恢复难度大。整体上防灾、救灾水平较低,人祸不亚于天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