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地震活断层探测系统建设走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前进与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国家投资数十亿元,由中国地震局牵头,会同各目标城市所在省、市人民政府、省地震局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建设”,是“十五”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载着全社会的期盼与信心,于2002年4月在北京开始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论证。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新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为地震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日趋严重的城市地震灾害昭示着现代化大都市的  相似文献   

2.
《防灾博览》2009,(1):85-85
地震虚拟博物馆“话说地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一个子馆,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共同承担建设工作,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维护工作。2008年5月21日地震博物馆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3.
有备无患     
2003年9月1日,是日本关东大地震80周年纪念日,也是日本的防灾日。为让国人从历史的灾难中汲取教训,在可能发生的灾难中减少损失,日本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2003年8月1日开始,连续3个月举行规模宏大的地震展。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天约有300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的震波由气象厅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地震仪传到展览会现场的大屏幕上,参观者可“目击”地震。日本地震仪研究开发在世界名列前茅,会场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地震仪,然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的国家之一,全球三分之一的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全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上都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除浙江和贵州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有40%左右的国土,60%的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我国的地震具有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和震源浅  相似文献   

5.
贺明静 《灾害学》2007,22(2):141-141
这是笔者在实地考察时收集的地震碑文。一则是记述1303年山西洪洞-赵城8级地震在陕西省蒲城县震情的《重修蒲城县廨宇记》,过去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这次地震在陕西省的地震灾害只有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县厅倾圯”一则。这则碑文证明蒲城于当时“屋宇垣牖倾倒尤甚”,所受破坏不低于朝邑;同时也提示我们,至少在蒲城以东的韩城、合阳、澄城、大荔等地也有可能找到这次地震破坏的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6.
1992年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60万之多,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伤残人数和灾害损失值更是难以数计。尽管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地震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年活跃期,但是近几年的地震灾情却远远小于本世纪的年平均数。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做好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防御地震灾害的重大任务,最大限度地减轻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中国地震局在“九五”期间建设的国家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部门的重组、调整,于2004年10月18日组建成立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相似文献   

8.
地震虚拟博物馆"话说地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一个子馆,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共同承担建设工作,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维护工作.2008年5月21日地震博物馆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9.
徐娜 《民防苑》2009,(3):33-34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依然束手无策。然而,世界上不少民间经验从动物的导演行为来观察地震的发生,一些科学家也在研究动物和地震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世界各地流传着不少动物预知自然灾害的传说。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13,(6):8-9
2013年10月14日是第44届世界标准H.其主题是“国际标准推动积极改变”。为增强全社会地震标准化意识,推进社会共同防震减灾,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司会同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制定了“地震标准化更加注再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宣传主题.制作了世界标准日宣传电子图片,并在中国地震局网站首次公开提供地震行业标准全文本含询服务。  相似文献   

11.
《灾害学》1997,(2)
联合国“灾害科学与公共管理相结合国际研讨会”于1997年1月20~28日在北京举行,会后组织了赴唐山市地震科学考察活动。这次会议由联合国发展资助与管理服务署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以及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协办。来自12个国家的80多名科学家和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50%以上的城市和70%左右的大中城市位于7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地震的发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和损失,主要的损失分布在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和云南-四川-陕西-内蒙古相连的南北带上,另外新疆的西北部也是地震损失较大的地区.所谓地震灾害风险是指建立在各地防震减灾能力基础上的未来地震损失估汁,风险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首都圈地区及内陆的个别地区防震减灾能力较强,而未来地震危险性则以中国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主.通过对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风险的研究,可以认为,中国的东部地区虽然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但由于其经济发达,减灾能力很强,因此未来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较小;中国的中部(南北带)和西部地区地震危险性很大,同时经济欠发达,减灾能力较差,因此未来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很大.  相似文献   

13.
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of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Earth'sInterior,IASPEI)为纪念协会成立一百周年 ,决定出版一部大型参考书以反映一个世纪以来 ,人类在探索地震与地球科学、地震工程科学与技术以及防震减灾理论与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从 1 995年开始 ,在该协会的一个下属教育委员会具体策划和组织下 ,组织了全世界 60多个国家 2 0 0 0多位科学家及工程师历经了 8年的努力 ,编著成了总量相当于30 0 0 0 0页的大型参考书。该书集中地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 ,人类在上述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  …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汶川8.0级大地震中,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这些记录特别是远场记录具有丰富的长周期地震动分量。本文根据东南强震动中心获取的区域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了基岩场地及深厚软弱场地的长周期地震动及其差异;根据长周期结构的特点,选取建于深厚软弱场地上的江苏A050强震台的超长地震记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对远场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实际震害特点,提出了长周期结构抗震及地震安全对策中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死时速     
《防灾博览》2008,(3):18-2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随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实时监测机屏幕上的地震波形突然出现的剧烈振荡,一阵急促的“嘀嘀嘀”的警报声从与其相连的实时监测机的地震报警器上发出,一场空前的地震灾难降临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地震局“九五”规划方针的指引下,安徽省地震局抓住机遇,率先在合肥台实现了由模拟仪向数字仪的转型。自1999年底至今,安徽省合肥地震台六位工作人员在一台台电脑、仪器,一组组数据资料的陪伴下,随着监测设备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型,通过艰苦努力和相互扶持、协调,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从技术结构到知识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冯锐  肖莉 《防灾博览》2003,(6):26-27
“小的闹,大的到”。至今是临震预报中最被重视的依据之一。提起这个谚语,中国地震学者实在跟它有着难以忘怀的情结。那是1975年的年初: 镜头一 2月1—2日,从未发生过地震的海城地区,突然出现了8次小地震,震级小到只有在微震仪器上才能频频闪现,居民浑然不觉。 镜头二 2月3日,连续发生61次小地震;2月4日,地震发生的次数达459次,且集中在海城县的英落、岔沟一带,震级达4.7级,居民有感,出现惊恐紧张情绪,牲畜和鹿群开始乱跑乱撞…… 镜头三 2月4日中午过后,地震活动突然停  相似文献   

18.
1998年临猗5.0级地震前Q值的前兆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残差法求得了1998年7月临猗5.0级地震前后不同路径的Q值变化.发现在地震发生前Q在87(203之间,震后Q在67~164之间,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了明显的高Q值异常,表明地震前的高Q值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积极防御和切实减轻地震灾害,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大中城市的财富也更加聚集,地震救援工作难度相应加大,为了适应国内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常熟数字化遥测台网的建设在进入考核运行期间成功地记录了南黄海6.1级地震,取得了完整的数字地震波形记录。为深入进行地震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