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按非采暖季和采暖季2个时段采集徐州市不同环境质量功能区的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对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徐州市区PM10中的PAHs质量浓度均值为164.6 ng/m3.其中苯并(α)芘(BaP)年质量浓度均值为10.83 ng/m3,平均BEQ质量浓度值为24.51 ng/m3,PAHs组成以高环为主,污染水平较高,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比较严重.利用特征比值法和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徐州市PM10中的PAHs进行来源识别和解析,得出一致的结果为:燃煤是徐州市PM10中的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标识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识别其来源,于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天津采集分粒径颗粒物,利用GC-MS对9个粒径段颗粒物中17种多环芳烃(PAHs)、20种正构烷烃(n-Alkanes)和7种藿烷(hopanes)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机标识物及特征比值的方法探讨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非采暖季的四环多环芳烃Pyr、Ba A、Chr和五环多环芳烃BbF、Ba P呈3峰分布,其余PAHs呈双峰分布,采暖季的低环PAHs呈双峰分布,中高环PAHs近似单峰分布.根据PAHs特征比值发现,非采暖季的燃煤源和交通源是PAHs的主要贡献源,采暖季PAHs受燃煤源的影响更显著.非采暖季的正构烷烃中C29呈单峰分布,C27、C31、C32和C33近似单峰分布,其余正构烷烃呈双峰分布,采暖季的正构烷烃均呈双峰分布.根据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CPI)和主碳峰数(Cmax)发现,人为源是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非采暖季受自然源的影响大于采暖季,自然源排放的正构烷烃倾向于富集在粗颗粒物上,人为源排放的正构烷烃则更倾向于富集在细颗粒物上.藿烷在粗粒径段和细粒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室内外PM10中多环芳烃相关性和来源特征,于2009年非采暖季、采暖季在天津市某小区36位住户室内和室外进行PM10膜采样,并分析其中12种PAHs浓度.结果表明,非采暖季较采暖季更为良好的室内外通风性,导致非采暖季室内外PM10中PAHs浓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采暖季室内PM10中PAHs浓度显著小于室外浓度;非采暖季室内外PM10中各PAHs占总PAHs的质量百分比基本一致,而采暖季其室内外质量百分比有明显不同;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室内外PM10中PAHs的I/O平均值均低于1,但采暖季I/O值小于非采暖季. 对参与者的时间活动模式分析表明,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室内吸烟、清洁活动以及烹饪对室内PM10中PAHs浓度变化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 室内外PAHs浓度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室内PM10中5~7环PAHs主要受到室外源的影响,2~4环PAHs主要受到室内源的影响,非采暖季和采暖季室内外PM10中总PAHs的有效穿透因子分别为0.73和0.51. 通过特征比值法对PM10中PAHs来源进行解析得出,燃煤源、柴油机动车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室内外PM10中多环芳烃相关性和来源特征,于2009年非采暖季、采暖季在天津市某小区36位住户室内和室外进行PM10膜采样,并分析其中12种PAHs浓度.结果表明,非采暖季较采暖季更为良好的室内外通风性,导致非采暖季室内外PM10中PAHs浓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采暖季室内PM10中PAHs浓度显著小于室外浓度;非采暖季室内外PM10中各PAHs占总PAHs的质量百分比基本一致,而采暖季其室内外质量百分比有明显不同;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室内外PM10中PAHs的I/O平均值均低于1,但采暖季I/O值小于非采暖季.对参与者的时间活动模式分析表明,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室内吸烟、清洁活动以及烹饪对室内PM10中PAHs浓度变化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室内外PAHs浓度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室内PM10中5~7环PAHs主要受到室外源的影响,2~4环PAHs主要受到室内源的影响,非采暖季和采暖季室内外PM10中总PAHs的有效穿透因子分别为0.73和0.51.通过特征比值法对PM10中PAHs来源进行解析得出,燃煤源、柴油机动车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因强烈的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而引起广泛关注,其成分谱是识别和解析污染源的重要基础。文章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中国排放源颗粒相多环芳烃成份谱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根据多环芳烃来源进行分类。经归一化处理后,对不同排放源多环芳烃成分谱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不同排放源多环芳烃的特征标志物、环数分布以及特征比值,初步得到基于统计意义的成分谱和特征比值,对传统参考值的科学性进行验证,为以后的源解析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南京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源解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于2004年-2005年间共采集了197个源和受体样品,每个样品分析测试了三类化学元素,采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解析南京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其中48%来源于扬尘、土壤尘等开放源类。研究认为扬尘等开放源类是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燃煤烟尘多环芳烃成分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利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解析煤烟尘对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的贡献率,建立煤烟尘多环芳烃成分谱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测定了民用燃煤烟尘和工业燃煤烟尘中13种多环芳烃的组成.对分析结果进行归一化后,确定了民用燃煤和工业燃煤多环芳烃成分谱,并进一步讨论了BaP/BghiP,BaP/COR,PYR/BaP,BeP/BaP和IND/BghiP的特征比值,以及多环芳烃的降解对其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取天津市37户家庭,分别在2009年(8、9月)非采暖期和2009年(11、12月)采暖期采集室内PM10并对PM10载带的18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浓度特征.结果表明,采暖季的总PAHs的浓度高于非采暖季总PAHs的浓度,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室内PM10载带的多环芳烃以4环和5环为主,占PAHs总含量的60%以上,18种多环芳烃的平均浓度为190ng/m3,其中BaP的浓度为12ng/m3,超过了国家标准(1ng/m3),根据特征比值法初步判断室内PAHs的来源为烹调,吸烟,燃煤,交通,PAHs的毒性等效因子浓度(c-BaPeq)为22.65ng/m3,根据多环芳烃增量终身致癌风险估算,预计天津市老年人潜在致癌风险为5×10-6,超过了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9.
日照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源的CMB受体模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物是中国大多数城市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特别是细小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为全面弄清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以日照市为例,分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对其主要大气污染源进行识别和采样,包括煤烟尘、建筑水泥尘、扬尘、土壤风沙尘、海盐粒子和二次粒子,并利用原子发射光谱、离子色谱等仪器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可吸入颗粒物的源成分谱和受体成分谱.通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进行解析,得出各污染源对受体的贡献值和分担率.确定主要污染源,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治理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郑州空气颗粒物中PAHs的碳同位素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郑州城区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解析.气相色谱/燃烧系统/同位素质谱(GC/C/IRMS)分析表明,PAHs 的δ13C 值在非采暖季为-29.4‰~-23.4‰,采暖季为-30.0‰~-24.2‰,随着分子量的增大,PAHs 中 13C 降低.统计表明不同采样点的样品中的 PAHs 的δ13C 区别不明显(0.1‰<σ<0.8‰).两个季节中,三环和四环多芳香烃化合物荧蒽、芘和苯并(a)蒽的δ13C没有明显的区别,其范围为-24.5‰~-23.4‰,但是,五环和六环芳烃的δ13C 值有明显差异.随着分子量的增大,采暖季环境空气颗粒物中 PAHs的碳同位素比值变小的程度比非采暖季的大.采暖季的苯并(a)芘、茚并(1,2,3-cd)芘、苯并(ghi)苝的δ13C 值分别为-26.6‰、-30.0‰和-28.1‰,而非采暖季为-24.5‰、-29.4‰和-26.3‰.利用二元复合同位素模型,估算了不同季节机动车尾气和煤的燃烧对郑州城区苯并(a)芘的贡献.在非采暖季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率为 70%,在采暖季贡献率为 50%,煤的燃烧对六环化合物的贡献高于机动车排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13年4个季节,同步采集了京津冀地区3个典型城市(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空气PM2.5和PM10样品,采用乙腈超声提取-超高压液相色谱法分析了16种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PM2.5和PM10中总PAHs的浓度分别为6.3~251.4ng/m3和7.0~285.5ng/m3,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点和石家庄>北京>天津的空间分布特点.PAHs环数分布以4、5和6环为主,比例分别为25.0%~45.1%、31.7%~40.1%、15.1%~28.2%,2和3环比例之和小于10.3%;与非采暖季相比,采暖季中4环PAHs比例显著增加,5和6环PAHs比例明显下降.PAHs比值法显示,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颗粒物PAHs的来源呈现明显季节性变化特点,燃煤和机动车排放是2个重要的PAHs排放源,在采暖季燃煤来源的比例较大,在非采暖季以机动车排放的来源为主.  相似文献   

12.
多环芳烃作为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毒物质,一直是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有关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报道,尤其是有关大气中烷基和硝基多环芳烃的研究报道仍非常缺乏。本研究选取莱州湾刁龙嘴为采集区域,对大气颗粒相样品中16种母体多环芳烃(PAHs)、12种烷基多环芳烃(A–PAHs)和25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种母体多环芳烃(Σ16PAHs)的浓度范围为517.2 ~ 64124.8 pg/m3;12种烷基化多环芳烃(Σ12A–PAHs)的浓度范围为273.6 ~ 5897.3 pg/m3;25种硝基化多环芳烃(Σ25N–PAHs)的浓度范围为113.5 ~ 1032.3 pg/m3。3种类型多环芳烃的浓度和污染模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夏季,2环、3环的PAHs、A–PAHs和N–PAHs比例相对较高,而冬季4环及以上单体的比例偏高。PAHs的特征比值表明,莱州湾刁龙嘴地区PAHs的来源主要以柴油、煤及生物质燃烧为主。Σ16PAHs、Σ12A–PAHs和Σ25N–PAHs与温度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R2 = 0.94,p < 0.01;R2 = 0.61, p < 0.01;R2 = 0.74,p < 0.01),说明温度是影响颗粒相吸附芳烃类物质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三者之间Pearson相关关系表明,PAHs及其衍生物表现出相同的污染来源和相似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浙闽沿岸泥质区南部表层沉积物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状况,测定了浙闽沿岸泥质区南部的3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探讨了浙闽沿岸泥质区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浙闽沿岸泥质区南部表层沉积物PAHs总浓度介于(12.95~156.05)×10-9,相对于其他区域属于较低水平。特征分子比值法和SPSS分析结果均表明本研究区域中PAHs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的燃烧,并有部分石油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浙闽沿岸泥质区南部表层沉积物PAHs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风险,应当多加留意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4.
王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131-133,156
通过对鞍山市典型区域(6个污染源、4个居住区、一个对照点)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监测,采用GC/MS法分析了总悬浮颗粒物中16种PAHs的含量,探讨了鞍山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及16种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鞍山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采暖期普遍比非采暖期高1.1~2.5倍,总悬浮颗粒物中PAHs总量采暖期也远远高于非采暖期;鞍钢6个点位在非采暖期的PAHs总量均远远高于其他五个点位,表明了工业污染导致的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吕梁地区PM2.5中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健康风险和潜在来源,于2018年10月23日至2019年7月1日对离石区(市区)和孝义市(郊区)进行PM2.5样品采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14种多环芳烃浓度.总多环芳烃的浓度年均值为95.50 ng·m-3,主要以5~6环为主(49.7%),3环占比较低(8.3%);吕梁市多环芳烃浓度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市区浓度年均值(130.47 ng·m-3)高于郊区(84.4 ng·m-3);增量终身致癌风险和蒙特卡洛模拟结果均表明吕梁市多环芳烃毒性服从成人>青年>儿童的规律,除夏季外,离石区增量终身致癌风险值均在10-6~10-4之间,远高于孝义市,表明市区存在较高的多环芳烃潜在风险;通过采用特征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表明,吕梁市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煤和生物质的燃烧(61.9%)和机动车尾气排放(38.1%),由后...  相似文献   

16.
及时掌握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所关注污染物和修复后再利用土地类型信息对深化建设用地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和信息公示平台资料查询等途径获取了我国537个污染场地案例信息数据,分析了我国近10年来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利用的变化情况.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537个污染场地中约有66%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重庆市等先行地区;从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开始,场地修复管控数量增势凸显,2018年污染场地修复管控数量达到峰值;原用地类型归属化学工业、金属制品、冶炼等行业的比例较大,且重金属、苯系物为主的再利用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类为主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总石油烃是典型污染物;在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实施前后,包含苯系物、多环芳烃类和总石油烃等污染物的出现频次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而有机农药类和多氯联苯(总量)的出现频次有所减少;污染场地用途大部分是敏感用地类型中的居住用地,且这类场地的原行业类型为化学工业、金属制品等特征污染物危害较大的行业. 研究显示,利好政策和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场地的修复管控工作,以多环芳烃类为主的半挥发性有机物是我国未来场地土壤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再利用类型为敏感用地类型场地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烃类污染及来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游离(气态和液体)烃含量为0.01~0.14 mg/g.它们富集在黏土粒级之中.沉积物中石油成因的烃类主要来自三角洲地区,热解成因的烃类主要来自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工业和民用煤不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多环芳烃应是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热解成因烃类的重要来源.在遭受原油污染地区,原油可快速地被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8.
Aerosols collected on top of Alfabia ridge (∼1100 m; Mallorca Island) have been analysed for chloride, nitrate, sulphate, aliphatic,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The results exhibit concentrations in the level of the lowest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atmosphere. However, the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described for very remote sites, thus defining a background level of particulate atmospheric compounds in this region. Two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namely higher plant waxes and coal combustion particl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in organic inputs to these background aerosols. The former is represented by the major n-alkanes and the latter by th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区域布点法对兰州市西固区的主要工业区进行空气降尘采样,利用色谱质谱分析仪对大气降尘中的芳烃类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揭示出兰州市西固区芳烃类有机污染物中邻苯二甲酸脂类(PAEs)占主导地位,其中又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酯(2-乙基己基)(DEHP)占芳烃总含量的比重较大。通过样品的对比分析和来源解析,指出兰州市西固区大气降尘中的芳烃类有机污染物来源与西固区A公司的废气排放有关,应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和限制工厂废气直接向大气中排放。  相似文献   

20.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在北京纳污河流中的分布及健康风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付璐婧  李一兵  乔梦  赵旭 《环境科学》2019,40(1):256-262
为探明北京5座污水处理厂出水及受纳河流中多环芳烃(PAHs)及其衍生物(SPAHs)的污染水平及健康风险水平,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水样中的PAHs及SPAHs的质量浓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同时使用毒性当量因子评价河流中PAHs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5座污水处理厂出水及受纳河流中PAHs及SPAHs总质量浓度分别为75~584 ng·L~(-1)和91~1822 ng·L~(-1).水样中PAHs以2和3环为主,占PAHs总量的23%~48%.本研究中的SPAHs包括三类物质:氧化PAHs(OPAHs)、甲基PAHs (MPAHs)和氯代PAHs (Cl PAHs).其中,OPAHs占ΣSPAHs的质量分数为75%,MPAHs、Cl PAHs占比总体较低,分别为12%、13%.通过对5条河流中PAHs进行毒性当量浓度计算,表明应在采暖季(12月)对高环PAHs污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