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立 《环境》2010,(6):52-54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有没有想过带着万卷书去行万里路是什么感觉呢?恐怕很多人觉得,这听起来就如痴人说梦一般吧。不过科技的发展已使很多梦想变得触手可及,现在只需一个小小的盒子就可以实现这个“宏伟”的愿望,它——就是电子阅读器。  相似文献   

2.
曲辰 《环境导报》2003,(5):20-20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光,人们开始退去冬衣换上春装,商场的衣架前又挤满了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季节,聊一聊“服装的时尚”,显然是大家都欢迎的话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最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拿“衣食住行”这一人们基本生活内容中的重要话题“衣”来说吧,怎样穿着才能既时尚又科学?既美丽又安全?这里面就大有学问。当然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既然是“聊”,我们就找几个有趣而且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说…  相似文献   

3.
蔬菜也养眼     
余婕 《环境》2009,(3):70-73
想保持健康,就多吃蔬菜吧!蔬菜品种不同,营养价值也不同,多吃蔬菜才能保持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好的容颜。这里,我们为你介绍几种很新奇的蔬菜新品种,也许你没有听说过,但它们都是维护健康的“能手”。  相似文献   

4.
袁新华 《环境》2010,(6):48-50
“零”即为0,“帕”是压力的计量单位,所谓“零帕”就是没有压力。所以“零帕族”,就是指扮演着现代社会的各种角色、承载着来自生活及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仍能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人群。  相似文献   

5.
竹子与君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古来君子的生活写照,以此为标准,那么6岁以前的我应该算是君子吧,这也应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训。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的小加工厂,屋后是一片小竹林,竹林后是美丽的左江。对于“宁可食无肉”的“宁可”二字,对我就不是太合适了。我出生在“食无肉”的年代,盼望父亲出差回家是我儿时的惟一牵挂,父亲年轻时是一位业务员,经常是一出差就是一两个月,而只有父亲回来的那一天,母亲才会烧上一小碟肥肉,这时我才能“俗”上一回。因父亲有规定:“一碗饭就只能吃三块猪肉。”于是平时两碗就饱的…  相似文献   

6.
龙珠 《环境》2011,(5):10-12
相较于伴侣宠物,桌上宠物则是办公室一族们在日常工作时间的最佳搭档。在繁重的工作中,如果办公桌上放下一抹绿色,占地不大,却创意无限。压力堆积的今天,“过劳死”之类的疾病都无形地侵害着我们的生活。别被压力凌驾了生活,从心里放松起来,选个小玩意来调节一下吧。  相似文献   

7.
郑先保 《环境》2001,(3):30-30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其内涵极为丰富,有的颇具科学道理与哲理。就拿中国的“养食”来说吧,“补养”理论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地道的“国粹”。  相似文献   

8.
那一天,我在河边散步,突然听到从河里传来了鱼、虾、蟹那伤心、沮丧、无奈的声音……“哎!……”“喂,大头虾们,大闸蟹们为何哎声叹气啊?”鲈鱼不解地问。“哎!鲈鱼,难道你没有看见那黑漆漆的油污和那恶臭的废物吗?难道你对现在生活环境没有感到不满吗?”虾儿们生气地说。大闸蟹也沮丧地说:“这里原来是一片干净清澈的地方,但人类污染了这个地方,我们面对这个肮  相似文献   

9.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06,(2):4-4
温总理说:“十五”计划中环境问题没有解决;中国必缓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年度报告;烹饪带来新生活;美国四年内开始建新核电厂。  相似文献   

10.
人类来自植物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之中,发源于森林,又依赖于森林而生存。如果没有建筑,人们将回到原始洞穴中生活;而没有植物,人类将重新消亡。绿色植物联系着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中,曾记载了许多赞赏“郊游”、“野游”和“田园”等的有关诗词和文章,也有许多以花草树木为内容的风景山水名画。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绿色自然的向往。绿色植物有调节气温、遮荫防风、净化空气等改善环境的积极作用;而且绿色植物又给人以舒适、优美、幽静、安祥的感受。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和绿色结下了的不解之缘,绿色的基调成了生命力的象征。难怪人们对绿色环境倍感亲切、自在和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对于全球的公众来说,气候变化一词恐怕还只是一个气象或环保的专业名词,没有多少公众对此熟知或关心,甚至在业界对它的科学确定性也仍有怀疑。如今,气候变化不仅被人们了解、关心,它早已成为了政界、商界、甚至是百姓的生活“谈资”,更是成为媒体“热捧”的对象和“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林利本 《福建环境》1994,11(1):12-13
土地是无比珍贵的特殊资源。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土地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土地是他(人类)的原始食物仓,也是他的原始的劳动资料库”(《资本论》第一卷第203页)。没有土地也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永不枯竭的财富资源”,“是一切生产、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世世代代人类共同永久的财产,是人类永远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马克思语)。 农业是一个人类与土地、自然力相互作用的产业部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都是直接通过  相似文献   

13.
垃圾分类处理不仅是纯粹的有效解决难题、美化家园的前景光明,而且还是形成良性循环、增加收入的“钱”景光明。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双赢局面”,指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相似文献   

14.
“请你连续说十遍‘太阳’。” “太阳,太阳,太阳……” “再连续说十遍‘月亮’。” “月亮,月亮,月亮……” “再说十遍‘月亮’吧!” “后羿射的是什么?” “月亮。” 这是我们乐此不疲的思维游戏,总是有些人在瞬间给出一个可笑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保护生态”,人们听得多了,但要“为生态作补偿”却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事。这是一笔怎样的开支呢?就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森林吧。森林中的木材是有形产品,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卖树的人就赚到了钱。现在原始森林和天然林全部禁伐,树,换不成钱了,但森林依然有重要价值———它体现在生态上,是“无形”的财富。不能卖木材使林区人的收入没有或减少了,但更大范围的人们却得到了生态保护的效益———不公平出现了,因此需要补偿。这就是“生态补偿”的由来。人们对生态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地区”经济开发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多,解决…  相似文献   

16.
王艳 《环境》2010,(8):1-1
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为了适应狭窄的生存空间,我们不得不极力缩小自己,让生存空间相对地大一些。”对此我并不敢苟同。因为生活,没有定型,需要我们自己的塑造。工作或是学习,已经给我们设定了一条路,但是这条路上的风景却由我们自己安排。用新潮的说法是,我们的生活,需要不时地加点“料”。  相似文献   

17.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1“不敬业”现象严重1.1.1 企业医院部分青年职工认为,所在单位生活福利特遇、医疗保险、住房等均有保障。而且条件丰厚,分配也是人人有份,自己在岗位上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能拿一份工资、奖金,没有风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在锅饭”现象,奖金分配差距不大,没有真正触及个人利益,缺少有效的竞争体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象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一切。正如中医经典著作《素问·六节藏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天地就是自然界。人类生活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朝友麋鹿,暮猿与栖”,从吃到穿到用,哪一样不来自于大自然?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水是人类万物之母,因此,人与自然,鱼水相依。然而人类出于无智或自私吧,对自然界不仅拼命地吮吸、挥霍,还丧心病狂地猎杀珍禽异兽。曾几何时,  相似文献   

19.
向往     
吕定 《环境》1998,(12)
忽有一日,我对他说:“我想住一个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鸣叫的房子”。他说:“那我把你送到动物园去吧,让你住在鸟笼里,不用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叫,还省事儿了。”我说:“你不觉得我们现在就像被囚禁的鸟儿吗?”他这才认真起来:“你今天怎么啦?”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不是今天怎么了,而是很久以来就怎么了。我就是想住一个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叫声的房子。对了,也许就是农庄吧!可是,我又觉得那是我受用不起的奢华。  相似文献   

20.
《环境》2023,(12):68-69
<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领导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分包式”“烂尾式”等走过场调研,用“真心”换“真经”,实打实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做到调之深入、查之细致、研之有物、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