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针对这一不足,研究污泥减量技术并提出未来污泥减量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显得尤为紧迫。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但该方法一直存在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弊端,其剩余污泥产生量达到污水处理量的0.3%~0.5%(按含水率97%计),产生量十分惊人,目前对剩余污泥处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巨大,可占整个污水厂投资及运行费用的25%~65%,已成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面临的沉重负担。因此,如何使污泥处理达到减容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及减量化,将是今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急需关注的重要课题。污泥减量化是指通过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的手段,使得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向外排放的生物同体量达到最少。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2.
长庆油田使用微生物法处理含油污泥工艺技术成熟,但处理周期长限制了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文章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处理方法及微生物联合化学法处理含油污泥。选择以陇东油田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温和化学预处理技术可将原油从土壤中分离出来,通过选择合适的单菌或合理构建菌群,可有效提高石油烃的降解率。经过两个月的有效处理,含油量为12.40%的油泥最高获得了96.71%的石油烃降解率。  相似文献   

3.
污泥预处理对污泥水解有较大促进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污泥的脱水、厌氧消化性能及其减量化。本文通过比较4种预处理方法加热、加碱、微波、超声波对剩余活性污泥水解性能的影响,探索效率高、成本低的污泥预处理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加热、加碱对污泥水解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微波、超声波预处理,其中加碱预处理的水解效率最高,处理后污泥的SCOD浓度最大提高了16.8倍,而SS、VSS最多分别减少了34%和41%。  相似文献   

4.
生物滴滤法处理废气中的VOCs及恶臭污染物具有去除效率高、二次污染小、安全性高等优点。总结了生物滴滤反应器的类型和废气中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强化措施,包括工艺参数与填料的选择、传质限制与添加表面活性剂、微生物的影响与筛选高效降解菌株、真菌的使用、剩余污泥堵塞问题和生物滴滤前的预处理。最后提出生物滴滤法去除废气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传统的大田蚯蚓养殖,立体化蚯蚓养殖污泥处理技术具有污染可控、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等优势.将通过观察法、综合评价法确定基料配比、蚯蚓接种密度等工艺参数,目的在于为立体化蚯蚓污泥养殖处理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普通活性剩余污泥含有大量腐败性有机物,最合适作为蚯蚓食料;而经过厌氧的剩余污泥由于局...  相似文献   

6.
先将剩余污泥进行低温热水解预处理,其后测定生物化学甲烷势(BMP)来研究热水解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厂剩余污泥经低温热水解处理可使污泥固体溶解和水解,从而提高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最适宜的热水解条件为70℃,24 h,此时剩余污泥TCOD去除率由18%提高到30%,热水解处理后沼气产量提高63%。  相似文献   

7.
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围绕全球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寻求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已成为目前国际科技发展的方向。通过"十一五"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每年污泥产量已接近3000万吨(含水率80%脱水污泥计)以上,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处理与处置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城市污泥蕴含有大量生物质能,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开发城市污泥生物质能提取和利用技术,对我国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细胞壁的存在,使得污泥水解成为限制厌氧消化效率的重要瓶颈,而污泥强化预处理可有效提高污泥细胞壁的破坏,溶出胞内有机物,最大化回收剩余污泥中的有机能源。目前,预处理技术较多,如超声波预处理、热处理、微波预处理、碱解处理、臭氧预处理等,本文从物理、化学等角度分析了不同预处理对厌氧消化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剩余污泥经臭氧破解后其中碳、氮和磷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臭氧对污泥进行减量的过程中,针对臭氧作用后污泥中碳、氮和磷数量的变化,对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了不同累计时间的臭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臭氧破解后污泥中的TN没有较大改变,污泥中的TP最终呈减少趋势,破解液中的COD虽有所增加,但破解液回流到生物系统中反而可以补充反硝化过程中有机碳的不足,从而促进污水生物处理的脱氮除磷作用,臭氧的引入不仅可以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同时可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升级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了三大修复技术,物理法通过吸附、膜处理等技术将PFOS分离,化学法通过氧化、还原等方式改变PFOS的性质进而将其降解,生物法通过驯化优势菌群有效降解PFOS。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物理法简单经济,但会产生二次污染,化学法效果显著但条件苛刻,生物法效率高但自然降解能力低,而几种方法的耦合会大大提高降解效率,将成为水污染处理中去除PFOS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油田含油污泥处理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含油污泥处理工艺技术的调查分析和对比,提出了适合国内实际的含油污泥处理技术方案。以离心分离技术为核心,辅之以调质、倾析等多种预处理技术和高温裂解、生物处理等后续处理技术的污泥综合处理工艺,适于我国现阶段的含油污泥处理。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生物沥浸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主要技术特点,通过典型应用工程实例表明,采用生物沥浸预处理方法不但可大幅度提高污泥脱水性能,而且可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恶臭,杀灭病原物,脱水后的污泥水分含量很低(60%以下),无臭、卫生、无害,可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工业行业的污泥处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外活性污泥的填埋、资源化及污泥厌氧发酵等处理与处置方法现状作了简单的总结,同时对腐殖活性污泥法、解偶联剂污泥减量法、蚯蚓生物滤池等源头污泥减量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研究效果进行阐述,解偶联剂和臭氧氧化法具有一定污泥减量效果,但对出水水质有影响,而腐殖活性污泥法和蚯蚓生物滤池法对出水水质影响不大,最后提出了筛选高效可降低污泥产量的菌株、新型填料研究和耦合技术为未来活性污泥源头减量化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污泥停留时间对污泥减量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停留时间不但决定系统剩余污泥的排放量,还直接影响到污泥的絮凝沉降性能及活性等。由实验可知:污泥停留时间延长,可导致微生物缺乏营养,减少污泥产生量;从而导致SVI升高,污泥负荷降低。因此,延长污泥停留时间减少剩余污泥量,可以节省尿素和KH2PO4投入量,从经济上节省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4.
酵母、细菌、藻类和真菌等生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废水处理中广泛采用的活性污泥法实际上就是这些微生物菌体单细胞蛋白的生产过程.这些菌体蛋白以废污泥(活性污泥)的形式出现,其量相当于原始污水生物需氧量的50%~80%.目前,清除处理这些剩余污泥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基本投资和运行费,约占总运行费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污水除磷脱氮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经济技术分析。化学法在工艺上并不比生物法简单,而且运行费用及产泥量都很高,但其除磷效果优于现行的生物法;而对生物法活性污泥糖类物质进行控制则可从根本上解决生物法除磷效果不可靠的问题。因此糖控制技术使生物法成为一个经济高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试验对象,对超声波预处理强化中性蛋白酶提取污泥蛋白质的效果和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超声波预处理后,污泥酶解蛋白提取率可提高40%左右,污泥脱水性能也提高了80%以上。响应面分析表明,超声强化酶解污泥提取蛋白的优化工艺条件为:p H=7.4、酶加量4 500U/g、酶解时间4h、酶解温度48℃,此时最佳蛋白提取率可达35.9%。  相似文献   

17.
污水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其中含有的重金属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为了解决剩余污泥污染的问题,本文详述了国内外有关污泥重金属方面的研究原理、特点、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讨论了剩余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污泥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的产量。经过污泥水解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既能作为生物除磷系统所需的优质碳源,使城市污水达到稳定深度除磷的要求,又减少了剩余污泥对环境的污染。将城市污水厂污泥生物转化为挥发性有机酸并用于生物除磷,丰富了污水生物处理和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以石化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磷源、氮源及碳源的不同比例对污泥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剩余污泥产量的减量效果产生的影响。目的是确定最佳的营养盐比例,以最大程度减少剩余污泥产量而不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排放指标,同时减少营养盐的投加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生物干化技术是在好氧发酵的基础上,利用可降解有机物分解代谢作用时产生的生物热量,通过通风、翻堆等过程控制手段,促进物料中水分快速散失,降低含水率的干化工艺。污泥生物干化过程受物料性质、温度、含水率、调理剂、通风、机械翻堆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污泥干化技术相比,生物干化技术更经济、节能、环保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