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在畜禽养殖中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导致其在动物粪便中高浓度残留。随着畜禽粪便有机肥的农田施用,TCs持续进入土壤并且不断累积,由此带来的土壤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值得关注。以四环素(TC)、土霉素(OTC)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法,考察2种典型TCs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对植物生长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TC和OTC作用下,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即显著降低,土壤细菌较真菌对TCs的污染更为敏感。除TC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OTC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主要表现为激活作用外,总体上TC、OTC作用后土壤酶活性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变化趋势。80 mg·L~(-1)的TC、OTC暴露下,绿豆芽芽伸长被显著抑制,并且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大,绿豆芽伸长抑制率大幅升高。相同浓度、相同暴露时间条件下的TC对绿豆芽伸长的毒性大于OTC。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转化的动力,其生长、周转和碳利用效率(CUE)表征了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对土壤碳库的更新速度以及微生物本身的新陈代谢强度和生命活性的强弱.氮、磷沉降是全球变化的重要趋势,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氮磷添加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成为近年土壤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但CUE的研究方法、氮磷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生理代谢活性的影响还没有统一结论,其作用机理还停留在理论假设阶段,尚待有力论证.本文比较5种测量土壤CUE的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厘清生长、周转和CUE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影响土壤微生物CUE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从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和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地上植物3个角度论述土壤微生物响应氮磷添加的过程和机制.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的不利影响在大多数生态系统得到了验证,而磷添加对微生物的影响因生态系统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因为磷对微生物的作用强烈依赖于碳的有效性.未来,土壤微生物对氮磷添加响应的研究应该聚焦在估计方法的精准探索、氮磷(多养分元素)互作的影响、地上地下耦合、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整合长时间与大空间尺度.(图3表1参70) 相似文献
3.
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的有关规定,GSM移动通信基站电场强度的管理目标值为5.4 V/m,功率密度的管理目标值为8μW/cm2。在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确定远场区范围,结合基站天线运行的基本参数,以及在对垂直波瓣图进行拟合的基础上,通过《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 10.2-1996)中的微波远场轴向功率密度计算公式计算GSM移动通信基站对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基站周围的电磁辐射水平与天线的发射功率、公众活动区域与天线的高度差以及天线的主瓣方向关系密切。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减小发射功率,增加天线与公众活动区域的高度差以及调整天线的主瓣方向等措施来降低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制定有效的监测、管理计划和加强公众沟通,及时消除可能的电磁污染。 相似文献
4.
高温堆肥中微生物的生长特征及动力学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温好氧堆肥中微生物的生长特征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微生物的生长受温度影响很大,随温度变化呈波动性变化.同时,基于Logistic模型和Malthus模型,对微生物生长进行分析,得到了描述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和模型参数.用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进行验证比较,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拟合良好,模型正确地反映了高温好氧堆肥中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图3表1参12 相似文献
5.
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的有关规定,GSM移动通信基站电场强度的管理目标值为5.4 V/m,功率密度的管理目标值为8μW/cm2。在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确定远场区范围,结合基站天线运行的基本参数,以及在对垂直波瓣图进行拟合的基础上,通过《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 10.2-1996)中的微波远场轴向功率密度计算公式计算GSM移动通信基站对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基站周围的电磁辐射水平与天线的发射功率、公众活动区域与天线的高度差以及天线的主瓣方向关系密切。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减小发射功率,增加天线与公众活动区域的高度差以及调整天线的主瓣方向等措施来降低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制定有效的监测、管理计划和加强公众沟通,及时消除可能的电磁污染。 相似文献
6.
硫酸铵施用量和温度对红壤稻田土硝化作用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壤稻田土为供试土壤,设置不同硫酸铵(简称硫铵)施用量,分别在15、25、35℃条件下培养,研究短期内土壤硝化作用、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硫铵施用量下,不同温度处理土壤NH4+含量差异不显著;温度变化对于对照和常规硫铵用量(折纯N 120 mg·kg-1)处理土壤NO3-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中、高量(折纯N 600和1 200 mg·kg-1)处理无显著影响。对照和常规硫铵用量处理土壤硝化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加;中、高量硫铵处理土壤硝化速率普遍较低,且不同温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同温度条件下,硝化速率随硫铵施用量的升高而降低。中、髙量硫铵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显著影响,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硫铵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相同硫铵施用量下,不同温度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由高到低大致为25、15和35℃。BIOLOG分析显示,中、高量硫铵处理平均吸光值和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各处理中以25℃时对照处理的平均吸光值和Shannon、Simpson、McIntosh指数最大,其次为25℃时常规硫铵用量处理。过量施用硫铵有可能造成土壤生物结构和功能衰变。 相似文献
7.
垃圾堆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施垃圾堆肥并种2季蔬菜的潮土、黄棕壤及红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纤维分解菌、亚硝化菌数量,纤维分解强度,呼吸强度和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当土壤本身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多于或少于垃圾堆肥含有的微生物数量时,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会随垃圾堆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本身含有的微生物数量与垃圾堆肥相同时,垃圾堆肥用量大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不大。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含量,呼吸强度及纤维分解强度均随垃圾堆肥施用量提高而增加,并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CO2]和温度增加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CO2 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功能的两个关键因子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 ,[CO2 ]从 2 80 μmol/mol增加到 36 0μmol/mol且每年增长速率为 1~ 5 μmol/mol,到 2 0世纪末达到更高的浓度[1] .最近的模型预测表明 ,到 2 10 0年 ,全球表面温度可能会增加 1~ 4 .5℃ [2 \〗.CO2 是光合作用的底物 ,而且还是初级代谢过程 (气孔反应和光合作用 )、光合同化物分配和生长的调节者 .温度几乎影响植物所有的生物学过程 .因此 ,在全球气候变化要素中 ,大气 [CO2 ]和温度升高对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生物量及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洛克沙胂(ROX)对水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采用模拟水生态系统,研究了外源添加不同浓度洛克沙胂(0、10、20、40、80和160 mg·L-1)对水生态系统砷含量及底泥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及底泥砷含量随外源ROX用量增加而增加,但随暴露时间延长水体砷含量降低的同时底泥砷含量逐渐增加。金鱼藻和鲫鱼体内均出现明显砷蓄积现象,且160 mg·L-1ROX处理的水生态系统鲫鱼毒害效应明显,暴露1 d的死亡率为100%。金鱼藻对砷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暴露32 d后砷富集量达398.1~1 538.91 mg·kg-1。不同浓度ROX对底泥真菌、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而对放线菌和氨化细菌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低浓度ROX(10 mg·L-1)对放线菌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总体上,外源ROX进入水生态系统导致水体砷污染的同时在生物及非生物媒介中再次迁移、分配和蓄积,进而对鲫鱼及部分底泥微生物生长产生毒害。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各种工农业生产和家庭消费引起的重金属在环境中的释放 ,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胁迫和破坏 ,呈加剧的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 ,人类活动引起的Pb ,Cd,V与Zn的释放量分别是自然情况下的 12 ,5 ,3和 3倍 .Sb ,As ,Cr,Cu ,Hg,Ni,Se等的人为释放量或超过自然释放量 ,或与自然释放量持平[1] .土壤是重金属离子的源和汇 ,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可以多种形态存在 ,如可溶态、交换态以及与不同土壤固相组分如碳酸盐、铁锰氧化物、有机质、残渣物质结合的形态[2 ]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特别是各种有机胶… 相似文献
11.
异常环境电磁场对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物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地球的大气环境中存在一个巨大的电场,大气电离层的电势约为360 kV,地球表面的电势约为130 kV;地球又是一个大磁球,地球表面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约为10~-5T,地球上生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电磁场中繁衍和进化.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力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 相似文献
12.
对太阳辐射强度和空气污染浓度的观测分析表明:晴日太阳辐射的减弱与空气污染浓度密切相关。因此可以用太阳辐射强度的长期变化间接推断当地大气质量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垃圾堆肥微生物接种实验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从22个垃圾堆肥、畜粪、土壤等样品中分离获得纤维分解菌198株,选其中2株生长快、粗纤维分解能力强的菌株制成菌剂,以0.05%~0.1%的接种量加入二次发酵的垃圾堆肥中。结果,接菌堆肥比不接菌堆肥升温快且高,高温维持时间长,真菌和纤维分解菌数量多,腐植质含量提高21%~26%。肥效试验证明,施接菌堆肥比施不接菌堆肥的可使青莱增产9.9%。 相似文献
14.
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了一个开放的自我控制的生态系统,即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流动构成了系统在功能上的统一性和时间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自我调节,自维持其稳态.生物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外界环境因子成为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和特定的目的物,生物必要朝着这目的物,通过负反馈,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缩小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差距,当这个差距为零时生物就适应了新的环境.生物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负反馈从环境中获得适应性.众所周知,微生物对于异常环境的适应和抗性能力是任何其它生物所莫及的.探索自… 相似文献
15.
极低频电磁场对萌发期大豆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观察了50Hz.0.2mT或6.0mT的电磁场暴露对大豆的萌发过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蛋白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幼苗根茎的组织形态学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场暴露下,大豆的开始萌发时间由32h提前到8h,萌发率到达50%的时间由72h分别提前到48h(0.2mT组)和40h(6.0mT组);MDA含量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下降;SOD,POD活性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升高,而CAT活性在0.2mT暴露组下降,在6.0mT暴露组升高;蛋白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随磁场强度的增大升高或降低。幼苗根茎细胞的大小和形态没有明显变化。结果提示,极低频电磁场可以改变抗氧化酶的活性,减缓脂质过氧化,增强蛋白酶的活性,促进大豆的萌发过程。图4参6。 相似文献
16.
极低频电磁场及与铅联合作用对发光细菌Vibrio qinghaiensis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50Hz,0.1~9.6mT,10~30min的电磁场暴露及其与铅的联合作用对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发光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场暴露能增强发光细菌的发光,在6.4mT附近,增强作用最为强烈,在0.2~0.4mT附近,增强作用显得最为微弱,提示ELFEMFs对发光细菌的效应具有剂量“窗口”特性;Pb(0.2~1.6mgL^-1)能抑制发光细菌发光,并随着Pb剂量的增大,抑制效应愈明显,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电磁场与Pb合并作用,Pb并没有改变电磁场对发光细菌效应的包括剂量窗口在内的特性,但3.2~9.6mT的电磁场暴露提高了发光细菌对Pb剂量变化的敏感性.图3表3参9 相似文献
17.
紫外光B辐射对水稻生长和生长素水平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个水稻品种IR68和Dular生长在室外条件下,在以自然条件、13.0和19.1kJ·m-2.d-1(分别模拟臭氧浓度下降20%和40%时的UV-B强度)的紫外光B(UV-B280~320um)进行2和4wk的照射处理,以研究UV-B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强度增加能使2个水稻品种的株高、叶面积和叶m(DW)下降,而对分蘖数没有影响;随着UV-B处理强度的增加,IR68和Dular叶片IAA含量显著下降.在4wk处理的条件下.19.1kJ·m-2·d-1的UV-B使IR68和Dular叶片的IAA含量分别下降了48.7%和46.2%.值得注意的是.UV-B处理提高了2个水稻品种叶片内的IAA氧化酶的活性.初步推测UV-B使水稻叶片IAA氧化酶活性提高导致IAA含量的下降.从而抑制了水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极长城站室内空气微生物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气微生物是空气洁净程度的重要指标、环境污染状况的真实反映[1] .十年来 ,位于南极半岛的中国长城站常年有考察队员居住和工作 ,尤其在南极之夏 ,不时有各国考察、旅游、观光者出入 .这些都给长城站空气微生物的变化带入了外来因素[2 ] .我们于 1994年 2月 ,随机对站上 19个室内测点作空气微生物考察 ,以监测和比较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状况 ,为进一步了解空气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 ,并服务于提高南极考察队员的身体素质 ,加深对南极生态系统的理解而提供一些资料 .1 材料与方法1 .1 测点1994年 2月份分 6天对 19个室内空间作了 2 0次测定 … 相似文献
19.
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不同浓度恩诺沙星作用于土壤后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恩诺沙星残留对它们影响强弱顺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其影响作用随浓度从每克土 0. 01μg至 10μg的增加而加大,药物作用活性维持期为 6~8d,但对真菌作用不明显. 相对较低浓度的恩诺沙星残留(每克土中 0. 1μg, 1μg)不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而相对较高浓度的恩诺沙星残留 (每克土中 10μg)则降低了其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图 2表 2参 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