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污水处理厂出水受纳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污水处理厂出水受纳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水质评价,可为污水厂是否需要提标改造提供指导.基于2018年10月—2019年9月期间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3个污水处理厂出水受纳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理化指标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关系,并采用综合营养指数法与藻类生物学法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9属,优势属为小环藻属与假鱼腥藻属.全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78×105~2.28×106 cells·L-1.全年时间内污水处理厂出水受纳水体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溶解性磷酸盐是影响研究区域部分采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质评价结果得出研究区域处于贫营养状态,污水厂出水不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水厂的提标改造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于2008年9~11月,对贵州红枫湖进行了每周一次采样监测,选取浮游植物及总磷、总氮、氨氮、pH值、水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透明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同步调查和研究,利用多样性指数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运用绿藻指数和藻类综合指数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2种,隶属于5门23科40属,浮游植物丰度在3.828×106~210.2375×106cell/L之间,生物量在1.310~26.965mg/L之间,其中蓝藻占总浮游植物丰度的95%,占总生物量的56.7%,以微囊藻属(Microcystis Kutz)为绝对优势属。Ⅰ~Ⅲ库区藻类Marglef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459、3.681和3.95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藻类种类数、细胞密度对数与水体pH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d与pH值、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呈显著的正或负相关关系;浮游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相关系数在轴1上达到0.967,隐藻主要受水温、总磷的影响;硅藻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较高的pH值和较低的水温;蓝藻、绿藻与氮磷营养盐、pH值表现出明显正负相关性。绿藻指数和藻类综合指数评价水体为富富营养至重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1到2014年对南四湖浮游植物进行的连续监测,研究浮游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均匀度)与生物量和群落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鉴别出浮游植物8门78属138种.湖泊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5.09×10~5个/L到6.95×10~6个/L之间变化,生物量在0.44mg/L到5.46mg/L之间变化.在温度较低的春季和冬季,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物种数的增加而增加,多样性高的群落有更高的生产力.在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物种数的增加而降低,多样性高的群落具有相对较低的生物量.蓝藻、硅藻和总浮游植物稳定性指数与浮游植物物种数均呈单峰关系.浮游植物均匀度与各个群落稳定性指数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生物量和稳定性有比较复杂的关系:物种数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且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与稳定性呈单峰曲线关系;均匀度指数与生物量和稳定性都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苏州河叶绿素a动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苏州河叶绿素a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叶绿素a含量与理化及生物因子的关联分折,探讨了苏州河水体叶绿素a的动态规律与各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该水域叶绿素a含量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异,而且呈现了年际变化的趋向,同时也具有空间上的差异。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呈密切正相关;浮游植物对溶解氧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溶解氧含量主要是受水温控制,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氮和磷不是该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氨氮的相对含量与叶绿素a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而亚璃酸盐、璃酸盐氮含量与叶绿素a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浮游植物的兴衰除受硫酸盐含量的限制外,与高等水生植物的消长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2016年7~8月对象山港两电厂附近海滩12个站位(G1~G5国华电厂,W1~W7为乌沙山电厂)进行河口桡足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调查。共发现11种桡足类(剑水蚤3种,哲水蚤和猛水蚤各4种)。两电厂附近水体共有的优势种有矮小拟镖剑水蚤(Paracyclopina nana)和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以及乌沙山电厂附近海滩的披针纺缍水蚤(Acartia southwelli)和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夏季河口桡足类群落平均密度19.24 ind./L,其中桡足类无节幼体占64.35%,多样性指数(H')1.16。经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温排水成为桡足类种类数(S)和H'波动的决策因子,溶解氧构成S和H'变动的限制因子。温排水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密度有直接的正向作用,通过溶解氧、浮游植物生物量(PB)又对无节幼体产生间接的负向作用,是无节幼体密度波动的限制因子。PB是桡足类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变动的决策因子。  相似文献   

6.
东苕溪蓝藻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东苕溪(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秋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监测了东苕溪18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细胞密度及种类组成等指标,分析了影响蓝藻时空分布差异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观察到浮游植物8门60属132种,其中,蓝藻门9属14种,蓝藻细胞密度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平均比例为60.3%,蓝藻细胞密度自东苕溪下游至上游呈减小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东苕溪下游距南太湖湖口3km以内.在秋季,东苕溪下游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优势种,春季为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丝状蓝藻(小席藻)是上游的优势代表种.东苕溪下游蓝藻的绝对优势与特殊的水动力条件、高浓度的营养盐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蓝藻细胞密度与水深(p<0.01)、总氮(p<0.01)和溶解性总碳(p<0.05)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电厂温排水对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告了电厂温排水对陡河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陡河水库年均水温比对照水体洋河水库提高2.8~4.8℃。溶解氧随着水温而变化,但从未低于5.0mg/l,增温后水体中各种营养盐类含量呈增加趋势,水体富营养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杨凡  纪道斌  王丽婧  李虹  李莹杰 《环境科学》2020,41(5):2107-2115
采用2018年9月对三峡水库典型一级支流——香溪河和神农溪回水区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和对比了香溪河和神农溪的溶解氧和叶绿素a等指标垂向分布特征,讨论了影响其垂向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香溪河与神农溪的溶解氧含量在表层0~10 m和0~12 m水体分层现象明显,且随水深增加而递减.其表层水体的溶解氧饱和度S_(DO)分别为139.20%和107.78%,已经达到过度饱和状态(S_(DO)100%);中层与底层水体溶解氧浓度较稳定,无分层现象.香溪河和神农溪回水区水体中叶绿素a垂向分布与溶解氧分布的规律一致,表层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整体上表现为中度富营养化(5μg·L~(-1)Chl-a20μg·L~(-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香溪河与神农溪水体中的溶解氧与水温、浮游植物垂向分布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水温分层以及浮游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影响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关键因素.叶绿素a与水温和pH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浊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表明浮游植物垂向分布主要受光照强度沿水深衰减和水温分层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滦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9-2000年对滦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调查,描述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趋势。结果显示:4个航次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0种,以硅藻为主;不同季节优势种有交叉演替现象;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季节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夏、秋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冬季浮游植物分布呈近岸水域高、远岸水域低的特征;优势种明显,生物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偏低。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10月—2014年7月对广西西江老口水利枢纽建成前老口断面进行了4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老口断面水质达到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体中共检出浮游植物56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范围在3.56×105~1.75×106个/L,呈现夏秋高、冬春较低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细胞丰度组成上呈现由蓝藻型向硅藻-隐藻-绿藻混合型转变的趋势;老口断面营养盐、叶绿素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水平较低,未具备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营养条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密度变化受到水温、总磷、总氮及氮磷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2年9月(丰水期)和2013年1月(枯水期)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数量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42属151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类群。丰水期与枯水期共有种类90种,物种相似性指数为59.60%,表明种类组成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其中以旋链角毛藻优势度最高(0.464);枯水期优势种有两种,为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和硅藻门的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优势度分别为0.217和0.062。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分别为3.250104/L和0.133104/L,细胞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主要密集区为海口市和临高县沿岸海域;与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相比较,丰水期在海口市至儋州市沿岸细胞数量较低,而在东方市沿岸细胞数量较高。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总体较好,丰水期和枯水期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378,0.679和2.795,0.578;多样性水平季节变化呈现为临高县沿岸枯水期较高,而其他调查海域丰水期较高。相关分析表明:丰水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无机氮(DIN)(P0.01)和Chl a(P0.05)呈正相关;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BOD5(P0.01)和DO(P0.05)呈正相关,而与盐度(P0.01)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2016年5月和11月日照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78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6种,甲藻门(Pyrrophyta)10种,金藻门(Chrysophyta)2种。主要优势种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和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春、秋两季平均丰度分别为69.38×104 cells/m3、24.61×104 cells/m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6、2.99;平均丰富度指数为2.21、4.00;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44、0.73。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可划分为3个群落。BIOENV分析表明,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相关性最密切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深、水温、油类、总悬浮物和Zn。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春季浮游植物丰度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水温、铵盐、总悬浮物和重金属(Cu、Zn、Hg);影响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的环境因子为水深、pH、盐度、DO和铵盐。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影响因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2010年3月对大宁河发生水华现象的水质及其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监测研究,应用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及均匀性指数对藻类多样性进行评价,研究了藻类的优势种、细胞密度及藻类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其水质属于中富营养型,浮游植物主要为甲藻门的拟多甲藻,绿藻门的小球藻,共鉴定出7个门31个属。在水平方向,S8点的藻密度最大;在垂直方向,各种浮游植物藻类细胞密度出现明显的分层变化,不同深度的优势种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水华期间,表层藻细胞密度最高,随着深度的增加,藻类细胞密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2012—2013年于春、夏、秋、冬四季对小溪港进行4次水环境质量调查,利用种类组成、种群数量、优势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污生指数)等指标分析小溪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并对小溪港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小溪港浮游植物共8门51种,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共26种,占总种数的50.98%;其次为硅藻门,共9种,占17.65%;蓝藻门5种,占9.80%. 浮游植物数量年均值为184.16×104 L-1,主要为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峰值出现在夏季,为292.43×104 L-1,之后为春、秋和冬季. 小溪港的优势种共4门7种,分别为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 spp.),绿藻门的星芒衣藻(Chlamydomonas stellata)、丝藻(Planctonema sp.)、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硅藻门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p.),隐藻门的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年均值分别为1.81、1.55、0.51;SI年均值为2.44. 总体上,小溪港水质污染状况为中污染.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在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调查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四季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深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65属214种,以硅藻为主;优势种类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优势种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季节差异较为明显,夏、秋季普遍高于冬、春季。根据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季节间差异显著,养殖区和对照点间无显著差异。根据RDA分析结果,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各种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所不同。调查期间,后水湾海域水质较好,各季节养殖区与对照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因子无显著差异,深水网箱养殖未对后水湾的水质及浮游植物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海洋围隔实验技术应用于温排水生态影响研究具有开创性。为此,将2011年7月在象山港电厂附近水域(显增温区、弱增温区和自然温度区)设置的3组现场围隔控制实验和其数据分析方法混合效应线性模型进行介绍。该技术可对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能识别控制因素及交互作用因素,并建立它们与浮游生物丰度之间的响应关系,探讨温升区设置的合理性问题。该技术可作为温排水环境影响研究的技术指南之一,为环评、温排水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方法制定、温排效应监测方法的优化,温排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补偿估算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水生植物群落特征是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为了解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水生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的分布特点,探析水质与植物群落间的关系,对其5个典型断面水域中的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各断面水域中水生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分布规律、生物量和主要优势种;分析了水环境的温度、pH值、透明度、溶解氧和主要生源要素等理化因子;采用多元统计方法,探讨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对各断面水体的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典型断面的水生植物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共观察鉴定了35属的藻类,其中优势群落为硅藻门的明盘藻属(Hyalodiscus Ehrenberg)与直链藻属(Melosira Agardh);从对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的影响来看,在现有的6个环境因子中,溶解氧、透明度、水温理化因子均对浮游植物的分布产生明显影响,而pH值的影响最大;就水质营养化程度而言,塘栖大桥和卖鱼桥相对污染程度较轻,义桥、顾家桥和拱宸桥污染程度较高,而义桥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海洋工程建设对连云港近海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的影响,于2009年5月(海洋工程建设前)和2016年同期(海洋工程建成后)前后两次对连云港近海叶绿素a(Chl a)含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显示,海洋工程建成后,调查海域水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近岸海域出现一个明显的高温区,与离岸海域温差达3℃;营养盐浓度明显降低,尤其是可溶性硅(DSi),平均浓度降低了70%.Chl a浓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升高,群落结构变化明显,由硅藻占优势转变为硅、甲藻共同占优势.海洋工程建设前优势度较高的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占比明显降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优势度明显升高.冗余分析(RDA)分析显示,海洋工程建设前化学需氧量(COD)、可溶性无机氮(DIN)和盐度(负相关)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海洋工程建设后温度的影响明显升高;温度、BOD5和DO的增加可能是促使春季浮游植物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表明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发生小范围藻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藻类群落结构变化不明显,种群丰度增加。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该地区非水华期间的监测数据相比较;同时对水质进行了环境因子相关性及对藻类水华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溶解氧和温度是影响水库叶绿素a值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可以作为北方湖泊藻类水华预警的主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