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是昆明市重要的城市用水供水水源,但是2005年来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水质变为IV类,保护区遭到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建立保护区,改善保护区的水质,成为昆明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保护区的成立,让水源保护与当地发展成为冲突焦点。本文从分析松花坝水源保护管理入手,界定松花坝水源保护区遇到的冲突,从保护发展的角度探讨化解保护区冲突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在执行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有关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定的缺陷和不足,结合实际提出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修订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指导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从 1 984年开始立法建立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问题很多 ,一方面是现有水源保护区不成功 ,另一方面是水源保护区数量太少。本文运用中外比较研究方法 ,就我国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划分与政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水源保护区和地表饮用水源地的缺乏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概述了几种常用的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经济、社会、自然3者协调发展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采用层次分析计算法,比较了1级水源保护区的3个方案,确定了上海郊区某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最优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5.
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建立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提高水源地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旧规范难以适应我国当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需求实际出发,指出了水源保护区划分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水源保护区的划分经验,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338—2018)的制定理念和技术原则、划分方法进行了全面解读,提出了应用HJ 338—2018时应重点考虑:适用范围、技术原则、技术步骤、保护区划分前期调查技术要求、划分技术方法、准保护区设置和保护区图件制作等方面。通过本文的解读,以期能帮助标准使用者深入了解标准的内容要求,进而能科学、合理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实施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棠下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古井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罗坑镇饮用水源保护区”……一块块醒目的标志牌警示人们呵护那一汪汪生命之水。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初探——厦门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是环境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它通过调节人类生产活动行为来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本文以厦门市汀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建立汀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确定了汀溪水库引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计算出了汀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2004年—2006年的生态补偿量,并提出了符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生态补偿方式,对构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8.
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是保护环境、确保供水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国内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的研究进程分析,以HJ/T 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为依据,通过实例研究河流型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相关立法尚未完善,难以为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本文借鉴美国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立法的先进经验,通过对我国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立法现状的梳理,从法律体系、资金来源、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确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铁岭市南城子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村镇莲花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际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侧重研究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村镇环境保护对策,以期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住宅小区是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量化分析表明:常州市住宅小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水平一般,但新建小区在环境质量和环境建设方面有明显进步,景观建设的水平较好,绿化质量有待提高,选址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有实质性的影响,城市规划应强化生活功能分区并优化配置资源,小区建设中循环经济的理念薄弱,是小区建设的软肋,节能、节水、垃圾分类收集的水平还很低,小区居民绿色生活的水平也不高。今后,小区循环经济建设和居民绿色生活培养应是重点关注和实践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江苏省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及风险现状,提出了确保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体系及政策措施,对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用水安全,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武夷山自身的特点提出了适合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将武夷山风景区划分为理想景观、正常景观和危急景观3种景观生态等级,以此对武夷山风景区进行综合的景观生态规划,探讨景观生态规划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武夷山风景区的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壤动态蓄水的森林水源涵养能力计量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源涵养是森林提供的重要生态服务之一,而森林土壤对降水的拦蓄和调节起着主要作用。采用土壤动态蓄水能力法,以太湖流域安吉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雨量站逐日降水量数据为基础,评估了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将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参数和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栅格处理和相应的栅格运算,从而揭示了水源涵养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安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能力为19.66×108 t,单位面积森林年涵养水源能力为14 788 t/hm2;从空间分布上看,森林水源涵养量沿西苕溪由上游向下游呈减少的趋势;从不同森林类型来看,竹林的水源涵养贡献率最大,达52.26%。  相似文献   

15.
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异在水资源分区管理方面的应用,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根据水源涵养功能的5个主要影响要素——海拔、降水量、蒸散量、土壤饱和含水率、森林覆盖度,构建SOF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并对该区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区域划分. 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可划分为6个水源涵养功能区域,分别为冀西北高原-间山盆地草原水源涵养中能力区、坝上高原-冀北山地草原-森林水源涵养中低能力区、燕山-太行山中低山森林-草原水源涵养中高能力区、冀中南部平原农田水源涵养低能力区、燕山-太行山低山森林水源涵养中高能力区和冀东平原农田-草原水源涵养高能力区.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分区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表明用SOFM神经网络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区效果良好. 在水源涵养功能分区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各分区水源涵养功能影响要素的主要特征. 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区,其内部的水源涵养功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建议依据各分区水源涵养功能的强弱及其主要控制因子特征,科学制订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水资源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甘肃白龙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对维系流域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基于参数本地化的InVEST模型对1990—2016年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47.50 mm,呈现先减少后回升的趋势。空间上,其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迭部、文县和舟曲的中高山阴陡坡林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三县2500~3500 m海拔段、阴坡和半阴坡、25°以上坡段和林地高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低值区主要位于宕昌和武都的中低山阳缓坡农牧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两县 2500 m以下海拔段、阳坡和半阳坡、25°以下坡段和耕、草地低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气候背景下,人类活动驱动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空间差异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退耕还林对减缓气候变暖背景下水源涵养深度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大国,治水保土工作一直备受重视。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农业发展,既受水资源短缺制约,又受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论文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综合影响。文中建立了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在分析该区水资源利用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效益评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类等44项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以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为灌区水资源评价、管理及节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灌区工程对环境缺水具有重要改善作用,对改善灌区农业生产和生活供水条件具有很好的促进价值,分析灌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定量评价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灌区工作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促进灌区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障供水区的农业生产安全和饮水安全。结合灌区工程的保护现状,列举相应的保护措施,从加大灌区工程区的绿色植被种植、降低污水排放以保障下游用水安全以及节约水资源等方面出发,分析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使得灌区工程及沿线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20.
Industrial water conservation is an important adaptation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addition to water conservation within individual plants, wastewater can be reused/recycled among different companies through inter-plant water integration (IPWI) schemes. Such schemes a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and can be used to achieve greater water savings than when water conservation is implemented in individual companies separately. However, in IPWI, each participating company seeks to maximise its own benefits. In the absence of centralised authority dictating the terms of water integration schemes, conventional modelling techniques are not appropriate. This paper shows how a game theory-based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analyse the interaction of participating companies in an eco-industrial park seeking to develop an IPWI sche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