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境意识水平的提升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旅游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内在自觉地规范旅游环境行为和实践活动。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以配额抽样法探讨大学生旅游者学科专业、性别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旅游者表现出较好的环境态度和倾向,对旅游环境和生态知识的渴求和认知程度对其整体环境意识水平有较大影响,然而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环境行为滞后于环境情感、意志的现象。应重视高校环境教育工作,努力提升大学生旅游者的环境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旅游者环境素养调查及环境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素养是关于环境知识和技能、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行为的综合,对大学生旅游者环境素养的调查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以配额抽样法探讨大学生旅游者学科专业、性别因素对环境素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旅游者具有较好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具备锻炼成长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的潜质,对旅游环境和生态知识的渴求和认知程度对整体环境素养水平有较大影响,然而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环境行为滞后于环境意识的现象。应结合高校各学科教学与环境道德教育工作,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开展旅游环保实践活动,创建绿色校园,营造提升大学生旅游者环境素养的整体氛围。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体验对环境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较为缺乏。论文以自然旅游地黄山为案例地,通过纵向调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批次旅游者游前、游后以及3个月后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态度基本没有影响。2)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短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教育、消费、说服、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长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消费、身体行动和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消费、身体、法律行动显著改善。环境行为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旅游体验中的认知和情感刺激引起的,包括预期愧疚、集体自豪感、环境知识、负面后果认知、自我效能、环境解说等因素。文章最后讨论了管理意义和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4.
旅游者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但当前研究缺乏从城乡空间转换中的人地关系变迁角度对旅游者进行的思考。以经历城乡生活空间重构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复杂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情感、怀旧情感、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愿望(欲望)、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形成的128种组合中,其中有8个充分性条件构型特定组合路径能够影响乡村旅游者游憩行为;单项中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知觉行为控制的一致性相对较高,但都不能构成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必要条件;8条旅游者乡村游憩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条件组合的总体覆盖率约为0.918919,总体一致性约为1,均达到了0.9的阈值标准。其中,地方情感和怀旧情感特性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旅游者具有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特征时,其他影响因素都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发挥作用。据此提出了生活空间重构旅游者的乡村游憩影响路径模型,揭示了"乡村情感—游憩意向路径""计划行为—游憩意向路径""游憩愿望路径"和"情感行为综合路径"四类影响路径的作用机制。旅游从业者可以据此寻找与旅游者游憩最匹配的产品开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旅游者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但当前研究缺乏从城乡空间转换中的人地关系变迁角度对旅游者进行的思考。以经历城乡生活空间重构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复杂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情感、怀旧情感、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愿望(欲望)、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形成的128种组合中,其中有8个充分性条件构型特定组合路径能够影响乡村旅游者游憩行为;单项中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知觉行为控制的一致性相对较高,但都不能构成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必要条件;8条旅游者乡村游憩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条件组合的总体覆盖率约为0.918919,总体一致性约为1,均达到了0.9的阈值标准。其中,地方情感和怀旧情感特性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旅游者具有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特征时,其他影响因素都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发挥作用。据此提出了生活空间重构旅游者的乡村游憩影响路径模型,揭示了“乡村情感—游憩意向路径”“计划行为—游憩意向路径”“游憩愿望路径”和“情感行为综合路径”四类影响路径的作用机制。旅游从业者可以据此寻找与旅游者游憩最匹配的产品开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基于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利用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5所在校职业学院大学生调查数据,对目前职业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及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缺位现象;生态实践行为有待提高.同时,利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意识、生态实践行为与大学生的信息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5  
九寨沟国内旅游流表现为九寨沟与几个地域结点间的线状季节性流动。旅游者的行为属性特征(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和偏好等)对其所获取的感知映象、行为动机与决策、实际行为在目的地的时空分布格局有决定性意义,而旅游地高质量的风景资源、文化特征、设施水平及居民态度会促使潜在旅游者产生由感知-动机-决策-旅游的良性循环,并影响旅游流的发展(壮大或分散)。本文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分析,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的结点特征与现状以及国内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提出开拓客流市场的建议性措施,并强调了形象与定位对山区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亢亢  赵华  钱程  高健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6):1000-1009
为总结梳理环境态度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行为的影响,采用文献综述与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检索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学术资源发现平台和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环境态度的文献,并从检索出的652篇相关文献中筛选出202篇核心文献、提取出43篇实证文献,对环境态度与4类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环境态度定义和测量方式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环境态度有着诸多定义,但都集中在“情感”“信念”“行为意图与倾向”等心理学方面;环境态度的测量方式也较多,诸多测量量表被开发,其中新环境范式量表和新生态范式量表在该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环境态度的影响因素来看,众多研究者从心理学和社会人口学方面进行研究,国外研究者对这两大方面有着广泛研究,价值观和道德、性别、年龄、收入、教育和知识皆为研究热点,而国内研究者比较注重环境知识这一影响因素.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综合相关系数为0.309(P < 0.001),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分别考察环境态度与回收行为、能源消费行为、绿色购买行为以及出行行为等4类环境行为间的关系发现,环境态度与绿色购买行为综合相关系数为0.334(P < 0.001),高于回收行为、能源消费行为和出行行为.研究还显示,在4类环境行为中,绿色购买行为与环境态度的相关性最强:一方面,环境态度有利于促进环境行为,因此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干预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态度,从而促进各类环保行为.另一方面,环境态度对于不同类型环保行为的促进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为促进公众的绿色购买行为,可以考虑增加对环境态度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态度;而对于促进节约用水、用电等能源消费行为,则不仅需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态度,还需要结合其他更有效的干预手段(如价格干预、提示标志等).   相似文献   

9.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多为客观、专业化评价,较少从常人角度测量居民或游客对环境质量的评价或感知。而常人的评价可能影响其环境行为,进而促进环境保护。通过调查北京、上海、海南三地游客对居住地、旅游目的地、全国三个空间尺度以及当前、未来两个时间尺度的环境质量感知,分析旅游者环境质量感知的时空偏差。研究发现:(1)受访旅游者当前环境质量感知与全国相比存在乐观偏差,即“空间乐观”;与旅游目的地相比却是悲观倾向,即认为居住地环境质量不如旅游目的地;未来环境质量感知存在明显的乐观倾向,即“时间乐观”。(2)各省市旅游者对当前环境质量感知存在差异,与客观环境质量评价(EQI值)对比,安徽等8个省份的旅游者相对乐观,北京等7个省市旅游者则相对悲观;各省市旅游者未来环境质量感知的乐观偏差程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环境行为指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正面或负面行为。目前,心理学界对环境行为的研究表明环境行为是从认知加工到行为反应的一系列心理表征的结果,包括环境意识、价值观和态度等,其作用机理可通过环境行为理论加以分析。未来研究重点应扩大研究内容、改进并完善研究方法、加强理论与干预系统的构建,并提升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知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从济南市八所本科院校中随机抽取了300名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济南市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总体水平较好,但环保行为滞后;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知识的特殊群体,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环保行为极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绿色意识如何,所了解的绿色知识有多少,有无绿色思维和行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有什么见解,对绿色技术与知识的渴求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均对绿色教育、绿色课程的设置及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在校大学生的特点,设计内容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摸底和分析,以便在西部地区使绿色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是未来环保事业的主力军,在他们中间倡导并实施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影响周围的人,因而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本研究选取了昆明市城区的8所中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昆明市城区初中生绿色生活意识的水平及其内部差异,并认为应该对初中生大力开展“绿色生活”环境教育活动,且不同学校、男女生应该有不同环境教育的重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环保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学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提出环保意识培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影响,系统研究了环保知识教育、环保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环保意识培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以及环保意识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分析,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环保意识,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渠道。  相似文献   

15.
大连市海岛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连市长兴岛、大长山岛部分学生进行海岛生态安全环境意识问卷调查,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主成分分析),了解当前海岛生态环境现状及居民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和环境意愿,为海岛可持续发展与学校环境教育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希望这次问卷调查能为将来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影响、改善学生的环境行为,促进环境行为和环境意识的协调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和探寻合理的环境教育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上海部分地区市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季萍  汪菁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6):383-385
根据上海市曹杨街道垃圾分类收集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社区市民的环境与环境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从中发现67%的人了解垃圾分类收集的方法;89%的人认识到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市民通过不同的媒体获得环保信息来提高环境意识。分析表明市民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背景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的环境行为,但人们的环境意识对他们的环境行为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环境教育和环保宣传应作为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小学生环保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省小学生生态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表明,由于环保教育在学校定位较低,教师自身环保意识不高等原因,云南小学生态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应确立环保教育在小学的地位,制定目标,营造氛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第二课堂,切实加强对小学生的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设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环境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阐述了环境教育的内涵,论述了国内外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概况,分析了高校开设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的必要性。以济南市为例,对高校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学校开设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的现状、师生对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总结出中国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高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足、环境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并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经验,提出完善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环境意识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调查了呼和浩特教育学院师范类小学教育大专班新生的环境意识。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预期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丰富学校和社会的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环境规划过程中,设立科学且合理的环境保护目标至关重要。公众既是环境公共物品的享用者、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又是环保工作绩效的评价者。因而有必要了解公众对环境目标的感受和评价。文章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南京5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了公众对环保任务规划感知、环境治理成效和环境质量指标的感知。研究结果发现,公众对我国环境保护任务目标存在较高期盼,环境治理成效与公众感知存在偏差,将公众直观感受纳入环境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值得关注等。进而文章就提升公众环境质量获得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