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固定作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生物炭是由植物或动物废弃生物质在完全或部分缺氧条件经裂解炭化产生的一类高度芳香化、抗分解能力极强的碳质固体物质,是一种富含碳元素的有机连续体。生物炭比表面积大、疏松多孔,含有羟基、羧基、羰基等活性官能团,对多种重金属离子具有吸附固定作用,可以用来去除或削减水体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属。此外,利用酸、碱、石墨烯等物质对其进行修饰或改性,可提高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根据当前研究现状,综述了不同生物炭对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作用,并比较了一些生物炭改性前后与重金属的作用效果差异,同时归纳了生物炭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生物炭在去除水体环境中有毒有害重金属的研究方向,以期望生物炭得到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2.
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去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普雄  严勰  余震  王跃强  朱艺  周顺桂 《环境科学》2016,37(9):3575-3581
针对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广东韶关铅锌矿周边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利用生物淋滤方法与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对土壤Cu、Zn、Cd和Pb的去除效果,并采用序列化学提取(SEC)方法,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2 d生物淋滤Cu、Zn、Cd和Pb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6.5%、55.1%、72.8%和35.6%,其中无机结合态重金属去除效果最好,固相中剩余重金属主要以稳定的残渣态形式存在.2 d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在优化的H_2O_2浓度(5 g·L-1)下,对上述4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为55.6%、50.6%、60.7%和30.5%,低于12 d生物淋滤处理,但显著高于H_2SO_4酸化、2 d生物淋滤、化学Fenton反应等对照处理.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可以实现原土壤中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和无机结合态等较稳定态重金属的有效去除,使处理后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Cd和Pb的含量分别低于50、200、0.3和250 mg·kg~(-1)的标准限值.该方法兼具生物淋滤高去除效率和Fenton反应快速处理等优势,对于修复重金属Cu、Zn、Cd和Pb等复合污染的土壤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戴亮  赵伟繁  张洪伟  韩涛  张康 《环境工程》2020,38(12):70-77
重金属带来的环境风险日益严峻,利用污泥生物炭去除水中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污泥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如Cd、Pb、Cr、As等的吸附机理,污泥生物炭对大多数重金属的吸附满足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多重作用,可通过增加生物炭表面有效基团及有效吸附位点提升吸附性能。同时,总结了影响吸附效率的各种因素,探究了污泥生物炭的再生问题,并对今后污泥生物炭去除水中重金属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针对生物炭作为新型土壤改良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生物炭制备方法,分析了生物炭与土壤重金属作用机制,探讨了生物炭联用技术.分析认为:原料、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等制备条件对生物炭去除重金属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热解温度影响程度最高,可以通过优化热解温度等条件制备生物炭;生物炭与土壤重金属间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方式,不同生物炭与...  相似文献   

5.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修复及堆肥中应用现状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国内外关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分析了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的作用机理,并且对其在堆肥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和絮凝-电化学还原-混凝-空气吹脱”法对还原棕BR清洁工艺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其COD、NH4^ -N、氟化物以度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4%、93%、99%及95%,同时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减轻了后续生化系统的有机负荷和对生物的毒性。重点论述了工艺的作用机理以及最佳操作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7.
聚硅酸氯化铁絮凝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以水玻璃和FeCl3等为原料合成的一种新型无机复合絮凝剂-聚硅酸氯化铁。该絮凝剂对去除某些废水中的SS和重金属效果良好,价格低廉,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批次淋洗的方法研究了红球菌SY095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中Pb和Cu的去除作用,考察了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pH、温度、振荡时间、提取次数等条件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处理前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2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增大;Pb在淋洗剂pH为6时解吸效果最好,达到34.16%,而Cu的去除效果随着pH的升高而增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Pb和Cu去除率分别在25,40℃时达到最大;随着振荡时间和提取次数的增加,Pb和Cu去除率升高,3次洗脱后累积去除率分别为39.12%和51.26%;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发现,生物表面活性剂可有效去除酸提取态Pb和Cu。  相似文献   

9.
猪粪堆肥过程中金霉素去除及重金属形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温沁雪  曹永森  陈志强 《环境科学》2017,38(10):4405-4411
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畜禽粪便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大量残留,堆肥工艺不但可降解残留的抗生素,也能固化重金属.本文以养殖场猪粪为对象,利用中试好氧堆肥反应装置,研究不同金霉素浓度时的猪粪堆肥特性及去除情况[0mg·kg~(-1)(CK)、10 mg·kg~(-1)(T1)和50 mg·kg~(-1)(T2)],同时开展堆肥过程重金属形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堆肥结束后,CK组金霉素没有检出,T1和T2组抗生素降解率分别达到96.31%和97.32%,金霉素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堆肥可以使重金属固化,Cu、Zn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态(可交换态、可还原态)逐渐转化为生物毒性低的可氧化态与残渣态,Cu、Zn明显钝化.相关性分析表明金霉素的去除与生物可利用态Cu、Zn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生态系统研究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利用微生态系统生物暴露试验评价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这一方法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微生态系统进行生物长期暴露试验,来研究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成功的。可行的,根据受试生物折生长发育状况,可以判断底泥重金属毒性的大小,根据生物积累的重金属浓度,可以判定底泥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并总结分析了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治理技术,介绍了污泥重金属的稳定化技术(钝化作用、固化作用、微波固定化作用)以及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化学方法、电动修复技术、生物浸滤、植物修复法)。对这些技术的原理以及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为污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牡蛎做监测生物,研究了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Cd,Cu和Zn的地理分布。牡蛎体的Cd,Cu和Zn含量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的Cd,Cu和Zn在地域上存在很大的梯度。由牡蛎显示出的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的地理分布与广东沿岸海域受人为来源的重金属输入状况相一致,如实地反映了广东沿岸海域重金属污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谷氨酸和柠檬酸按不同比例混合去除消化污泥中重金属,对去除前后污泥的重金属(Cd、Cu、Pb、Zn、Ni)去除率、总氮、总磷、有效氮、有效磷含量进行分析,并与谷氨酸单独作用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综合考虑重金属去除率以及污泥营养元素的保留,当谷氨酸单独去除污泥重金属时,最佳浓度为0. 4 mol/L。复合去除实验中,0. 4 mol/L谷氨酸与0. 4 mol/L柠檬酸体积比为2∶1时对污泥中Cu、Pb、Z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5. 60%、3. 34%和53. 94%;体积比为1∶1时次之。当谷氨酸与柠檬酸体积比为2∶1时,重金属去除效果与污泥中营养元素的保留程度较好。谷氨酸与柠檬酸复合作用相比单独使用谷氨酸,对污泥重金属去除率相差不大,但有效营养元素之和高于谷氨酸单独作用,这有利于污泥后续农业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李迪  陈垚  吕波 《环境工程》2020,38(10):120-127
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磷营养盐、重金属与病原菌等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常受系统本身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高度变异,甚至发生淋洗现象。虽然国内外对生物滞留系统控污能力进行了大量优化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技术措施,但这些措施往往仅针对单一污染物,尚未从多目标污染物去除的角度提出生物滞留系统的综合优化途径。因此,以生物滞留系统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途径为主线,结合去除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从植物、填料、构型及运行方式等方面综合探析了生物滞留系统对多目标污染物去除的优化途径,以期提出综合优化措施,实现生物滞留系统对多目标污染物的稳定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15.
螯合剂处理重金属污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高分子有机螯合剂与废水中的多种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生成稳定且不溶于水的金属螯合物来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4种螯合剂在不同加药量的条件下对含有Hg,Cu,Cd,Pb等重金属污水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有机螯合剂的方法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效率很高,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吸收、降解、挥发、根滤、稳定等作用机理,达到去除土壤、水体中污染物,或使污染物固定以减轻其危害性,或使污染物转化为毒性较低化学形态的现场治理技术。植物修复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在累积与超累积植物的寻找筛选、植物对重金属等有害物的耐毒和解毒机理、植物修复现场环境调控及根际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超声波单独及与硝酸联合作用于铅锌矿区附近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了超声时间、功率和泥浆浓度对重金属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单独作用能够促进重金属向溶液中转移,尤其对于C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Pb、Cu、Zn的作用有限;超声时间和功率的增加(≤700 W时)、泥浆浓度的降低对重金属的去除有利。超声波与硝酸同时作用对于Pb和Cu有较好的促进效果,但对Zn和Cd没有效果;先超声后酸化有利于Cd的溶出,但是对于Pb、Zn和Cu没有效果。在超声波与硝酸的联合作用中,硝酸起主要作用,超声波对反应起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物样品中无机汞和有机汞的连续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是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目前汞的污染较普遍。污染水体的汞通过生物和食物链的作用,往往被转化成有持久高毒性的甲基汞而加害于人。因此,测定生物中的汞含量,特别是有机汞的含量,已成为衡量水体汞污染程度以及估算水产资源利用价值的重要依据。 水中无机汞和有机汞测定的方法,国内外均有人进行了研究。对于生物体中无机汞和有机汞的测定,国内外也有不少介绍。如用苯萃取有机汞,以半胱氨酸盐酸溶液反萃取,在Cd~( 2)存在下测定有机汞,用碱浸泡生物样品,再将匀浆用高锰酸钾-硫酸消化测定总汞。  相似文献   

19.
衣藻细胞的重金属结合特性及其抗性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衣藻(Chlamydomonas)是隶属于绿藻门团藻目衣藻属的单细胞真核藻类。因其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衣藻具有高效的重金属结合能力,同时也表现出很高重金属抗性。目前利用衣藻去除工业污水中有害重金属,以及开展生物冶金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文章对衣藻细胞的重金属结合特性,及其耐受重金属胁迫的抗性机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衣藻吸附重金属的动力学特征、影响吸附效率的因素、固定化衣藻对重金属的吸附与解吸附,衣藻细胞内的重金属结合因子、重金属转运蛋白等。  相似文献   

20.
蚯蚓处理重金属的毒理学研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婕  张安龙 《环境科技》2008,21(6):27-29,33
介绍了蚯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以及重金属与蚯蚓的相互影响作用,并通过对早期的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方法作对比,提出了利用蚯蚓处理剩余活性污泥中重金属的技术,为剩余污泥的资源利用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