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有光 《灾害学》1999,14(4):59-64
利用清代在治黄斗争中留下的历史文献, 对清代治理黄河的系统科学思想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总结, 目的是鉴古知今, 为当代治理好黄河提供借鉴与创意。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民听到最多的名词是: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退耕还林……在这众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型工程中,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先期建成,并以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而享誉海内外,成为千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3.
壶口感怀     
车子在山中久久盘旋。四面是莽莽苍苍的山麓,山内是山,山外还是山,我们的车成了一只小小的甲虫,在无尽的峰峦间攀行。山与水总是相生相克的,有这些险象环生的山,必然有雄浑浩淼的水相伴。果然,有人说:前面是黄河。黄河,就是那我们梦里都无法忘却的母亲河!一座黄河大桥连接了山西与陕西两  相似文献   

4.
2002年7月4日。 这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日子。 在这一天,世界水利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工原型试验——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正式拉开了序幕。 黄河——悬河 险河 伟大的黄河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奔腾不息。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黄河的洪涝灾害和决口泛滥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1946  相似文献   

5.
对黄河中游干支流进行了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发现多处2012年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选择典型沉积地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粒度、磁化率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SWD的磁化率都很低,在(31.2~51.3)×10-8m3/kg之间,这与黄河中游马兰黄土L1的磁化率相当。表明它们是尚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影响的新鲜洪水滞流沉积物。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SWD粒度成分均以粉沙为主,具有一定比例的沙粒和粘粒,说明它们主要是河流洪水悬移质成分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的沉积物。与其支流无定河、延河和北洛河相比,黄河中游干流2012年大洪水SWD中粘粒含量较多。黄河中游悬移质泥沙随着搬运距离的加大,粒度成分逐渐变细。该研究成果可供黄河中游干支流防洪减灾和水土流失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河研讨会1993年年会暨黄河水土保持研讨会,于1993年10月15日至19日在陕西临潼召开。会议由黄委会和陕西省水利厅筹办,参加会议的有黄河研究会的顾问、委员、部分论文作者、水利部、中国科协、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黄河流域各省区及兄弟流域机构等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计113人。这次会议首先回顾了中国水利学会黄河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重点交流研讨了黄河流域  相似文献   

7.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人类活动,历史地震及地形因子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影响,研究表最,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沙灾害的重要因素,历史上人口的增加使下游决溢频率增大,人口低谷与决溢频率的低值时段相应,历史上农牧交错带的南移与下游决溢频率的减小相伴发生。北移则导致决溢频率的增大,历史地震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有一定的影响,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与平原地貌条件的沿程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费杰 《灾害学》2008,23(2):65-70
公元1600年秘鲁Huaynaputina火山喷发是历史时期全球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一,在全球范围产生了重大的气候与环境效应。通过对中国历史时期地方志文献的查阅与整理,结合南北极的冰芯、北半球的树轮和欧洲历史文献等有关记录,对Huaynaputina火山喷发在中国的气候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601年夏季长江下游地区异常寒冷,1601年夏季和秋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严重霜灾,1602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多雪。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为一条地上悬河,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未来强震会引起大堤失稳开裂,造成特大水灾。本文研究了黄河下游菏泽和滨州地区断裂及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历史上地震发生对黄河大堤的影响,认为黄河东明——粱山段和滨州段将是黄河下游具潜在危险的地段,并提出了防御措施,这对减轻或避免黄河下游地区因地震活动而引起的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87年震惊中外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中国的特大灾害将要在哪里发生,这是许多灾害学工作者所关心的。中国科协天地生综合研究联络组会同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决定于1988年第四季度召开第二届全国地球表层学学术讨论会,主题是黄河的开发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主要江河的悬河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延军平 《灾害学》1993,8(2):59-62
本文根据中国主要江河出现的悬河现象;提出了悬河化、黄河化的概念,并对悬河化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黄河北干流与渭河相遇洪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芳  邢大韦 《灾害学》1995,10(1):57-62
黄河北干流与渭河位于黄土高原,暴雨是洪水的重要成因.本文分析了近2000年的历史资料,提出该地区的洪水具有周期性,19世纪洪水达到高峰,20世纪洪水规模有所降低,并分析了黄河北干流与渭河及其支流径、洛河洪水相遇问题:四河相遇的概率很小,多形成特大洪水,两河相遇是较常发生的事件,多形成中等以下洪水。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使该地区洪水灾害加剧.同时还分析了该地区洪水对黄河下游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受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危害的国家之一,风暴潮灾一年四季,从面到北均可发生,本文基于中国沿海近50年风暴潮灾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近500年全国及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的历史记录和近50年实测风暴潮灾发生频次的变化及其与气候波动的关系,并对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风暴潮灾的变化趋向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近500年来,中国沿海的风暴潮灾的气温较高的偏暖时段  相似文献   

14.
黄河断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了我国北方趋于干暖化 ,出现黄河断流现象 ,并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黄河断流在历史时期就已存在 ,并非现在才出现。由于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 ,整个黄河流域变得干暖 ,降水量减少并集中分布在夏季 ,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蒸发量因干旱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水土流失使河床淤高 ,增加了河水的下渗量和蒸发量 ,使中下游地区的水流无法汇入到黄河干流 ,最终造成断流。黄河断流是该河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必然结果。为了解决黄河断流问题 ,可以采取全流域人工降雨、下游低洼地区蓄水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宏观特征.研 究表明,气候因素对黄河下游决溢频率有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前,天然植被尚未遭到显著破坏,当湿润指标 增大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故黄河下游决溢频率减小.10世纪以后,二者的关系与此相反,当湿润指标增 大时,决溢频率也增大,反之亦然.每世纪大旱年颁次与每世纪决溢频次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说明目前受到 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黄河下游“小水大灾”现象,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干旱时期中,河槽萎缩,一旦大水来 临,很容易发生决溢.以华山松树木年轮指数为气温的代用指标,研究了气温变化与决溢频率变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50a的尺度上,当气温降低时,决溢频率增大,反之亦然.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沙灾害 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民防苑》2007,(5)
我国是一个多灾害国家,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始终是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灾种之一。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淮河、长江等江河洪水泛滥,灾情严重,而黄河却安然无恙。其实所谓"安然无恙"只是相对而言,不要因为北方缺水、黄河近一二十年来流量不足,甚至出现局部季节性断流,就以为黄河再也不可能像往昔泛滥成灾了。  相似文献   

17.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宏观特征。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对黄河下游决溢频率有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前,天然植被尚未遭到显著破坏,当湿润指标增大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故黄河下游决溢频率减小。10世纪以后,二者的关系与此相反,当湿润指标增大时,决溢频率也增大,反之亦然。每世纪大旱年频次与每世纪决溢频次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说明目前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黄河下游“小水大灾”现象,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干旱时期中,河槽萎缩,一旦在大水来临,很容易发生决溢。以华山松树木年轮指数为气温的代用指标,研究了气温变化与决溢频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0a的尺度上,当气温降低时,决溢频率增大,反之亦然,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灵州至绍兴±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配套光纤通信工程建设需求,减少通信中继站点,降低光缆损耗,在灵州换流站至延安变光通信段使用了超低损耗光缆,并配合使用拉曼放大器、色散补偿、纠错编码等超长站距通信技术,实现灵州至延安的长距离通信。应用结果表明:超低损耗光缆与超长站距通信技术组合使用,合理配置光路子系统,实现变电站之间远距离大容量的通信。  相似文献   

19.
《防灾博览》2002,(1):18-19
倍受国人关注,乃致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以“中线”率先动工,它与咱们北京人关系最为紧密。预计建成后每年能给北京送来12亿立方米的长江之水。据专家介绍,中线工程总干渠有1245.6公里长,在黄河以南为454.9公里,在黄河以北为780.8公里,穿经黄河工程有9.9公里,所经省市有河南、河北、天津、北京。 中线工程的开工处位于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的穿黄工程及丹江口取水工程。同时为了保证调水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黄河水系循环冷却水水质恶化,给系统带来结垢、腐蚀、粘泥和菌藻等问题,通过现场试验,选择合适的水质稳定剂联合加酸处理,控制循环水碱度,使循环水系统中的腐蚀与结垢现象趋于最小。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水质稳定剂联合加酸处理,将黄河水系循环水浓缩倍率提高到 5~6 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