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防灾博览》2014,(5):8-8
为促进地震监测预报管理更好地适应防震减灾工作新形势,中国地震局组织完成了地震监测预报各学科技术协调组和技术管理组的调整,并于2014年9月2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四届地震监测预报学科组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2.
建设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是当前防震减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回顾浙江省“九五”期间建设地震监测系统的实践 ,认为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管理体制下 ,专群结合是建设好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重要保证。省局必须正确处理好省级以下地震部门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发挥专业队伍在监测预报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才能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做好灞桥区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按照市政发[2003]59号文的有关精神.近期.经西安市灞桥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同意.并报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了西安市灞桥区地震预报监测站。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震情日常工作、震前前兆监测资料和测震资料的系统收集、处理及分析预报工作,承担对辖区内有关单位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测技能、维修技术的培训.负责辖区基本建设抗震设防的审核、报批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着重论述了要提高防震减灾效益,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分析了20多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和研究的进展与差距,提出了若干加强监测预报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现阶段,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社会和地震科技队伍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地震减灾工作体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行使政府职能是地震减灾工作体系的中心环节,职能的行使以一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边界”。但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的大震和当前的重点监视防御区多分布于二省、三省或更多省市交界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在地震活动区、危险区周围协调地开展监测、预报、宣传、防御工作是当前进行防震减灾战略布局所必需。地震科学发展的“跨”行政区划和政府行政职能的严格区划性的尖锐矛盾,有必要提出地震减灾中的区域联防问题,本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怎样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顾名思义,它比一般的非重点地区要有所加强,并且应该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以及震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等方面都有所加强。以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为例,需要加强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1)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由于地震是一种很复杂的自然现象,现有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的地震类型、不同时期发生的地震,其显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山东枣庄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市各级对防震减灾工作十分重视。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提高了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特别是2006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印发了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全市地震应急预案和加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意见。其次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在陶庄地震台增加了GDQJ-2型数字化强震仪.鲁-15井安装了数字化水位观测设备.增强了监测能力。三是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了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对新城区20平方公里地震小区划.与省地震工程院签订了工作协议。四是开展了矿区城市地震减灾对策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参加了中国东部10省市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研讨会。五是在熊耳山建成了地震科普馆.作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了熊耳山地震遗址,编制了《中小学生防震避震知识》。六是编制完成了《枣庄市地震志》。  相似文献   

8.
地震电磁波是在地震预报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之一。本文叙述了根据辽宁省的几年观测资料分析研究地震电磁波在短临预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防御地震灾害必须构筑三道防线,专业的语言叫做“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要筑牢这三道防线,需要全体公民具有相应的防震减灾知识并积极参与和配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技术指南的不足之处,列举了短临预报成功的震例,从科学技术上和组织管理上归纳了成功的经验,认为应该划分不同的地震预报职能。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着重是大形势的研究,提出大区域的趋势意见,作出2-3年或稍长时间的中期预报,以指导省局的短期预报;省局在全面分析判断本地区震情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是作出3至6个月的短期预报,以指导地(市)地震局(办)的临震预报。临震预报的重点工作环节是在地(市)级地震机构,它是推广应用指南抓临震的基础单位,应该特别加强地(市)地震局(办)的临震应急机制的建设,并应用指南建立起适合当地的临震预报指标体系;实行上下、点面多层次相结合的预报机制,可望今后在短临预报中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1.
李博 《灾害学》1999,14(1):21-2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防震减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和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当前,我国大陆正处在地震活跃期,严峻的地震形势,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提出了许多急于回答的课题,本文仅就地震短临预报评判准则及其应急对策作一初步分析。发布地震短临预报的决策仍是一项十分困难和有巨大风险的问题。当前,由于缺乏作为决策依据的评判准则,省(市)政府及地震工作部门是难于有效承担起这个责任的,“两难”的窘迫状态是无法摆脱的。回顾唐山地震以来20多年的地震预报实践,对已发生的中强以…  相似文献   

12.
冯锐  肖莉 《防灾博览》2004,(2):32-33
地下水,有前兆: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翻砂,又冒泡。搞预报,有门道:井要深,水要旺;水不动,地不闹;有变化,快报告。这是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描述了震前地下水的变化特征,指出了选用观测井的要点。邢台地震不仅揭开了20世纪我国第四个地震活动高潮,也拉开了我国大规模群众性的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序幕,“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地下水,往上冒,井变化要知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井水最深,前兆最灵”等等,随之成为广为人知的一种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了进一步提高群测群防监测预报水平,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福建、上海五省一市于九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七日在苏州召开了“土地电”技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监测处的领导同志,有关省、市、地、县地震局(办)主管群测群防工作的负责同志,业务技术人员和部分群测点的代表。国家地震局“土地电”调研组和河北省地震局同志应邀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监测处付处长占巴扎布同志在会上传达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地震工作的指示精神,强调搞好群测群防工作的重要意义。占巴扎布同志说,地震工作方针是周总理提  相似文献   

14.
滑坡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李秀珍  许强 《灾害学》2003,18(4):71-78
滑坡时间预报的核心是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的建立。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总结了滑坡预报中的多种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重点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提高滑坡的预报水平,本文认为滑坡预报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滑坡类型、滑坡特征、变形特点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以监测资料为依据,将滑坡预报理论模型、预报判据以及根据斜坡的宏观变形破坏迹象和前兆信息等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滑坡预报的综合信息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防震减灾事业开始于1966年的邢台地震。邢台地震后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等单位开始建立地震观测台站,并于1971年成立了河北省革委会地震办公室,组建了河北地震队,1976年改建为河北省地震局。从1983年起河北省地震局实行中国地震局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地震局为主的管理体制,依法履行防震减灾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负责建立河北省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  相似文献   

16.
<正> 自1989年开始,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组织一些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认真调研监测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论证和评价现有的地震监测能力。国家地震局重点科研项目“地震预报实用化方法清理攻关”在1989年基本结束以后,也结合预报工作的实践对地震监测能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以上的工作成果都作为国家地震局组织制订“全国地震监测系统调整优化方案”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江宁地电新台于 1996年开始在新台址处正式观测。经 4年的观测资料积累 ,已具备条件对新台的监测预报效能进行评价。评价表明 ,江宁地电新台观测资料可靠 ,观测精度较高。在1996年 11月 9日南黄海MS6 1地震 (Δ396km)和 1997年 7月 2 8日南黄海MS5 1地震 (Δ36 0km)前 ,地电阻率值显示了较好的前兆异常。对台址测区附近 (Δ <10km)发生的ML2 1地震 ,江宁地电新台地电阻率也观测到异常变化。由此可见 ,江宁地电新台具备较好的监测预报效能 ,有望在江苏及南黄海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灾害学》2007,(2)
我院是江苏省地震局直属事业法人单位,承担江苏省及邻近地区的地震中长期预报、强震监测台网建设与监测、震后现场调查与震害评估,具有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基桩检测、振动测试、地质测试、工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多项资质,是一支集科研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防震减火队伍,多次被评为“江苏省防震减火先进集体”、“江苏省地震局文明集体”、“江苏省十佳检测机构”。我院凭借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如南黄海地震小区划、苏通大桥…  相似文献   

19.
正为加强全国测震台网观测数据质量评估与运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6年9月26—29日监测预报司在南京举行专题工作研讨及技术交流,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技术管理组、工作组代表、各区域测震台网技术骨干及监测司相关人员共70余人参加。会议由地球物理研究所刘瑞丰研究员主持。受监测预报司委托,吴忠良研究员代表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做了会议发言,指出测震台网观测数据质量是我国地震  相似文献   

20.
“九五”重点项目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提出了建立基于Web的系统集成 ,全省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库及分析预报系统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合作建立了江苏省前兆数据库和分析预报方法集成系统JSOMEN ,编写了适用于江苏前兆观测资料的控制主表 ,用C、VB等语言编写程序整理入库了 1 990年以来全省 4 3个测点 75个测项的一百多万组前兆观测数据 ,同时建立了台站和市局的前兆数据库 ,以达到全省前兆观测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