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总理批示:要抓紧抢救 事故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要抓紧组织抢救工作.副总理张德江批示,要尽全力解救被困人员,查明事故原因,依法依规处理.  相似文献   

2.
2004年4月11日,郑煤集团公司超化煤矿21051上副巷掘进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12人被困,下落不明。事故发生后,郑煤集团公司迅速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展开抢险救援工作。经过109小时紧张有序的艰苦奋战,12名被困矿工成功解救。2004年4月11日19时24分值班矿长接到透水事故汇报后,立即安排21采区、23采区等区域所有受水灾威胁的人员迅速撤离,并安排矿救护队下井督促  相似文献   

3.
《现代职业安全》2010,(12):125-125
11月21日,四川威远八田煤矿发生透水事故,29名矿工被困矿井中。救援人员在事故发生后26h内,成功营救出所有被困人员,这个救援速度让人难以置信。在营救的29名矿工中,张洪良是煤矿副矿长,他是在发生透水事故后,下井通知工人时被困井下的。被救的张洪良讲述了被困在井下的25h。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介绍了四老沟矿14-3号层303盘区2309巷道冒顶事故抢救所采取的措施,并对冒顶原因进行了分析。事故发生后,采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了被困区域还有生命迹象,对抢救工作提出了更好要求;合理调整了通风系统,避免了被困人员窒息或中毒死亡;向被困区域打钻孔,给被困人员送进了牛奶等食物,避免了被困人因饥渴而死亡;快速掘进救人通道,救出被困人员。由于决策科学、果断,措施得力,才使得8名被困人员全部脱险。详细分析了事故的原因,一是采用锚杆、无腿工字钢梁联合支护设计不合理;二是施工中存在锚杆预紧力低、托钩外露长度超长、工字钢棚数量不足等问题;三是上覆14-2号煤层采空区岩层活动及8309回采面开采动压对巷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后,对预防类似事故发生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做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5.
6月3日17时40分,南桐矿业公司砚石台煤矿井下4406S2回采工作面发生一起重大瓦斯事故,造成22人死亡。事故发生时,当班井下作业人员28人,事故发生后5人安全升井,1人受伤,22人被困。日前,22名被困人员已找到,已被证实死亡。  相似文献   

6.
电梯被困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坠入井道伤亡的事故,包括被困人员自行逃脱而坠入井道伤亡的事故,在全国各地一直时有发生。文章对此类事故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除了传统的加强培训管理措施外,在结合国家标准GB7588的同时,文章在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减少类似事故发生的建议和措施。其中特别是在护脚板上张贴警示标识是很有必要的。条件允许下,适当加长轿厢护脚板长度可以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2月25日7时56分,山东省平邑县万庄石膏矿区玉荣石膏矿发生坍塌,有29名作业人员被困井下。事故发生后,淮南矿业集团接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救援指令,立即安排相关人员前往救援,由此拉开一场长达36天的生命救援大接力。2015年12月25日7时56分,山东省平邑县万庄石膏矿区玉荣石膏矿发生坍塌,有29名作业人员被困井下。事故发生后,淮南矿业集  相似文献   

8.
《现代职业安全》2008,(4):90-90
目前国内外在寻找、救援井下压埋人员时研究比较多的是微波生命探测器及其可视化,但是,由于井下环境与地面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探测器在井下的应用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专业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根据有源气味探测的原理,可将一种对人体无害的气体化合物储存到微型便携容器中,每个下井人员均携带此气体散发源。当井下出现冒顶、塌方等事故而导致井下人员被困时,该气体散发源会被触发开启,持续散发特种气味,事故搜牧人员可通过灵敏的气体探测设备寻找目标气体,根据目标气体的浓度梯度来精确定位被困人员的位置,实现救助被困人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职业安全》2014,(12):26-29
<正>2014年4—8月,我国在建铁路和公路隧道先后发生了3起被困10人以上坍塌事故,即:吉林省吉图珲客专小盘岭隧道12人被困、云南省云桂铁路富宁隧道15人被困、贵州省安江高速公路两天窝隧道13人被困。经全力救援,除1人现场被砸身亡外,其余被困人员成功脱险。国家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7月14日16时15分,云桂铁路Ⅰ标富宁隧道发生坍塌事故,15名作业人员被困。中国中铁二局昆明应急救援队接到参加抢险救援的命令后,立即组织人员和设备开赴事故现场展开救援。在多方努力下,历经130 h的艰苦奋战,幸存的14名被困人员于20日2时58分被成功救出。成功经验接出警反应迅速,组织有序事故发生后,中国中铁二局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