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各界期待已久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环评报告)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于7月5日在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上公诸于众。7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宣布,经专家组认真审查,环保总局对清华大学提交的环评报告表示认可,并依据该报告要求圆明  相似文献   

2.
圆明园事件:尘埃落地 7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圆明园管理处提交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指出:“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 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必须进行全面综合整改。”批复还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包括全部撤除绮春园湖底已经铺设的复合膜。环保总局还告知圆明园管理处,如对该许可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3.
3月22日: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 3月24日:张正春教授带记者实地考察。 3月28日:媒体披露“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遭专家质疑”。 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邀请张正春参加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专家研讨会。 3月31日:北京市环保局确认该工程没有经过环保部门审批, 随后圆明园防渗工程被叫停。  相似文献   

4.
2005年3月22日,正值“世界水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参观,发现圆明园的湖底在铺设防渗膜,而且已经快铺完了。他立刻推知此种行径将会给圆明园的生态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在他的呼吁下,圆明园的防渗工程很快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讨论。本期“热点关注”就将焦点放在圆明园。让我们来听听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吧。  相似文献   

5.
出于对市场关注度和公信力的考虑,媒体普遍把报道“圆明园事件”看作是一次吸引眼球的契机。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一经《人民日报》曝光,其他媒体立即跟进,从报纸到电台、电视台,无一不被牵动着神经。不少媒体以较大篇幅甚至整版篇幅对整个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跟踪:展开公众参与讨论、对相关人和部门批评报道、深刻反思,等等,基本上起到了传媒应有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先导与监督的功能。从圆明园防渗工程被曝光,至湖心岛出租事件,再到圆明园内私盖别墅等一系列所谓的“问题”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力图通…  相似文献   

6.
关注“圆明园事件”的人,都知道第一个报道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的人,是《人民日报》教科文部记者赵永新。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对圆明园铺膜的整改决定后,记者在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7.
圆明园环评听证既是一件好事,又是对环保主管部门的一次严峻考验。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过听证,圆明园防渗工程如果过不了环评这一关,就意味着防渗工程必须得拆;二是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毕竟是马上要竣工的工程,如果宣布这个工程拆除,那么工程中已经投进的巨额的工程费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崔海亭,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植被地理学教授。他是第一个在公众场合指出“圆明园防渗工程破坏生态”的专家。7月16日,记者在北大新地学楼的一间办公室采访了崔海亭。  相似文献   

9.
《绿叶》2005,(4)
如果没有媒体和普通民众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发生态危机的广泛关注。可能就不会有这次听证会。目前我国的听证会还没有制度化。以下两种情况必须听证:一是需要立法时必须听证,形式包括书面收集意见、召开听证会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征求意见;二是当行政机关要做  相似文献   

10.
4月13日上午,参加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的有关当事方在质疑达到高潮时,突然起身离席,不辞而别,并拒绝记者采访。一个关乎圆明园湖底生态工程的听证会。引来这么多关注的目光和众多专家到场发言,没想到却会出现主要当事人中途退场的一幕。当事人的离场,是否会对听证结果产生影响?这关乎公众对听证会本身的看法,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目前听证制度的缺陷所在。听证源于英美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听取对方意见;二是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听证的内涵就是"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也就是以程序促公正。从各国的规定来看,听证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司法程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05,(4)
4月13日,新华网、人民网同时直播了"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的全过程,以文字、图片、影音、论坛等多种形式,给广大网民提供了第一时间的最新消息。过瘾!--在新华论坛上不少网民随后留言,发表自己的感叹。听证会虽然结束了,但网上的留言在不断增多,这种网播形式成了听证会的延  相似文献   

12.
4月13日上午,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如期举行。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著名网络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笔者观看了全程直播,众多的环境、园林和生态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发言,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对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圆明园整治听证会存在6大缺憾,直接影响了听证的社会效果。--时间太仓促。73人在一个上午全部发言,留给每个人的平均时间只有几分钟,表达自己观点难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关键问题说不清楚。如果能够有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来让代表充分阐述观点,效果一定会更好。  相似文献   

13.
圆明园环评报告总算与公众见面了,但我认为这个报告是有明确前提和限定的:首先,圆明园在一个干旱缺水的环境下,需要有水或恢复到当年“万园之园”的水景观,而对于一个遗址公园来说,这个前提本身是不能成立的。其次,这个报告是关于“圆明园东区的防渗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不是对圆明园正在进行的全面改造工程的评价。如不包括西区的砍伐林灌和地形整改及大片铺设草坪和种植花灌等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生态和遗址的真实性有严重破坏的工程。如果从其所定义的前提和工作范围内讲,环评报告总体上是客观的、认真的;所下的结论是谨慎的,有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圆明园     
陈艾 《环境教育》2006,(9):74-76
夏末秋初,走进八月的圆明园.荷花节已过,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美景已散去,只有荷叶还热闹地展开.在"绮春园"的湖面上,还能依稀看到几朵荷花,或粉嫩娇艳或淡雅如兰,在片片荷叶的包围中,显得格外乍眼.已是立秋过后,除了漫天荷叶,就只剩"一泓秋水碧连天"了.那边木桥下有成群的红鲤鱼在水中嬉戏,远处有工作人员在整理湖边杂草,这边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在荷花节的末尾赶着记录美景.这一切看来甚是和谐,只是笔者心中不禁疑问道:"那众说纷纭的防渗事件,到底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15.
向前!向前!向前!一年又呼啸着过去了,仿佛白驹过隙,扯也扯不住,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有回味。对于环保界而言,更是如此。2005年,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回顾和深思:1月18日,“环保问责”引发一场“环保地震”,30个违法开工项目被责令停建;3月22日,圆明园湖底一层防渗膜搅动了湖底几百年的淤泥,掀起了社会上对该工程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有碍文物保护的一片质疑声。为此,国家环保总局特别邀请各方专家学者举行听证会,对圆明园防渗膜一事进行环评;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101厂大爆炸,污染松花江,导致整个哈尔滨市停水四天……回首这一年,有不安,有欣慰,有苦恼,更有欢乐。当我们向前走时,千万不要忘了向后看看。挥别2005年,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年,让我们带着新的期待迈入2006年的门槛。  相似文献   

16.
“圆明园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回首百日历程,有几位创造“第一”的人物在我们的视野中清晰浮现。面对“圆明园事件”的环评结果,本刊特对这些焦点人物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7.
以充满阳刚之气的《中国功夫》、《精忠报国》等歌曲红透大江南北的屠洪刚,这两年突然放弃了以往的“硬汉风格”,开始了对新的艺术的尝试。2003年10月,屠洪刚参与了中国第一张环保音乐专辑《呼唤》的录制。专辑中,屠洪刚的一曲《飞翔》,在吸引广大歌迷之余,也令关注屠洪刚的媒体和歌速感到不解:为什么屠洪刚突然“变脸”?  相似文献   

18.
“离官从来奉游豫,后居那复在郊圻”。清代大诗人王运在其著名长诗《圆明园词》中,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设问,巧妙地指出了圆明园最大的特点——圆明园不是如历代皇家园林一样建在都城附近,而是建在北京西郊的海淀。清代统治者将圆明园选址于此,是煞费苦心的。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对关内特别是北京干燥炎热的气候极为不适应。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07,(5)
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发布后的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也是国家环保总局继2006年3月出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之后,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办法”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五一”黄金周期间,众多专家学者、环保NGO以及广大环保志愿者在互联网上针对“办法”展开了持续而热烈的大讨论,为黄金周期间的网络世界,增添了一道绿色的风景。本刊特此摘发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2003年6月16日福建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以闽环协犤2003犦21号通知,向有关单位公布了《环保住宅工程》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认定技术条件,于7月1日起施行。福建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保住宅工程》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控制民用住宅工程的室内环境污染,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必须规范商品住宅市场,有效开展《环保住宅工程》认定工作,为此,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环保住宅工程》认定工作是依据“福建省环保住宅工程认定技术条件”和有关建筑规范、规程、标准,按本暂行办法规定的申报程序,经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