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早就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定了安全生产方针,它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是指如何看待和处理安全和生产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在各种关系中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要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条件,要实现"安全第一"就必须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2.
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方针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安全第一",到七十年代之后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再到当前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四字到八字再到十二字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特点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不断完善。在上述工作方针中,始终放在第一位和坚持不变的是"安全第一"。"安全第一"是一个辩证的问题,是指如何处理安全与生产,以及安全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是当生产或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将谁摆在首位的问题。"安全第一"是目的,  相似文献   

3.
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方针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安全第一",到七十年代之后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再到当前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四字到八字再到十二字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特点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不断完善.在上述工作方针中,始终放在第一位和坚持不变的是"安全第一".  相似文献   

4.
<正>初即第一次,微即细微之处,安全生产要从第一次违章、轻微违章或未遂事件抓起,守住"慎初"和"慎微"。"下不为例"看似"人性化",但实质是在助长违章的"歪风"。笔者认为,企业对于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坚持"零容忍",拒绝"下不为例"。首先,要守住"慎初"。安全教育、培养安全习惯以"慎初"最为重要。笔者刚进入所在单位时,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安全培训,除了一些基本安全  相似文献   

5.
《安全生产与监督》2012,(6):F0003-F0003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多年来,高峰公司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要务,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坚持群策群力除隐患、群防群治保安全的路线,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治理安全隐患,先  相似文献   

6.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为更好地规范安全管理,保障生产的安全,我们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中实施了"七坚持一提高"的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即坚持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坚持从基础、从现场抓起;坚持安全生产的动态管理,提高全员素质.  相似文献   

7.
邱成 《安全》2018,39(7):20-22,26
本文通过对"安全第一"从110多年前的企业口号,到人类共同的理念和超越意识形态的公理,再到写入一些国家的法律的回溯和分析,认为"安全"泛指适宜一切人的时空状态和保障每个人得以生存的条件;"安全生产"特指具备法定条件的生产形式,它构成一种社会关系,代表一种社会价值。据此下判称,今之法定的"安全第一"就是"安全生产第一";并指出,如果做不到"安全生产第一",就属于思想上的与法抵触和行为上的与法相抗;如果放任其存在,就与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即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相悖。  相似文献   

8.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以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生产经营首要的价值取向,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确立安全生产的科学理念,把握安全生产的正确导向,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营造、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文化氛围。为了保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应从决策层中建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机制,并始终贯彻于一  相似文献   

9.
王健  王维利 《安全》2013,34(2):33-35
正工程建设必然伴随着安全问题,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从"安全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由此可以看出,在工程建设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这也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体现。虽然如此,但国内甚至各省至今没有针对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安全资料的编制和组卷的标准或办法,为了逐步规范施工单位安全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认为,安全生产工作中虽然存在"轻重缓急",但绝不能让其成为拖拉扯皮、敷衍了事、搁置不办的借口,尤其不能让"明日复明日"的"不作为""懒作为"成为常态。首先,要严格管控。安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不能以任何借口"冲击"安全,尤其当安全与其他工作发生矛盾时,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第一"的方针。但在现实工作中,嘴上喊着"安全第一",  相似文献   

11.
安全评价、事故隐患排查、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为依据,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3个角度,论述安全评价、事故隐患排查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之间的关系,即:安全评价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方针,提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体现;事故隐患排查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居安思危、防范未然、以唯物辩证法进行事故预防的体现;安全生产标准化是贯彻落实"综合治理"方针,提倡天时、地利、人和,尊重科学,着眼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企业动态     
<正>安徽电建汽机本体班获评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本刊讯近日,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一公司汽机本体班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授予2014年度"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称号,这是我国青年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最高荣誉。近年来,安徽电建一公司践行"安全是第一责任、第一成本、第一形象"的安全管理理念,持续深化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创建活动,不断完善青年  相似文献   

13.
<正>成语"一丝不苟"常用来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对于安全管理人员而言,在抓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发扬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就是要坚定坚决,坚持安全第一,不折不扣抓安全。"安全第一"是指在处理安全与生产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时,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这充分  相似文献   

14.
游辛 《安全与健康》2001,(z1):17-18
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保障人权为基调,是经世界各国特、重大危险案件的惨痛教训所总结出的结晶:安全问题与政治、经济、人权问题紧密结合,已不是单纯的安全问题.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最优化现代安全管理的体系是解决目前安全态势的重要途径.而安全管理的人(软件),物(硬件)是直接、间接贯彻在安全管理活动始终的,也始终是活动的主导,为此我们需以发展性、创造性思维将两者平衡、统一,培养员工"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入"人人管安全,我管安全"的角色.此即为各类组织加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落实意识的培养带动制度的理解之以心悟形法.  相似文献   

15.
企业动态     
<正>中国航天科工举行安全发展主题宣讲活动本刊讯6月6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举行2016年安全发展主题宣讲活动,就实现"十三五"安全发展良好开局作动员部署。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宋欣在宣讲中指出,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安全生产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将安全生产作为第一责任、第一效益、第一品牌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吕光明 《安全》2003,24(5):30-31
潘西矿把安全作为第一政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断探索安全管理的新路子,积极进行安全管理创新,夯实了安全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截止到8月底累计实现安全生产1400天,产煤384万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年"的部署,组织和开展好第八个"安全生产月"活动,推动公司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根据国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加强全社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第一次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宣部等八部门的名义,出台了部署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文件;第一次把宣传教育工作列入了信息公开工作中,列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考核的重要内容;第一次将安全生产列入中宣部"最美系列"向全国推送;第一次由中宣部要求中央主流媒体集中宣传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要求,进一步为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提出的"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将安全理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历史论断,我国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一步一个脚印,《劳动保护》杂志走过了60年。她创刊于1953年8月,几乎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同时起步。她见证和记录了安全价值观念转变的历史:从"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再到"安全发展""安全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通过她的广泛传播,影响和改变着几代人的价值观。她始终秉持"尊重、热爱、保护生命"的办刊宗旨,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宪法》中强调的"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的基本要求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