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河长制”:一个有效而非长效的制度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这是江苏省无锡市为了治理太湖蓝藻污染,在国内首创的。之后,云南、河南、河北等地在治理水污染过程中也纷纷效仿。 相似文献
3.
河长制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公众有效参与。公众参与对于河长制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文献综述和现场调研为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从河长制实施现状来看,尽管目前有一些地方制度创新,但总体看仍然存在公众参与动力不足,参与方式单一,缺少政府有效回应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政府理念滞后,河长制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公众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公众参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河长制考核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保障。改进对策是政府转变理念,健全河长制信息公开机制,培育公众环保理念和参与意识,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健全专门的河长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11.
河长制从地方性实验到获得全国推广并正式写入法律,不过短短十年时间。河长制的成功之处在于解决了河湖管理保护"多龙治水"的困局,并调动了地方政府治水的积极性。但河长制也面临着高度依赖河长个人与考核制度的隐忧,其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应急机制与长效机制之辩,以及重奖励轻惩罚、强化权力集中弱化公众参与的评价。提升与完善河长制可以从制度内与制度外两个方面着手:制度内的提升是指河长制内部机制的改良,包括考核制度的完善、公众参与水平的提高;制度外的提升是指与河长制配套的制度环境建设,包括环保行政队伍与行政执法力度的加强,以及与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市场工具、政策工具与法律工具的综合 运用。 相似文献
12.
河长制创新了河流污染治理模式,取得了较为积极、明显的成效.对河长制进行法治化背景下研究不仅可以探清河长制所涉及的理论,还可以了解河流治理面临的问题,然而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向度,河长制亦存在运行不足或困境所在.针对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境,对河长制的法律保障、公众参与、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3.
14.
在全球水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推行河长制,试图扭转河湖管理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江苏等地试点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各省积极响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推进本地区的河长制工作,虽然各地进度不同,方案有所差异,但都作为重要工作进行推进和落实,也有不少创新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本文通过介绍河长制的背景,选择三个不同区域的省份,梳理其工作进展和创新做法,并提出了河长制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2012,(8):56-56
本刊通讯员徐波陈洁张媛报道江苏省句容市日前出台了《关于下达"河长制"实施意见及明确市骨干河道河长的通知》,明确了境内13条列入省骨干河道、跨市河道所在镇(管委会)的一把手出任"河长",非骨干河道、跨市河道由所在各镇(管委会)负责人出任"河长"。涉及两镇以上的"河长制"事项,由句容市人民政府召集所在镇(管委会)人民政府协商确定。通知指出,按照"尊重规律、科学规划、标本兼治、治管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河道"河长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责任,组织河道整治,加强监督考核,着力恢复和提高河道综合功能,畅通河网水系,维护水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环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