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是当代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象征。2012年8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增加了有关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环境参与的内容,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界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拟结合《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对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公众参与的立法进行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2.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有效环境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信息公开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之后,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环境信息公开能加强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使社会各群体和个人改善其环境行为,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通过对环境信息的含义、来源的阐释,介绍环境信息公开的应用理论;结合国外实践,将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管制手段、经济手段进行了比较;分析公众参与起到的传递、交流信息与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污染防治信息是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本文介绍了美、英、德、日等国家环境信息公开相关法律制度及公众参与实践活动,以期为我国水环境立法及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环境管理的重要辅助性手段,江苏省在环境公开信息方面先后制定了《江苏省环境保护政务公开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省环保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江苏省环保厅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试行)》等制度规定,并积极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在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有益经验。本文在对江苏省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现实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环保知识水平、环保意识、参与态度、环保行为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参与内容、参与过程及参与保障等方面仍有待改进.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必须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素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推行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有序引导环保社团,壮大非政府环保组织.  相似文献   

6.
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环境信息公开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后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方法。该手段通过对环境信息的公开来加强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从而促使污染者重视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文中对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和类型作了简要的阐述,并重点介绍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步骤。同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方案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基于互联网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变革的主要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时代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可以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进而增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能力以及促进公众对环境监管的深度参与.本文重点从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三个层面阐释"互联网+"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变革的主要表现.在政府层面主要表现在通过"互联网+"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宣传和信息公开对环境危机事件进行舆论引导两个方面;在企业层面则侧重表现在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开展环保宣传、强化环保理念两个方面;在社会组织层面表现在通过"互联网+"开展环保宣传、组织公益行动,促进民意表达渠道畅通、推动公众积极参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激励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意愿以及真实性成为了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激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在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面临着的外部性内化、公众的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完善,多元参与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钱水苗 《环境保护》2014,(14):59-61
浙江省嘉兴市以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公众环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出发点,构建了环保联合会、环保市民检查团、市民评审团、专家服务团等"一会三团"的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新模式。但环境执法公众参与仍面临着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形式单一、信息公开力度不足等问题,应尽快出台公众参与配套法规,明确公众参与法律效力,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以实现公众参与从末端参与到环境执法全过程参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虞伟 《环境保护》2014,(16):47-48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在信息公开、平台搭建、制度完善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受制于环境信息供给不足、决策机制不畅、参与主体能力薄弱等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从六个方面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完善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能源环境气候研究是政研中心在传统的气候变化学科基础上发展衍生形成的新兴学科之一,主要针对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气候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与碳排放强度协同控制等领域开展研究,长期开展多种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评价模型开发研究,参与气候谈判和履约研究。2018年,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与能力建设""我国城市常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决  相似文献   

12.
现行环境公众参与立法相对分散、较为片面、法律位阶低,由此导致参与的主体有限、方式单一、程度不深。环境公众参与制度以公民环境权为基础,在环境和社会治理中有重要价值。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应当先修订《环境保护法》,然后制定专门的"环境公众参与法"。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公开是通过社区和公众的舆论,使环境行为主体产生改善其环境行为的压力,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信息是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信息公开能够有效地加强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促进政府重视环境质量的改善,促使污染者加强污染防治,改善其环境行为。本文将对环境信息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与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又进一步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全面部署。为全面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其中,环境社会治理既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也是大有可为、潜力巨大的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单位于2018年12月1日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环境治理体系"的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治理研讨会,深入探讨污染防治攻坚战背景下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相关理论、制度和实践。本文对主要与会代表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对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国人来说,绝不陌生。今年年初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新增了一个章节,即第五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其中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而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听证会制度作为公众参与环境事件的形式之一,为公众提供了公开性的陈述意见的平台。笔者有幸参与了美国环保部门的一场听证会,得以一窥在环保事业发展更加成熟的大洋彼岸,公众如何参与到环境决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和减轻拟开发或建设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一项重要制度,公众参与贯穿于环评全过程,是确保环境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关键所在,对环评中的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保障则是确保公众环境知情权及有效参与的重要基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且对"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进行了专章规定,在环评过程中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对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企业的聚集单元,其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环境保护社会共治的水平,也直接影响了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程度。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作用,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之所在,潜力之所在,也是难题之所在。本文针对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过程,以工业园区水痕迹过程中的相关方关系为对象,以公众参与为抓手,详细研究工业园区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方法、程序、路径和保障,以填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为此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通过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探索,开展环保开放日、"双晒"等活动,山东省环保厅拓宽信息公开领域和信息公开范围,探索公众参与模式、加大公众监督力度、推动政民互动合作。一、阳光政务,信息公开山东省环保厅拓宽环境信息发布渠道,打造"一网三微"(政务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新型信息公开平台。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在近  相似文献   

19.
马军 《环境保护》2020,48(10):17-22
<正>在2018年六五环境日,生态环境部提出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这一主题,推动多方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新格局进一步确立,为公众深度参与创造了更大空间。在3年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进程中,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响应。在这样的大背景推动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作为一家旨在以信息公开助力多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多年来不断创新思路,努力向前推进工作,在助力推动多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不俗表现。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公民更好的行使环境保护权利,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及项目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基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从公众参与的开展类别、调查范围、调查方式等方面阐述如何开展公众参与工作,以期为今后更好开展公众参与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