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系统,采用"移动+固定"的混合部署方式,实现对目标监测区域的覆盖监测,充分发挥固定和移动部署各自的性能优势。在中新生态城的实施案例中,依托该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系统,我们完成了污染态势的细粒度分析和区域内污染热点网格的统计,展现了此类系统在大气污染监测治理中数据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降尘监测可以较客观地反映与评价城市区域扬尘污染水平。及时掌握降尘污染状况,对区域扬尘污染治理措施成效和评价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具有实际意义。降尘监测具有采样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易行、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但是监测周期长、环节多等都会影响降尘监测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对吴泾工业区扬尘污染治理中降尘数据分析发现,降尘监测中存在降尘数据波动大、受周边环境影响大、人为损坏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X169200501913边界层内大气排放物形成重污染背景解析/任阵海(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大气科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29(1).-57~63环图P-13我国大气中的粒子浓度普遍较高,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区域特定的大气环境过程的影响下,能形成大范围的严重污染情景。利用大气环境过程的概念,分析引起大气重污染的中尺度天气系统,近地层小尺度局地系统和稳定的大气边界层结构,发现大范围均压场条件下易出现近地层小尺度局地环流群体,大范围均压场持续演变和移动常形成大气污染汇聚带,从而形成局地严重污染的重要大气条…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物联网移动车载监测系统利用出租车、公交车、公务车等车辆运行时间长、运行范围广的特点实现对沿线颗粒物、道路扬尘大数据的监测,通过在车顶灯内安装大气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机动车道路的PM_(2.5)、PM_(10)浓度。本文以亳州市物联网车载系统为例,简要分析了物联网移动车载大气监测系统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并就如何深化成果转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选取某小型化工园区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日期进行样品采集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定量分析,评估该区域VOCs污染水平及特征,同时研究P MF模型解析小尺度区域VOCs污染来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VOCs浓度明显高于城市环境空气及其他化工园区,存在较重污染;该区域VOCs的主要成分为丙烯、苯、甲苯、萘、间-乙基甲苯、丙酮、丙烷、1,2,4-三甲苯、异丁烷等物质,各排放源污染特征显著,差异性明显;使用PMF模型对观测期间VOCs源解析,共获得4个因子,各因子与该区域不同排放源工艺及污染特征能够高度对应,并依此计算了各点位VOCs污染来源,结果与污染物扩散规律相符,PMF模型应用于小尺度污染物溯源分析具有可行性,能够很好地解析VOCs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市5条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车载移动监测的方式监测记录各条隧道沿程颗粒物(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结合隧道自身特点,探究隧道内部颗粒物分布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隧道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主要与隧道自身的通风方式、结构特点和通过的车辆及其形成的活塞风有关。通过平行比较5条隧道的通风效果,发现翔殷路隧道通风效果较好,人民路隧道北线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选取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4日一次大范围、长时间且PM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的复合型重度污染过程开展特征研究,分析了首要污染物PM2.5和PM10浓度的发展演变,以及污染气象影响因素;结合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结果,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结果,讨论了区域污染传输的情况;并对重污染期间NAQPMS、CMAQ和CAMx这3个空气质量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PM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导致区域中南部多数城市达到重至严重污染水平,张家口、北京、石家庄、邯郸和郑州PM10小时峰值分别为1 589、864、794、738和766μg·m-3,PM2.5小时峰值浓度分别为239、319、387、321和380μg·m-3.地面弱气压场、高湿、逆温等静稳条件和沙尘是重要的污染气象和天气因素.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西南和东...  相似文献   

8.
针对居住在城市移动基站附近的居民日益关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通过移动基站近距离区域电磁场分布连续24h监测与分析,研究正常工作日内基站周围近距离区域电磁场功率密度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以及功率密度的概率分布,并根据24h各时段内的话务量,使用统计分析(SAS)系统对此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一天内移动基站天线附近电磁辐射随时间呈现明显的波动,其功率密度的概率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手机的话务量与电磁场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近距离区域,功率密度随距离增加,在一定距离上出现峰值,峰值出现的距离与天线高度有关.对我国一般的城市基站,环境电磁辐射低于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观测站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13年1月大气灰霾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我国针对重污染应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善城市及区域大气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城市及区域应对重污染过程及推动空气质量达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综述城市光化学污染的危害以及对其监测的必要性,介绍欧美国家和我国光化学污染监测的发展历程,并根据目前自动监测发展水平探讨光化学污染监测较为前沿的技术和手段,提出组建区域监测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河南省利用车载空气自动监测仪器对省辖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巡检此对以及应急监测、污染纠纷监测等过程中,车载空气自动监测仪器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解决办法,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结合实际例子,提出了一种利用移动监测技术,对区域大气环境中PM2.5/PM10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监测的方法,以突出污染的重点区域和地区,方便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某化工工业园区为目标区域,针对典型的大气VOCs污染过程,通过耦合高时间分辨率GC-MS在线监测、拉格朗日大气扩散模型、VOCs源谱及相似度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小尺度大气VOCs的精细化溯源.结果表明,针对敏感点监测到的VOCs高值时刻,拉格朗日大气扩散模型能够追踪主要的气团来向及企业潜在贡献,空间分辨率达到1...  相似文献   

14.
深圳城区噪声污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近年深圳市区域环境噪声及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数据分析,发现深圳市交通声源是长期影响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因素,其根源在于城市机动车辆增加迅速,路网过密,而配套设施跟不上,造成对城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相对集中,城区声环境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阻率成像(ERT)技术进行污染场地的实时监测是环境污染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利用ERT数据进行污染区域的自动识别过程中,当土壤介质分层和背景与污染区域电阻率值差异减小时会出现识别精度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该文将协方差聚类和半监督阶梯网络(semi-ladderNet)相结合的方法用于ERT的监测结果,进行污染区域的识别。通过对某条测线的电阻率矩阵进行协方差聚类,初步得到污染区域的大致范围,将其部分数据作为semi-ladderNet训练阶段的初始标签,以克服上述问题,进而提高该算法的识别精度。结果表明:(1)该算法能够准确识别出污染区域的范围及位置,并能克服介质分层的问题,其识别精度达到了98%以上;(2)尤其当背景值和污染区域电阻率值差异减小时,该算法的识别精度仍能达到98%及以上;(3)可以将基于协方差和半监督阶梯网络算法引入到ERT监测系统中,为后续污染区域的自动识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3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O_3监测结果,从年评价、日评价和峰值浓度分析了我国当前O_3污染程度,O_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O_3污染成因和对策建议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O_3污染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和季节性特征,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及山东省,O_3浓度低的城市则主要在黑龙江、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部分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臭氧污染”文献综述表明,我国城市臭氧污染整体形势较为严峻,且区域化特征明显。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城市群为代表的北部、东部地区臭氧污染较为严重。中西部地区城市的臭氧污染状况整体较轻,但是部分地区和城市受地形和气象条件的影响,也出现过严重的臭氧污染。因此,不断完善臭氧监测体系,针对性加强臭氧前体物NOx和VOCs的协同控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臭氧治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PM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风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2013年典型污染事件中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因素,根据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数据和京津冀地区地理国情信息监测成果,采用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对PM2.5污染的热点区域进行了划分;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PM2.5污染风险因子及其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在选取的京津冀6个城市中,在PM2.5污染事件统计上存在保定—廊坊—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的污染顺序. PM2.5污染在空间上呈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一线的带状分布特征,在单次污染事件中,城市间的PM2.5污染存在空间运移关系. 空间热点探测表明,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主要分为5个热点聚集区,其中3个高值区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的中部,面积分别为5.31×104、10.26×104、5.04×104 km2. 在8个污染风险因子中,污染企业总数(影响力为0.97,下同)、降水量(0.93)、地形坡度(0.89)对PM2.5污染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风险因子;其他风险因子影响力排序依次为人口数量(0.60)、降水量大于0.1 mm的降水日数(0.57)、地表覆盖类型(0.52)、年均相对湿度(0.51)、年均风速(0.33),但风险因子间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显示,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污染物排放,其次,气象要素中的年降水量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坡度也是影响PM2.5污染特征的重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SWMM作为动态模拟的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非点源负荷估算研究,并在很多小尺度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中国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空间尺度也随之变大,如何科学合理选择建模时子汇水区划分精度成为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主要分析SWMM应用于城市区域非点源污染模拟时,不同子汇水区划分精度对水质模拟结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降低SWMM建模工作量并保证模拟结果的准确度为原则,对如何选择子汇水区的精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事件降雨为降雨输入时,子汇水区划分精度对水质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宜采用高精度或高中精度模型;单月份和雨季连续降雨为降雨输入时,子汇水区划分精度对水质模拟结果影响较小,可以使用低精度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基于传感器方法的新型监测技术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新技术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监管工作带来的机遇,论述了固定监测和移动监测相结合的应用方式对热点网格精细化管控的意义,指出了该技术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和解决路径。针对新的技术趋势,本文建议加大监测设备与大数据应用相结合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平台、推动第三方认证体系、启动移动监测与"千里眼计划"融合研究与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