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污染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亦是目前仅见的土壤污染治理的环境友好技术,主要评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的原理、类型与技术植物修复的优点,微生物修复等进展情况。并对今珀的研究重点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修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2%和5%的生物炭钝化污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并研究生物炭修复对水体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后水体的pH值显著增大,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溶解态Cu、Zn和Cd浓度均显著降低.1%(W/W)生物炭添加量使上覆水中溶解态Cu比对照降低了82.4%;在不同添加量下间隙水溶解态Zn降低幅度为11.7%-62.8%.通过BCR重金属形态分级发现沉积物中酸溶态重金属均有向残渣态转化的趋势.在5%生物炭添加量时,酸溶态Cu降低了73.08 mg·kg-1,降低幅度达到32.1%,而可氧化态Pb增加幅度达到67.8%.通过生物可利用实验(PBET)发现,当生物炭添加量为5%时,生物可利用性Cu降低9.8%,Zn、Pb和Cd的生物可利用性也有不同程度降低.生物炭添加到沉积物后,用于植物毒性试验的家独行菜(Lepidium sativum)茎长呈现19.5%-25.7%的增加,根长也随之增加,说明生物炭降低了沉积物重金属的植物毒性. 相似文献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污染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亦是目前仅见的土壤污染治理的环境友好技术。主要评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的原理、类型与技术 ,植物修复的优点 ,微生物修复等进展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不同污染体系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优点及生产方法。综述了几种典型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槐糖脂s、urfactin和皂角苷)及其在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分析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去除重金属的作用机制,阐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石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5(2):3-2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with 41
references on bioremediation of oil or oil products contaminated soil and groundwater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Many aspects are discussed,such as the types of remedied soils,the
degraded pollutants,separation and selection of strains for oil degradation,effects of
the added nutrition or other substances,and some available techniques of bio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强化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可行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表面活性剂因具有亲水亲脂的两亲性,已被广泛用来治理环境污染。利用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萃取土壤重金属的可行性,是建立在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土壤、植物等四者之问的关系基础上的。文章根据乳化液膜分离、胶团强化超滤、金属液泡吸收等技术探讨了表面活性剂与重金属的关系。表面活性剂在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在溶液中形成胶团,通过静电吸附与超滤,去除溶液中的重金属。超滤技术与ξ电位的试验结果确定了表面活性剂与土壤的关系,即土壤界面的吸附和金属缔合后,通过降低表面张力和增流作用解吸被吸附的金属。细胞膜透性学说揭示了表面活性剂与植物的关系.即表面活性剂改变生物膜的结构和透性,促使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开发环境友好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是该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污染土壤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环保新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种群及生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和修复研究进展,较全面的分析了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8.
所谓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Bioremediation),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中的有毒有害的石油污染物现场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成为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它是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延伸,其创新之处在于它治理的对象是较大面积的污染.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同于治理点污染的概念和技术措施.与物理、化学土壤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多种优点[1,2].KurodaDannaR[3]曾以美国应用实例对生物修复技的特点进行过详细的归纳与总结:既可… 相似文献
9.
10.
以天津市公路绿化带大叶黄杨为修复植物,采用生物解吸法及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标准筛筛径、浸泡温度、浸泡时间、真空度和减压时间对脱除材料内重金属Cr、Cu、Zn和Pb的脱除作用。结果表明,真空度、浸泡时间对Cr、Cu、Zn和Pb的脱除作用较明显,减压时间对Cr、Cu、Zn和Pb的相对脱除率最为显著。Zn和Cu的迁移性较高,调节各操作参数对脱除Zn、Cu的作用较明显,其平均脱除值和平均脱除率均较高。本底值高低对脱除Zn、Cu和Cr、Pb影响较大。Cr和Pb对筛径和减压时间敏感性较强,对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及真空度敏感性较差。认为基于生物解吸法通过选择适宜的操作参数对脱除修复植物内部分重金属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16条环太湖主要进出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欧共体标准物质局(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分析其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Pb、Cd、Cu、Zn)形态分布特征,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太湖重金属污染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均超过60%,说明在所调查的环太湖河流中它们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和二次释放潜力,其生物有效性顺序为Zn>Cd>Cu>Pb.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含量总体为北部河流>南部河流,且呈现入湖河流>出湖河流.除元素Pb外,其它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含量基本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13.
桃江是赣江的重要支流之一,是鄱阳湖重要入湖河流的一大水源.桃江流域分布众多稀土矿点,且具有独特的W(钨)资源.矿业、果业和畜牧业无序发展导致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研究桃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现状能为鄱阳湖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了研究钨矿区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于丰水期采集桃江全南段河流沉积物样品12个,并测定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Cr、Cu、Zn、As、Cd、Pb、Hg和W)的质量分数;采用双向层次聚类分析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采用富集系数法和生物毒性不利影响评价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桃江流域沉积物w(Cd)、w(Hg)和w(W)分别超过长江系沉积物背景值2.1—263.2倍、2.7—82.5倍、2.4—30.2倍;w(Zn)、w(Pb)、w(As)、w(Cu)也略超过背景值,w(Cr)未超过背景值.沉积物中重金属的EF(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Cd > Hg > W > 其他(Zn、Pb、As、Cu、Cr的富集系数相差不大),Cd和Hg为较强富集,Cr无富集.w(Cd)和w(Hg)高于可能效应浓度(probable effect concentration,PEC),会对底栖动物产生危害,w(Cr)低于TEC(阈值效应浓度,threshold effect concentration),对底栖动物不产生危害.大吉山河和中滩的mPEC-Q(生物毒性不利影响)值处于1-5之间,处于高风险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桃江全南段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应当重点加强对Cd、Hg和W这3种重金属的污染源控制与治理.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太湖北部梅梁湾、竺山湾和贡湖表层沉积物和野生铜锈环棱螺体内重金属残留水平基础上,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区域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野生铜锈环棱螺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3个区域表层沉积物孔隙水的生物综合毒性处于低毒到中毒水平,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均处于较低的生态风险,但3个区域的野生铜锈环棱螺体内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污染水平。由此可以得出太湖北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对底栖生物仍具有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5.
时有发生的溢油事故以及沿海陆源输入性的石油污染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短期或长期的危害. 生物炭是一种原料来源广、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富含碳的材料,是解决全球废弃物碳足迹问题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基于生物炭的海洋石油烃修复材料被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炭的制备及生物炭材料在海洋石油烃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炭的制备过程中,其理化性质主要受原料类型、热解速率、热解温度和热解时间的影响. 生物炭的高孔隙率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使其具有溢油吸附的巨大潜力. 为提高溢油吸附效率,酸改性、磁改性和疏水改性等方法常用来改善生物炭的性质. 此外,生物炭基气凝胶因其独特的吸附性能,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除在水环境适用外,利用生物炭还可对沉积物中的石油烃进行封存和修复,以减少其扩散和生物利用度. 多孔、富含营养元素的特点使生物炭可以作为固定化材料来固定石油烃降解菌,以减少海洋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冲击,保证菌剂的降解效率. 综上,生物炭具备的各种优异性质使其在海洋石油污染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生物炭实际应用的不足及自身存在的某些性质问题,是此后生物炭的研究重点,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对渤海中部油气开采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石油烃含量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分析了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分子组成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石油类浓度为12.5-860 μg·g-1之间,污染指数为0.61-41.97;随着与采油平台距离的增加,平台周边海域石油烃含量和污染水平呈现降低的趋势;沉积物沉积时为缺氧还原的沉积环境.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和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表明,源自大陆高等植物和海洋浮游生物的烷烃共存于渤海近代沉积物中,石油类产品和化石燃料燃烧产物对其贡献不能忽视;石油平台站位PAHs主要来自石油的直接输入,其它站位主要来自燃烧源. 相似文献
17.
对原油污染土壤进行生物法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含油量分别为5%,10%,20%和45%时,生物降解20d后石油去除率分别达到44.8%,49.9%,47.2%和49.6%;55d后去除率分别达到80.9%,83.6%,87.8%和87.1%;150d后,石油去除率分别达到91.7%,92.6%,91.3%和90.6%.从GC和GC-MS分析结果看,土壤经修复处理后,各种油成分都出现了明显的降解,其中C28以上的分子链基本消失;从脱氢酶分析结果看,微生物活性起初有所上升,后来随着含油量的降低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滇池及其入湖河口表层沉积物中As、Pb、Cd、Cr、Cu、Zn和Hg等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其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滇池草海北部重金属含量最高,草海及其河口重金属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外海及其河口;以“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As和Cd是沉积物中主要的超标污染物.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草海及其河口沉积物中Cd达到了“严重”污染程度,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其他金属总体处于“中度”以下污染程度;外海及其河口所有重金属基本处于“清洁”到“偏中度”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草海及其河口沉积物总体上达到了“很强”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而外海及其河口大部分区域总体属于“低度”危害程度.Cd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重金属污染物,其次是Hg、As、Pb和Cu,而Zn和Cr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贡献率很小,在整个研究区域产生的潜在生态风险均为“轻微”.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滇池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和As可能有相似的污染来源,而Cr主要受地球化学成分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柴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分析了土壤中柴油降解菌数量和3种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脂酶)等生物活性指标与土壤中柴油去除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受到柴油污染后的一段时间后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脂酶的活性上升,而后随着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脂酶又不断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脂酶活性与柴油降解率及柴油降解菌数量都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可以采用土壤脂酶活性来指示柴油生物降解成效.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