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 全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利  秋婕 《环境保护》2020,48(6):45-49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印发为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新时代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完善的方向,给出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政策选择和推进路径,并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深化空间划分,强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管治,建立以省为层级的年度体检制度,建立双轨型监管体系几个方面提出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不同于以往的环境污染防治,是新时期应对国土空间新规划体系的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手段,其重点是根据不同用途的国土空间划分生态环境分区,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突出生态价值和综合效益,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差异化的综合施治方案,战略性引导环境的良性发展。本文以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的建立为目标,阐述其实际意义、基本原则、重要内容和保障措施,初步研究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贵州乌江流域是典型的山地流域,对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动态演变关系进行探究,对于今后推动山地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截取2004-2016年贵州乌江流域43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时空2个维度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序列上,贵州乌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处于波动上升阶段;在空间上,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东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普遍较高,中部和西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普遍较低,东北部区域和中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上升趋势明显。(2)在全域空间上,贵州乌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空间独立性不断减弱;在局部空间上,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高低集聚明显。(3)贵州乌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度处于波动上升阶段,协调发展度由中度协调发展水平上升到较高度协调发展水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昆明城市发展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城市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离不开城市的地质基础条件。因此,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城市发展与规划必需的基础工作。在分析了昆明盆地的地质基础条件之后,从正负两面阐述了影响昆明城市发展的主要地质环境条件,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GIS的空间叠置技术,对昆明市市域区和规划区新建、扩建区域进行了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分级。本区域共分为三级:第一级为适宜建设区,第二级为适度控制建设区,第三级为中度控制建设区。同时认为,从地质环境条件来看,昆明盆地内没有严格控制建设的区域。该研究为昆明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空间管治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成为城市规划体系的新目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成为城市规划的新要求。在积极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生态空间管治逐步成为城市规划体系的新内容,并将为加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新的抓手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崔丹  陈馨  曾维华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3):1174-1184
基于系统动力学动态模拟仿真方法,构建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体系,并以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状态进行预警.研究结果显示:在目前发展情景(BAU)下,2015~2025年10a间,昆明市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状态综合指数从1.78逐渐增大到2.22,水环境超载状态不断恶化;昆明市系统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0.5~0.8之间,且社会总功效大于水环境总功效,社会经济子系统与水环境子系统互相拮抗;警度自中警转为巨警,信号灯由橙灯转化为红灯,昆明市未来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承载力超载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渤海为例,借鉴国内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从海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内涵出发,根据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要求,结合数据统计和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海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以海洋功能区水质状况评价为基础,建立海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分级评价模型,根据渤海2013~2016年的海水监测数据资料,对渤海近岸进行了海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分区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划分海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区域,可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为海洋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山地大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如何实现山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基于我国西南地区三省一市(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的31个地级市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山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①西南地区综合城镇化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呈稳步增长趋势,二者差距逐渐缩小,但由于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低度耦合协调阶段. ②在空间格局上,都市圈内城市属于高承载、高发展、中度耦合协调度地区,但重庆市、昆明市以及一些工业型城市由于人口和财富在城市高度集聚,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低于西南地区平均值;以高山大川为界的省际交界地区,由于自然地理上的“分割”,城镇化发育不足,属于高承载、低发展、低度耦合协调度地区. 研究显示,山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日趋紧密,应推进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道路,使两大系统处于良好的耦合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保障水生态安全,基于生态承载力内涵,尝试性提出了流域生态承载力分析思路。结合三峡库区特征,以资源承载力计算为主,以环境承载力对比分析为辅,探讨了库区生态承载力现状,并回顾分析了库区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目前所能承载的适宜人口规模为1 530.6~1 590.7万人。空间分布上,资源承载力在重点发展区最大,其次是优化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最小。1999-2011年三峡库区生态承载力稳中有升,但库区一直呈超载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的反方向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库区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模式。因当前方法学的不完善,三峡库区生态承载力的合理范围需要进一步论证,但总体上认为三峡库区需要实施积极的人口减载措施、提高资源与环境承载效率,以确保库区水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分析,对景区各分量承载力进行测算,得出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为资源空间承载力,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为全年弱载,而旅游旺季属于超载。针对计算和分析结果,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调控措施,使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空间差异,导致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差异特征.因此,有必要在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分区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监管.以湟水河流域小峡桥监测断面上游为例,基于国家控制单元划分16个子单元,从水环境承载力大小、水环境承载状态、水系统脆弱程度及水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4个角度,构建水环境承载力聚类分区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利用k-均值聚类法对控制子单元进行合并分区.通过轮廓系数验证,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最合理,即重点保护水环境敏感区、限制开发水资源约束区、控制开发水环境超载区和优化开发高开发潜力区.针对不同分区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水环境承载力双向调控措施,为流域水系统精细化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预警,运用耦合DPSR模型和时差分析方法构建了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构建了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控制图法确定了监测预警指标阈值,解决了水环境系统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最终实现了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有效评价和预警。结果表明:1)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在2012-2015年处于较弱承载状态,在2016,2017年处于中等承载状态,现状评价等级由Ⅳ级(橙色警灯)转变为Ⅲ级(黄色警灯);2)在现状发展趋势下,2018-2035年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自2026年以后流域水环境整体呈恶化状态,水环境承载力逐渐从中等承载(黄色警灯)向较弱承载(橙色警灯)和弱承载状态(红色警灯)转变;3)未来区域人口的增长和雄安新区的快速发展会给白洋淀流域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可加大区域水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基于空间单元的精细化环境管控方案,推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促进区域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和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智烈慧  张哲  白军红  李晓文 《环境工程》2023,41(1):132-140+163
旅游业发展应注重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有序,生态旅游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符合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滞缓;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围垦开发活动使得该区域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建立包含湿地生态指标的多层次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最小限制因子法,评估生态、空间、设施和社会环境容量及承载力,判识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以期诊断影响研究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环境日容量由1995年的-288.57万人升至2020年的11.60万人,但旅游环境承载力仍为严重超载;2)1995,2020年的最小限制因子分别为污水处理和交通设施,且仅有这2个指标超载,其他指标均为弱载,所有指标均不适载;3)1995年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受限于生态环境容量,而2020年旅游环境容量二级指标顺序为空间>社会>生态>设施;4)目前,旅游设施超载,而包括湿地生态指标在内的生态环境和空间环境均弱载,服务供给不足以支撑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环境承载力预警相关研究不足的问题,采用景气指数法构建针对我国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方法体系,并对我国2001年~2014年的环境承载力预警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4~2014年的环境承载力预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预警系统结果与真实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承载情况吻合良好,预警效果显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预警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环境承载力状态有所差异,全国整体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趋好,但未来依然要警惕可能面临环境承载力的超载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提高环境自身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结合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影响特点,探索了战略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思路. 以土地资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为研究手段,构建了涵括土地资源生态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前后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空间变化,深入剖析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合理性. 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后,能源重化工产业重点布局、大规模发展区域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较现状降低10%以上,而非重点发展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因此,重点产业发展中必须结合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6.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反思:概念、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073-2086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梳理承载力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指出其在研究应用中存在概念边界模糊、评价偏向于指标计算、承载力传导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新时代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支撑空间规划编制的承载力评价应进一步明确承载力的概念内涵、明晰承载力内在机制、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新变化新需求,支撑空间规划的新目标、切合空间治理的新模式、顺应空间治理的新手段,为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主要指标、战略部署,以及指标约束传递与地域功能传导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将环境承载力理论应用到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在对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工业园区的指标体系,以某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分析工业园区各规划期阶段的环境承载力的利用强度,以期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资源、环境、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状态法测度了南京市2011~2016年环境承载力状况,并从自然条件、区域发展和管理制度3方面解析影响因素,对其成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南京市2011~2016年间环境承载力状况有所好转,但全市整体仍处于超载状态,主城区超载最严重,其次是六合区、浦口区和江宁区,溧水区与高淳区相对较好.南京市环境承载状态受自然、发展和管理类等多种因素影响,水、土资源禀赋及气象等自然条件对环境承载力起到先天限制作用;人口、产业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造成压力,且加剧环境承载状态的空间差异性;管理能力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不断提高对超载状况则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是较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更为复杂和综合的概念.论文在分析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为研究主线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Ecosystem-Services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SECC)的定义,即某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能支撑的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并构建ESECC评估模型:将所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纳入评估模型,把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看作"黑箱",针对每种生态系统服务分别评估其承载力,并根据"短板效应"取最小值作为区域生态承载力.最后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保护区之一云南省红河县为例对ESECC评估模型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