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厦门鼓浪屿游客为调查对象,收集游客的人口学特征、低碳旅游认知、意愿和行为特征等相关信息,利用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游客低碳旅游认知不够深入,相关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对游客的低碳旅游认知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游客对于举手之劳的、不需耗费财力或可以获益的、无需太多精力的低碳项目的参与意愿程度比较高,而对于比较繁琐、需要耗费财力精力、影响自己便利性、关系到自身洁净等低碳项目的参与意愿程度比较低,受教育程度、收入对游客的低碳旅游意愿有明显影响;游客低碳旅游行为效果较低,因为游客更多考虑自身支付能力、舒适和方便等因素。最后,从政府、旅游社区、旅游企业、旅游者4个体系给出了落实低碳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体验对环境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较为缺乏。论文以自然旅游地黄山为案例地,通过纵向调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批次旅游者游前、游后以及3个月后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态度基本没有影响。2)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短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教育、消费、说服、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长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消费、身体行动和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消费、身体、法律行动显著改善。环境行为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旅游体验中的认知和情感刺激引起的,包括预期愧疚、集体自豪感、环境知识、负面后果认知、自我效能、环境解说等因素。文章最后讨论了管理意义和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3.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多为客观、专业化评价,较少从常人角度测量居民或游客对环境质量的评价或感知。而常人的评价可能影响其环境行为,进而促进环境保护。通过调查北京、上海、海南三地游客对居住地、旅游目的地、全国三个空间尺度以及当前、未来两个时间尺度的环境质量感知,分析旅游者环境质量感知的时空偏差。研究发现:(1)受访旅游者当前环境质量感知与全国相比存在乐观偏差,即“空间乐观”;与旅游目的地相比却是悲观倾向,即认为居住地环境质量不如旅游目的地;未来环境质量感知存在明显的乐观倾向,即“时间乐观”。(2)各省市旅游者对当前环境质量感知存在差异,与客观环境质量评价(EQI值)对比,安徽等8个省份的旅游者相对乐观,北京等7个省市旅游者则相对悲观;各省市旅游者未来环境质量感知的乐观偏差程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环境意识水平的提升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旅游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内在自觉地规范旅游环境行为和实践活动。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以配额抽样法探讨大学生旅游者学科专业、性别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旅游者表现出较好的环境态度和倾向,对旅游环境和生态知识的渴求和认知程度对其整体环境意识水平有较大影响,然而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环境行为滞后于环境情感、意志的现象。应重视高校环境教育工作,努力提升大学生旅游者的环境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这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为例,设计了生态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整体结构.该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目的是进行生态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分为基础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三个部分.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人机互动的专家系统,根据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旅游者与旅游活动情况,调整旅游活动和旅游者人数,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考虑了对保护区水域、鸟类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有影响的消耗因子或投入因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还为生态旅游服务系统提供旅游信息,为旅游者服务.  相似文献   

6.
我国境外旅游预警的层次性和侧重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安全预警对降低旅游者风险具有重大意义。笔者结合相关研究和国外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认为我国境外旅游预警迫切需要划分层级。同时,从旅游主体角度出发,分析和诠释了旅游预警应强调政治和治安预警、健康预警。  相似文献   

7.
陆林  虞虎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177-188
湖泊旅游理论研究滞后于发展实践,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不足,概念体系尚有待完善,研究框架尚未形成。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分析对比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内容,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湖泊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湖泊旅游感知、湖泊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市场、湖泊旅游地演化、湖泊旅游影响是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研究时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均未出现较明显的理论性和阶段性特征。从中国湖泊旅游发展及研究现状看,未来应加强新发展要素在湖泊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研究、湖泊旅游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流域尺度条件下湖泊旅游地管理研究,同时注重借鉴、吸收国际湖泊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8.
线型旅游体验空间:风景道的体验性逻理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验视角下,风景道不仅只是旅游系统中的旅游过境地或旅游通道,旅游者逐渐将体验特色风景道作为出游动机,同时也折射出旅游产业要素在沿线空间范围上的流向扩散。在将“在路上”这一旅游体验作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动机,使传统意义上仅以交通功能承载旅游流的风景道转向为旅游者体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并将其整体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目的地衍生形态,不仅可以串联各自区隔的旅游空间,还是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的有效支撑,同时也符合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对风景道作为新型线性体验空间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阐述这种旅游目的地衍生形态的理论解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对其特点特征进行总结。以安徽南部京台高速铜黄段为例,探讨打造该区域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提出线型旅游体验空间构建内容,并总结发展内涵上的差异性。线型旅游体验空间的提出,在理论上深化拓展了现有关于风景道的旅游研究,为现实中旅游目的地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旅游者环境素养调查及环境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素养是关于环境知识和技能、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行为的综合,对大学生旅游者环境素养的调查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以配额抽样法探讨大学生旅游者学科专业、性别因素对环境素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旅游者具有较好的环境意识和态度,具备锻炼成长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的潜质,对旅游环境和生态知识的渴求和认知程度对整体环境素养水平有较大影响,然而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环境行为滞后于环境意识的现象。应结合高校各学科教学与环境道德教育工作,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开展旅游环保实践活动,创建绿色校园,营造提升大学生旅游者环境素养的整体氛围。  相似文献   

10.
作为潜在的生态旅游者群体,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态度及其行为倾向对于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配额抽样法探讨大学生旅游者学科专业、性别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了解环境心理与行为特征,并与国内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旅游者表现出较好的环境态度和倾向,行为意愿上显示出"绿色"的特征,同时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践经历能够增强环境认知和情感,对旅游环境与生态知识的渴求和认知程度对整体环境意识水平有较大影响,然而大学生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多来源于理论,存在着知行脱节,环境行为滞后于环境情感、意志。应将旅游环境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开展培养环境责任和环保能力的旅游实践活动,加强大学校园环境及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大学生旅游环境意识及管理旅游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1.
以高平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客源市场定位为指导,以晋城市和高平市旅游风景区近年来的客源市场统计资料及数据为依据,结合对旅游客源市场的抽样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分析旅游者多方面结构与特征,以及开化寺旅游景区未来旅游市场的机遇和条件,确立景区旅游市场开发定位,预测近年来的旅游市场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2.
旅游者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但当前研究缺乏从城乡空间转换中的人地关系变迁角度对旅游者进行的思考。以经历城乡生活空间重构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复杂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情感、怀旧情感、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愿望(欲望)、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形成的128种组合中,其中有8个充分性条件构型特定组合路径能够影响乡村旅游者游憩行为;单项中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知觉行为控制的一致性相对较高,但都不能构成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必要条件;8条旅游者乡村游憩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条件组合的总体覆盖率约为0.918919,总体一致性约为1,均达到了0.9的阈值标准。其中,地方情感和怀旧情感特性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旅游者具有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特征时,其他影响因素都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发挥作用。据此提出了生活空间重构旅游者的乡村游憩影响路径模型,揭示了“乡村情感—游憩意向路径”“计划行为—游憩意向路径”“游憩愿望路径”和“情感行为综合路径”四类影响路径的作用机制。旅游从业者可以据此寻找与旅游者游憩最匹配的产品开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旅游者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但当前研究缺乏从城乡空间转换中的人地关系变迁角度对旅游者进行的思考。以经历城乡生活空间重构的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复杂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情感、怀旧情感、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愿望(欲望)、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形成的128种组合中,其中有8个充分性条件构型特定组合路径能够影响乡村旅游者游憩行为;单项中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知觉行为控制的一致性相对较高,但都不能构成旅游者乡村游憩影响因素的必要条件;8条旅游者乡村游憩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条件组合的总体覆盖率约为0.918919,总体一致性约为1,均达到了0.9的阈值标准。其中,地方情感和怀旧情感特性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旅游者具有地方情感、怀旧情感特征时,其他影响因素都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发挥作用。据此提出了生活空间重构旅游者的乡村游憩影响路径模型,揭示了"乡村情感—游憩意向路径""计划行为—游憩意向路径""游憩愿望路径"和"情感行为综合路径"四类影响路径的作用机制。旅游从业者可以据此寻找与旅游者游憩最匹配的产品开发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步入式模拟实验室内,通过控制温度、光照等措施模拟水-底泥-黑藻系统,设置对照组和30g黑藻组、60g黑藻组自然腐解,检测黑藻衰亡腐解期间黑藻生物量及水、底泥和黑藻中总磷及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从而探讨磷在该系统内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黑藻腐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实验初期分解速率明显高于实验中后期。黑藻组DO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先下降再升高,pH值在实验期间整体变化不大,变化区间均为7.4~8.4。对照组与30 g黑藻组中ORP总体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60 g黑藻组ORP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整个研究阶段,磷含量上升幅度排序为60 g黑藻组>30 g黑藻组>对照组。黑藻的腐解改变了系统中磷元素的循环,在腐解前期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腐解后期促进磷的释放,并对各形态磷的迁移转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驾车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兴的旅游热点之一,自驾旅游经济发展已初见端倪,但市场仍待开发。特别是自驾旅游基地,作为自驾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其建设和发展是自驾旅游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在北京房山区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旅游者结构、空间分布特征、需求特征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影响房山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因素,以期提高自驾车旅游市场质量,为房山区自驾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指出,北京房山区应发展自驾游露营基地、加强旅游交通导引建设、完善旅游智能交通系统、全面推进自驾旅游的推广与营销。  相似文献   

16.
可控制性旅游灾害的影响分析及防治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旅游灾害定义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旅游灾害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灾害的性质,将旅游灾害分为可控制性旅游灾害和不可控制性旅游灾害.可控性旅游灾害主要是人为原因(包括旅游者和管理者方面)或伴随旅游发展而产生的,这类旅游灾害在现实中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旅游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探讨可控制性旅游灾害的影响和防治策略,不仅能引起人们对这种人为性旅游灾害的重视,而且还可以推动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外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姚治国  陈田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7):1222-1231
旅游生态效率由生态效率概念衍生而来,是一个描述旅游单位经济产出环境影响大小的变量。提升旅游生态效率可以获得双向效应,也就是在创造新的市场就业机会的同时,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国外旅游生态效率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效率的概念、特征与理论模型;旅游生态效率理论的演化与应用;旅游生态效率提升的规划及措施;旅游者对生态效率战略的感知与态度;旅游生态效率规划实施的动力与阻力等。国外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具有研究范围和视角比较宽泛、研究方法手段丰富多样、研究案例较为典型、研究结论实践应用价值较大等特征。深化旅游生态效率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不仅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也为低碳旅游、旅游碳交易、旅游碳税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足迹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定量评估的有效工具,旅游足迹方法在考察旅游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研究的尺度、方法、内容等角度对中国旅游足迹家族(主要成员包括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碳足迹和旅游水足迹等)相关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旅游足迹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比较旅游足迹家族成员之间的异同,分析旅游足迹方法的比较优势,剖析当前旅游足迹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国际旅游足迹研究最新动向对完善中国旅游足迹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旅游足迹研究以及可持续旅游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白凯  王馨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7):1525-1540
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独特的存在,是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关键要素,也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总结国内旅游资源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主题,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期、发展成熟期和停滞衰退期三个研究阶段,研究主题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概念界定、调查实践、评价与开发等;对2017年更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进行系统解读,重点分析其内容的全新变化并且深入剖析尚且存在的问题;对接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重点从旅游资源概念、分类、调查和评价四个方面说明二者的互动关系和延伸讨论,明晰旅游资源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以有益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20.
对80名接触二硫化碳的生产工人进行了血脂和心血管系统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接触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收缩压t=4.15,P<0.01;舒张压t=2.89,P<0.01);心电图异常和高血压发生率两组相比,接触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心电图异常χ2=23.06,P<0.01;高血压χ2=18.03,P<0.01);但血脂(TC,TG,HDL-C,LDL-C)检查,两组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研究显示,较长时间接触二硫化碳对心血管系统可产生影响,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电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