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湛江海域浮游藻类生态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导致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海域生态系统平衡。对湛江海域浮游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等进行冬、夏二季调查,得出湛江海域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要优势类群。夏季种类多样性高于冬季;赤潮生物种类、数量均夏季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2.
博贺港及领近海域浮游藻类叶绿素a及氧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博贺港、水东港、鸡打港及水东湾以及其30m外海海域进行四个典型潮期的浮游藻类叶绿素的调查,得到海域浮游藻类叶绿素a含量大小的区域性及潮汐性差异;同时在四个水层进行连续24小时的原位挂瓶培养,得到以氧计的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毛光合产氧率(GOP)及净光合产氧率(NOP)大小,以及生物体呼吸、有机物分解耗氧率(R)的大小。计算水域以碳计的总碳生产力(GCP),从而推出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对博贺港、水东港、鸡打港及水东湾以及其30m外海海域进行四个典型潮期的浮游藻类叶绿素的调查,得到海域浮游藻类叶绿素a含量大小的区域性及潮汐性差异;同时在四个水层进行连续24小时的原位挂瓶培养,得到以氧计的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毛光合产氧率(GOP)及净光合产氧率(NOP)大小,以及生物体呼吸、有机物分解耗氧率(R)的大小。计算水域以碳计的总碳生产力(GCP)及净碳生产力(NCP),从而推算出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对博贺港、水东港、鸡打港以及水东湾30m等深线外海域进行调查,得出六海区浮游藻类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区城性差异。并时重要相关水质因于进行研究,初步发现NO2-N含量与藻类种群数量间有相关趋势。同时根据海水生物学参考标准,判断调查港湾的浮游藻类营养级别,以指导海区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5.
对江苏泰州溱湖湿地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浮游藻类与溱湖湿地水质理化参数的关系。调查共鉴定浮游藻类6门45属72种,绿藻种类最多,其次是硅藻和蓝藻,优势种主要以蓝藻门的微小平裂藻为主。根据藻类各项指标值,溱湖湿地已遭受污染,水体为富营养型。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揭示出溱湖湿地藻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指数与溱湖湿地水质之间的关系,为溱湖湿地的防治提供浮游藻类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深圳大鹏澳海湾浮游藻类生物量及与环境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鹏澳海湾进行特征潮位、每隔4h连续6次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研究,得出大鹏澳海区浮游藻类生物量为贫营养水平,且有昼夜波动趋势;浮游藻类生物量受到潮汐影响,并与所在海区区域有关。大鹏澳海湾水质状况良好,浮游藻类生长和氮、磷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磷为浮游藻类生长限性因素。海湾拦海筑坝后,浮游藻类将会随着生境的改变而发生生态演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二龙山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的调查,我们研究了浮游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并指出二龙山水库水质处于中营养与富营养状态之间.  相似文献   

8.
景观水体浮游藻类变化及与水质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游藻类在不同的水质中有着不同的群落组成结构及分布特点,因此相关研究对于水质监测及水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以无锡长广溪湿地公园内河段的较清洁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设立了10个样点,调查了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底秋冬春浮游藻类的时空变化情况,并研究分析了多种水质及岸带因子与浮游藻类相关指数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长广溪湿地公园河段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结构及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以蓝藻为主要优势种,丰度较高,平均值为4.7×106个/L;冬季的优势种以耐寒的硅藻及甲藻为主,丰度较低,最低值出现在1月,平均值为2.7×106个/L;春季以硅藻门为主,其中丰度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平均值为3.4×106个/L。(2)水中的氮营养盐对浮游藻类的群落特征有重要影响,氮含量为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的主要因子。高锰酸盐指数(OC)、补偿电导率及温度对浮游藻类群落也产生一定的影响。(3)水中不同水生植物的组合及河岸带类型对浮游藻类也有影响,有水生植物的样点水质较好,藻类较少;水中无水生植物的样点水质较差,藻类较多。河岸带植被较多的样点水质较好,浮游藻类较少;人工硬质岸带样点的水质差,浮游藻类较多。总之,长广溪湿地公园河段中浮游藻类的时空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对广州市重要饮用水源地珠江广州河段西河道的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水质监测和浮游藻类调查,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作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微表层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于2007年5月~2008年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微表层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42种,其中以硅藻、甲藻为主,还有一些种类的蓝藻和红藻、褐藻等大型藻类的丝状幼体.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1.90×104~8.17×105/L之间,年均值为2.45×105L.该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和蓝藻共同主导,细胞数量年均百分比含量分别为48.41%和42.14%,硅藻细胞数量在夏秋季节占绝对优势,冬季则以蓝藻占据优势地位.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年平均值分别为3.02、0.62.全年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调查表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蓝藻的出现是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该海域水质的恶化.  相似文献   

11.
深圳大鹏澳海湾浮游藻类生物量及与环境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鹏澳海湾进行特征潮位、每隔4h连续6次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研究,得出大鹏澳海区浮游藻类生物量为贫营养水平,且有昼夜波动趋势;浮游藻类生物量受到潮汐影响,并与所在海区区域有关。大鹏澳海湾水质状况良好,浮游藻类生长和氮、磷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磷为浮游藻类生长限性因素。海湾拦海筑坝后,浮游藻类将会随着生境的改变而发生生态演替。  相似文献   

12.
2002年3月至2003年7月对珠江广州段七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种群组成进行调查,经鉴定统计共有浮游藻类574种,总个体数为224485个,分别隶属于裸藻门、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采用Lloyd-Ghelardi的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进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汪星  刘录三  李黎  周娟  王瑜  夏甫  夏阳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1):3403-3413
2013年5月、9月及10月在镜泊湖26个采样位点共采集到浮游藻类8门74属140种.其中绿藻门最多,共58种,占41.5%.浮游藻类组成以绿藻和硅藻占优,并且藻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各调查位点藻的种类范围在3~35种,密度范围在0.5×104~230.8×104个/L.调查期间,浮游藻类的Margalef指数、Shanoon-Wienner指数以及Pieloud指数范围分别为0.48~2.31,1.27~3.97,0.45~0.94,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TLI在40~60之间,总的来看,镜泊湖水体属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镜泊湖藻类群落分布受水环境因子影响明显.整体上,水温、DO、SD、CODMn及NH3-N是影响镜泊湖藻类种群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浮游藻类在水质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洪萍 《福建环境》1997,14(5):18-18
通过对武夷山九曲溪,福州西湖,闽江金山寺断面3种不同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讨了利用浮游藻类进行了水质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淀山湖浮游藻类群落的早期增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程曦  李小平 《环境科学》2011,32(11):3215-3222
对2004~2009年淀山湖浮游藻类群落生物量[以叶绿素a(Chla)表示]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数学模拟.模拟结果表明,Logistic增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淀山湖浮游藻类群落春季和夏季的早期增长.一般说来,淀山湖春季以硅藻和绿藻为主的浮游藻类群落于2月下旬进入指数级增长,到3月上旬浮游藻类密度已经达到始盛点的2倍,浮游...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2005年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长江口及毗邻海域(29°30'32°00'N,123°E以西)进行了2个航次的综合调查.2个航次共鉴定浮游植物345种,包括赤潮种类43种,其中,赤潮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该海域绝对的优势种.浮游植物细胞平均丰度7月(5.48×104cells·L-1)低于11月(2.70×105 cells·L-1),而叶绿素a平均浓度7月(2.34 mg·m-3)高于11月(1.32 mg·m-3).多样性指数(H)均值7月(1.51)高于11月(0.86),均匀度(J)均值7月(0.59)也高于11月(0.34).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区域特征,其季节变化主要受海区的流系特征、季风、营养盐、悬浮物等因素的制约,周日变化主要与潮汐、温盐跃层等密切相关.同时,结合历史监测数据(1996~2005年)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发生改变.长期氮磷比失衡导致甲藻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大幅攀升,甲藻类赤潮频繁发生.要改善海域环境现状,相对于控制西部陆源污染物的输入量,控制输入的营养盐比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河流污染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2年三年间对辽河盘锦段进行了浮游藻类的监测,对整个河段浮游藻类的种类、分布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并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用浮游藻类种群法评价珠江水域广州段水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3月至2003年7月对珠江广州段七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种群组成进行调查,经鉴定统计共有浮游藻类574种,总个体数为224 485个,分别隶属于裸藻门、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采用Lloyd-Ghelardi的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进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太原汾河景区的水质状况并为其水质保护和水华暴发预警及防治提供依据,2012年6月至10月,对该区域8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细胞密度、氨氮、总氮和总磷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样点总氮超标,总磷相对稳定,均不超标,氮磷比变化较明显,多数采样点以7月份的细胞密度较高,下游端较上游端浮游藻类生长旺盛,污染情况也较为严重。多数采样点浮游藻类细胞密度与总氮和氮磷比呈负相关,与总磷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营养水平下苦草对附着和浮游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浓度下苦草对附着藻类和浮游藻类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两种藻类对不同营养盐浓度的响应,结果发现附着藻类在中高营养盐浓度下生物量较高而浮游藻类在中低营养盐浓度下生物量较高,虽然两者对营养盐的响应不一致,但其最大量都出现在中高浓度的营养盐状态下。在中低营养盐浓度下(ρTN=0.4~2.5mg/L),苦草促进附着藻类而抑制浮游藻类,即相比于浮游藻类而言,附着藻类对苦草的敏感性较低。在较高营养盐浓度(ρTN=4.5~6.5mg/L)下,苦草对附着藻类产生了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ρTN=6.5mg/L的处理条件下,苦草对附着藻类的抑制率近80%,但是在此营养盐浓度处理下,苦草对浮游藻类的抑制作用却减弱甚至消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