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雪松  张蕊  王裕  聂滕 《环境科学》2023,44(2):691-698
为深入了解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O3)污染的影响,基于北京市2019年秋季VOCs和O3高时间分辨率在线监测数据,开展O3污染情况下VOCs浓度水平、组成变化和臭氧生成潜势(OFP)研究.结果表明,大气φ(VOCs)平均值为(22.22±10.10)×10-9,其中,烷烃是体积分数最大的组分,占总VOCs的55.65%,其次是含氧有机物(OVOCs)和烯烃,分别占总VOCs的16.23%和8.13%.观测期间,北京市城区O3共出现3次污染过程,O3污染日和清洁日φ(VOCs)平均值分别为(26.22±12.52)×10-9和(16.37±7.19)×10-9,污染日VOCs体积分数比清洁日高60.17%.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日OFP为113.63μg·m-3,比清洁日增加56.55%,OVOCs和芳香烃对OFP的贡献率分别增加6.51%和1.55%,而烯烃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蕊  孙雪松  王裕  王飞  罗志云 《环境科学》2023,44(4):1954-1961
为深入了解臭氧(O3)污染高发季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3生成的影响,基于北京市2019年夏季VOCs和O3高时间分辨率在线监测数据,开展VOCs变化规律、组成特征和臭氧生成潜势(OFP)研究.结果表明,大气φ(VOCs)平均值为(25.12±10.11)×10-9,其中,烷烃是体积分数最大的组分,占总VOCs的40.41%,其次是含氧有机物(OVOCs)和烯/炔烃,分别占总VOCs的25.28%和12.90%. VOCs体积分数日变化呈双峰型,早高峰出现在06:00~08:00,烯/炔烃占比明显增加,表明机动车排放对VOCs贡献显著,而午后VOCs体积分数降低,期间OVOCs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下午的光化学反应和气象要素对VOCs体积分数和组成影响较大.北京市城区夏季OFP为154.64μg·m-3,贡献率较高的组分是芳香烃、 OVOCs和烯/炔烃,正己醛、乙烯和间/对-二甲苯等是关键活性物种,削减机动车、溶剂使用和餐饮源排放是北京市城区夏季控制O3  相似文献   

3.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珠三角地区夏、秋季O3污染频发,科研人员在其城市地区已开展多项VOCs观测研究,但对珠三角背景地区的VOCs组成和来源认识不足.本研究于深圳市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鹏半岛开展VOCs多点位同步监测,初探该背景区域VOCs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区域VOCs浓度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观测期间平均总VOCs(TVOCs)浓度为27.4×10-9(体积分数,下同),最主要的组分是含氧有机物(OVOCs)、烷烃和卤代烃,浓度合计占80.4%;OVOCs、芳香烃和烯烃是臭氧生成潜势(OFP)和羟基自由基损耗速率(L·OH)占比最高的3类组分,总OFP为86.5×10-9,合计L·OH为8.6 s-1,需重点关注乙醛、异戊二烯、丙醛、正丁醛和间/对-二甲苯等高活性物种.整个区域气团较为老化,受到来自东北方向气团区域传输的影响.解析出VOCs主要的5个来源为车辆排放、溶剂和其他工业源、二次...  相似文献   

4.
定量输送过程对大气污染事件的贡献程度一直是目前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的突出难点和重要需求.对此,基于WRF-Chem模式对佛山典型区域性臭氧(O3)污染事件开展模拟,应用四维通量法分别量化周边区域对佛山市臭氧及其前体物的输送通量,厘清臭氧直接输送和前体物输送的贡献,发现周边区域对佛山市输送的O3总通量平均值为120.3 t·h-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总通量平均值为30.2 t·h-1;其对应的臭氧生成潜势(OFP)为114.8 t·h-1.通过统计各O3污染事件的输送通量,发现污染期间输入佛山O3通量最大的城市为广州(贡献率为44%);输入VOCs通量最大的城市为肇庆(贡献率为48%).分析输送VOCs排放导致的O3生成潜势发现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对OFP的贡献最大,在“最大输入事件”中占比为47%.甲醛、二甲苯、醛类、丙酮和苯酚类等OVOCs和芳香烃是对OFP贡献前5的物种,贡献量占总OFP的50...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我国中部地区臭氧(O3)污染成因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对河南省南阳市的VOCs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观测,并探究了其对O3生成的影响.南阳市占地面积大、人口多,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代表城市,本研究将2022年南阳市环境空气中O3月均浓度较高的月份(5-9月)定义为O3污染频发月,其余月份定义为非O3污染频发月,研究了南阳市O3污染成因及VOCs污染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1)南阳市非O3污染频发月TVOCs (总挥发性有机物)体积分数为32.1×10-9±13.2×10-9,比O3污染频发月(19.4×10-9±5.9×10-9)高65.5%.但O3污染频发月的OVOCs (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的体积分数比非O3污染频发月增加了5.3%,表明二次生成可...  相似文献   

6.
2019年在珠三角典型产业重镇佛山市狮山镇在线监测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并开展大气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及来源贡献分析.观测期间共测得56种VOCs物种,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体积浓度为(39.64±30.46)×10-9,主要组成为烷烃(56.5%)和芳香烃(30.1%).大气VOCs在冬季和春季浓度较高.VOCs各组分呈“U”型日变化特征,污染时段的日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非污染时段.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2019年VOCs的OFP为107.40×10-9,其中芳香烃对总OFP贡献最大(54.6%).OFP浓度最高的10种VOCs占总OFP的80.3%,占TVOCs体积浓度的59.9%,高反应活性的VOCs物种在研究区域具有较高的大气浓度,应重点控制.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溶剂使用源(42.4%)和机动车排放源(25.8%)是研究区域2019年大气VOCs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工业过程源(14.6%)、汽油挥发(7.9%)和天然源(1.7%),控制上述源的VOCs排放是缓解该地区臭氧污染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于2020年8月18~27日在长沙、株洲和湘潭这3市,使用罐采样方法开展了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连续采集,并使用GC/FID/MSD分析了106种VOCs物种浓度,开展区域VOCs污染特征、生成潜势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区域φ(VOCs)平均值为(20.5±10.5)×10-9,其中OVOCs(33.5%)和烷烃(28.2%)所占质量分数较高;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平均值为118.5μg·m-3,芳香烃、烯烃和OVOCs对OFP的贡献率分别为37.4%、 24.2%和23.6%; VOCs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平均值为0.5μg·m-3,芳香烃对SOAp的贡献率达97.0%,其中C8类芳香烃贡献率为41.7%,甲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是对OFP和SOAp有显著贡献的共同优势物种.特征比值结果表明长沙VOCs受工业过程和溶剂使用影响相对较大,而株洲和湘潭受煤和生物质燃烧影响相对较多;PMF解析结果显示,VOCs...  相似文献   

8.
臭氧污染在全国呈加剧态势,在非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城市其相关研究薄弱.在湛江市选取3个采样点,使用苏玛罐和2,4-二硝基苯肼(DNPH)吸附管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离子火焰检测器(GC-MS/FID)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了101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析其主要组分和变化特点,计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湛江市φ(TVOCs)平均值为1.28×10-7,其中OVOCs占比最高,为52%,其次为烷烃(36%)、烯烃(7%)、卤代烃(2.42%)、芳香烃(1.61%)和炔烃(0.78%).VOCs组分日变化特征表明,芳香烃和烷烃早晚体积分数高而中午低,受光化学反应影响大;而OVOCs在光化学反应强烈的中午体积分数低而傍晚高,表明傍晚采样点附近OVOCs直接排放增多或受到上风向污染源输送的影响.湛江市TVOCs的OFP为3.28×10-7,优势物种为甲醛、1-丁烯、正丁烷、2-丁酮和乙醛.表征气团老化程度的X/E值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采样期间,当受来自...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热带地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利用三亚市2019年VOCs在线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VOCs的污染特征、来源以及对O3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日均体积分数范围为2.05×10-9~19.74×10-9,且以烷烃(71.4%)和烯烃(20.5%)为主.②VOCs优势物种丙烷、正丁烷、乙烷、异丁烷、乙烯、乙炔、苯和甲苯的体积分数日变化均呈早晚双峰的特征;φ(异戊二烯)呈白天显著高于夜间的特征,其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光照变化基本一致.③对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最大的是烯烃(70.6%),其中异戊二烯的OFP贡献率(41.9%)最大,其次是烷烃(19.9%).④春夏季φ(NO2)和φ(VOCs)均较低,难以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较高的φ(O3),秋冬季φ(O3)显著升高主要与东北方向污染物传输有关.⑤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解析结果表明,VOCs来源分别为交通源(46.52%)、溶剂使用源(18.25%)、植物源(12.36%)、工业源(11.99%)和燃烧源(10.88%).研究显示,三亚市环境空气中φ(VOCs)受交通源排放影响较大,应加强管制以削减环境空气中VOCs活性较大的物种,从而减少O3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乙炔>乙腈.臭氧生成潜势(OFP)为320μg/m3,其中芳香烃、OVOCs以及烷烃贡献最大,这3类物种OFP贡献总和超过90%.乙烯与苯呈现“两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机动车排放的贡献.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表明,削减人为源VOCs对控制当地臭氧生成最为有效,当中又应优先控制芳香烃;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分析表明该片区臭氧生成处于过渡区,在开展VOCs区域联防联控的同时,需要在当地进行有力的NOx控制以强化该地区臭氧污染长期管控.  相似文献   

11.
刘添强 《环境科学》2023,44(1):48-57
为分析PM2.5-O3复合污染数值响应关系,基于2015~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气象资料和新冠疫情数据,分析PM2.5-O3复合污染事件在多尺度下的变化趋势.同时提出一种复合污染指数,在广义相加模型下分析数值响应趋势,并进一步引入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别解析复合污染指数、复合污染事件和影响因素间的滞后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O3复合污染事件逐年减少,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星期效应和节假日效应.复合污染指数与降雨量无明显相关性,与O3和空气温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其余解释变量均为非线性相关.同时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对复合污染指数有明显滞后效应,滞后影响主要集中在1~3 d.高值的PM2.5、 PM10、 O3、 SO2和空气温度明显增加复合污染风险,中值段的CO(1~6 mg·m-3)、 NO2  相似文献   

12.
VOCs是O3和SOA形成的重要前体物,可增强大气氧化性,促进二次污染物形成,影响区域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为研究铜川市秋冬季VOCs特征及其对O3和SOA生成的潜力,利用TH-300B在线监测系统监测了铜川市区102种VOCs的体积分数,并结合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分别计算VOCs的O3及SOA生成潜力.结果表明,铜川市秋季和冬季φ(TVOC)分别为(50.52±16.81)×10-9和(63.21±35.24)×10-9,O3生成潜势分别为138.43×10-9和137.123×10-9, SOA生成潜势分别为3.098μg·m-3和0.612μg·m-3.秋季VOCs中含量最多的2种组分为烷烃(26.19%)和芳香烃(26.04%),冬季VOCs中含量最多的组分为烷烃(48.88%).反-2-戊烯、甲苯和间/对-二甲苯是秋季OFPs最大的3个成分,...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天津市PM2.5-O3复合污染特征及来源,基于2017~2019年高时间分辨率PM2.5、 O3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对复合污染下天津市VOCs浓度水平、化学组成及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2019年,天津市复合污染日为34 d,分布在每年的3~9月,年度变化呈现稳中略升趋势;小时ρ(PM2.5)在75~85μg·m-3时,小时ρ(O3)存在峰值区(301~326μg·m-3).复合污染下ρ(VOCs)为72.59μg·m-3,烷烃、芳香烃、烯烃和炔烃质量分数分别为61.51%、 20.38%、 11.54%和6.57%; VOCs中浓度较高的前20种物种的浓度均上升,其中乙烷、正丁烷、异丁烷和异戊烷等烷烃类物种质量分数上升,烯烃和炔烃类质量分数略下降,芳香烃类中的苯和1,2,3-三甲苯质量分数略升....  相似文献   

14.
陈菁  彭金龙  徐彦森 《环境科学》2021,42(9):4071-4082
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是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北京市自2013年以来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分析2014~2020年北京市34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和O3浓度变化特征并评估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效应,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PM2.5年均值和4~9月平均O3日最大小时(O3_max)值分别为92.0 μg·m-3和81.9 nmol·mol-1.2014~2020年PM2.5平均每年降低7.5 μg·m-3,但是O3_max持续偏高.在季节尺度,冬季的12月和1月PM2.5浓度最高,夏季的8月浓度最低.相反地,O3_max在每年6月浓度最高.PM2.5浓度日变化规律为,夜间22:00至次日00:00最高,14:00~16:00最低.而O3浓度在07:00最低,随后逐步升高并在午后达到最高.在空间分布上,PM2.5在2014和2019年都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O3_max在全市范围内均较高,仅在道路区域偏低.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与PM2.5相关的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1580人和821人,与O3相关的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人数为2180人.2019年与PM2.5相关的超额死亡人数仅为2014年的50%,而与O3相关的超额死亡人数与2014年持平.北京市细颗粒物治理成效显著,但是O3污染问题凸显,O3已经成为危害北京市居民健康的首要大气污染物.未来需要加强PM2.5和O3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5.
使用ZF-PKU-1007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连续监测系统,于2018年8月25日至9月30日在廊坊开发区对99种VOCs进行监测,并开展不同O3污染情况下ω(VOCs)特征、大气反应活性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廊坊开发区ω(VOCs)平均为(75.17±38.67)×10-9,O3污染日和清洁日ω(VOCs)平均分别为(112.33±30.96)×10-9和(66.25±34.84)×10-9,污染日ω(VOCs)较清洁日偏高69.6%;对于大气反应活性,污染日和清洁日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均以醛酮类、芳香烃、烯烃和烷烃为主,对于羟基消耗速率(L·OH),污染日以芳香烃(30.0%)和烯烃(25.8%)为主,而清洁日烯烃贡献(29.8%)略高于芳香烃(28.0%);PMF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排放(34.4%)、溶剂使用及挥发源(31.7%)、石化工业源(15.7%)、燃烧源(11.1%)和植物排放源(7.9%)为监测期间VOCs的主要来源,另外污染日溶剂使用及挥发源、植物源排放较清洁日升高13.1%和1.2%,可能与污染日温度较高有关.因此,机动车排放和溶剂使用及挥发为廊坊开发区8~9月VOCs的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石家庄市域臭氧(O3)和NO2的时空演替格局及污染来源,取2014~2017年市域18个区县(市)的O3、NO2和气象要素资料(温度、湿度、风速、降水、日照),及2017年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数据,采用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空间插值(IDW)、Moran模型及后向轨迹方法,对市域内区县O3和NO2的空间联系、演替格局、空间影响因素及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14~2017年市域O3浓度呈上升趋势,市区O3月度变动呈单峰型态势,5~9月是O3污染(O3≥160 μg·m-3)的典型时期(TPOP),TPOP的气象特征为高温低湿弱风强光照,NO2在TPOP内的负相关性显著;②主城区O3浓度在2015年后呈逐年显著上升,主城区的污染物类型从NO2(2014~2016年)转为VOCs(2016~2017年),而县域2014~2017年均属VOCs控制区;③市域O3空间影响因子主要集中于工业、农业、经济和人口这4个维度(P≤0.05).第二产业对O3污染的高值中心出现在主城区和栾城区,与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有关;④VOCs夏季监测期间的轨迹聚类出3个来源方向,即A(东-东北,26.67%)、B(西北-西,43.33%)及C(东南-南,30%),轨迹A和C是VOCs传输的主要方向(东-东南).  相似文献   

17.
库盈盈  任万辉  苏枞枞  于兴娜 《环境科学》2021,42(11):5201-5209
采用德国AMA-GC 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对沈阳市的工业区、交通区和文教混合区这3个不同功能区进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观测,分析沈阳市不同功能区大气VOCs的分布特征,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估算了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沈阳市大气VOCs平均总浓度为(82.19±54.99)μg ·m-3,其中,采暖期浓度高于非采暖期,且工业区浓度较交通区和文教混合区明显偏高.VOCs浓度日变化曲线中,受早晚交通高峰影响为主的交通区和文教混合区呈双峰特征,工业区受工厂不定时运作排放影响存在多峰.交通区和文教混合区VOCs组分占比表现为:烷烃>芳香烃>烯烃>炔烃,但工业区炔烃占比高于烯烃,由B/T和E/A比值反映交通区和文教混合区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料燃烧共同影响,工业区还受石油化工影响产生新鲜气团较多,且采暖期较非采暖期老化气团多.沈阳市大气VOCs的OFP贡献均值为232.89μg ·m-3,烯烃组分对各功能区贡献均占第一,且工业区的芳香烃组分因浓度高贡献也较大.  相似文献   

18.
符传博  丹利  佟金鹤  徐文帅 《环境科学》2023,44(9):4799-4808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研究了2015~2020年海南岛臭氧(O3)污染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O3生成敏感性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O3-8h (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表现为西部和北部偏高,中部、东部和南部偏低的分布特征,2015年O3-8h浓度最高,2019年O3-8h浓度超标占比最大.O3-8h浓度与平均气温(P<0.1)、日照时数(P<0.01)、太阳总辐射(P<0.01)、大气压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降雨量(P<0.05)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卫星遥感数据显示,2015~2020年海南岛对流层NO2柱浓度(NO2-OMI)和HCHO柱浓度(HCHO-OMI)呈相反的变化趋势,2020年NO2-OMI较2015年上升了7.74%,HCHO-OMI下降了10.2%.海南岛属于NOx控制区,近6年FNR值(O3生成敏感性)呈波动式地下降趋势,其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14和-0.123 a-1.气象因子与海南岛FNR值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天津市PM2.5-O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基于2013~2019年高时间分辨率的PM2.5、 O3和气象观测数据,对天津市PM2.5-O3复合污染特征、污染物浓度分布以及关键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天津市复合污染日94 d,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前期(2013~2015年)下降明显,由2013年的23 d降至2015年的11 d,下降52.2%;后期(2016~2019年)波动式上升,由2016年的12 d升至2019年的14 d,上升16.7%.复合污染日主要出现在每年的3~9月,年际变化较大,2013~2016年在6~8月出现较多,2017~2019年在4月和9月出现较多.小时ρ(PM2.5)在75~85μg·m-3时,小时ρ(O3)存在峰值区(301~326μg·m-3).在所有O3污染中,PM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