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22):22-24
古代王公大臣以下的车制比五辂车制更复杂,这除了"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原则和"礼穷则通,下得通上"造成混乱之外,历代的官制不同也是个重要原因。先秦以前比较简单,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分,但实际行政性质的级别只有公、卿、大夫、士四级制:"孤乘夏篆,谓五色画毂约也。卿乘夏缦,夏缦,亦五采画,无篆。大夫乘墨车,墨车,不画,但以漆革车而已。士乘栈车,不革鞔而漆也。"  相似文献   

2.
汉代以后的车文化虽然在实质和总体上是一部"开倒车"的退化史,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发展"与"繁荣",那就是车子在古代中国被作为象征符号而畸形膨胀(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过度")的"车服制度"。我们知道,礼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等级、别贵贱、辨亲疏、明尊卑。要实现这些目的,彰显这些意指,就必须有外在的区别性标志物作为象征。而人类最能彰  相似文献   

3.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24):20-23
车文化对宏观文化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谈:一是"实作用力",一是"空作用力",也可以称之为"存在作用力"和"非存在作用力",或者还可以称为"‘有’作用力"和"‘无’作用力"、"明作用力"和"暗作用力"等。这些都是笔者杜撰的概念。为了简单方便起见,我们就使用  相似文献   

4.
赐车惯例除了以法令形式规定的乘车礼制之外,尚有许多在传统制度和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于车马的风俗习惯之礼。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上对下的"赐车",就是由强制性的"车服制度"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惯例,就像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一样。如《诗经》中的"采菽"与"韩奕"两首诗,都描写了周王赏赐豪华的车子给"来朝君子"以作赠礼。这个惯例的形成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车服制度"是上面定的,它  相似文献   

5.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18):22-24
现在我要介绍一种比"指南车""和计里鼓车"更大、更重要的车——"花车"。"花车"的"花"指的是附加于车体上的外在装饰性成分。"花车"是笔者借用俗语来指非本质性、非实用性的一种"另类车"。这样说听起来好像成了一种纯粹  相似文献   

6.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16):18-21
在"卤簿"的车队中,有两种特别的车子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那就是"指南车"与"记里鼓车"。"指南车"也叫"司南车"。《晋书·舆服志》曰:"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南指。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  相似文献   

7.
车文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广泛的功能,这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错纷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了解。《诗经》产生的年代恰好是中国古代车文化的发展繁荣兴盛期——商末西周至春秋时期。这二者的重迭意味着什么,由于篇幅现在在这里很难说清楚,但是这二者肯定有某种必然的关系。可以指出的是,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诗》的兴起,《诗》也反映了繁荣的车文化。  相似文献   

8.
去年以来,不少城市(包括福州)在交通管理上倡 导"三让"文明行为,这是令人欣喜的。 机动车与行人相遇,是"车让人"还是"人让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是"人让车",而不是"车让 人"。不言而喻,车应该让人,人也应该让车。出国访问, 走在大街上,我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正在行驶的机动 车,遇到前面有人横穿马路,便放慢速度,让人从容不 迫地走过去;或有人(特别是老人)要过马路,看到机 动车来了,他们举手示意车开慢些,这时,车便会减速, 甚至停住,让行人先通过,既安全又讲文明。显而易见, 在他们的观念里和行动中,行人与车辆相遇时,首先, 是"车让人"。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车文化是"大文化"这个概念的外延部分。车与大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如前所述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蔽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长程的,有些是短期的。这个影响也可以简化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关系:文化对车的影响、车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和车的互动。这些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自有了车子相助,游历天下的可能便有了大大的增加。想了解世界、一览异域风光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欲望便无人无日不被牵引,成为人之常情,而旅游遂也成为常事。古代帝王"龙游"中,最著名、最有重大历史意义、也最能体现车文化巨大影响力的经典之旅,是震古烁今、空前绝后的周穆王万里壮游天下。后来的历代帝王中再无这种豪壮之举,可以附带一提的只有一代雄主秦始皇,但秦始皇的巡游全国与之相比,只能算是小巫。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等级分明的礼制社会。礼是贵族社会的产物,它的核心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包括风俗习惯、行政律令以及伦理道德规范等。在这种社会中,礼文化渗透于各个领域,贯彻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物质文化中去。作为“行”的主要部分,车这种战略性物资自然体现了礼制的种种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上文说过,车战的灵魂是车士。车士这个概念是指古代战车上的战斗人员:车左(弓箭手,同时也是一车之尊位)、御者(驾驶员)和车右(护卫斗士,又称骖乘)。《汉书·文帝纪》骖乘注曰: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是以戎事则称车右,其余则曰骖  相似文献   

13.
车战与非车战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商业伦理以及战争伦理所发生的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这方面至今还没有人对之做出过深入、全面的探讨。笔者不惜破"零度风格"之自律,痛揭其间的隐秘关系,将成名竖子绳之笔法,为天下英雄长出一气。后车战时代反贵族精神的普遍兴起经过战国时代贵族的下战车与下政坛的去贵族化风潮摧折,贵族精神屈居下风,到了战国末期,几于荡然无存;而  相似文献   

14.
为何西方的车轮越来越多而我们却越来越少最后竟至于无?为什么驾车的动力从常乘的四马到牛羊驴骡,最后竟沦落到让人来做牛做马?为什么中国的车文化不进反退?为什么中国的车文化会由先秦时期的繁荣昌盛的峰巅而跌入低谷?秦汉混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道路扩张延长,车文化理应较前有更大  相似文献   

15.
上文说过,车战的灵魂是“车士”。“车士”这个概念是指古代战车上的战斗人员:车左(弓箭手,同时也是一车之尊位)、御者(驾驶员)和车右(护卫斗士,又称骖乘)。做书&#183;文帝纪胪骖乘”注曰:“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处车之右,以各倾侧。是以戎事则称车右,  相似文献   

16.
"车到山前必有路"。其实车到哪里都必须有路。不能开动的车从实质上说不能算是车,而要开动就必须上路。因此,无论从功能还是结构上说,路都是概念和现实的车的必然组成部分。鲁迅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长期被当作至理名言,但是用在车道上则有些不对了。车道可不是人行小路,可以"走"出来的。它要求一定的宽度、长度、坡度、弯度,不可能单凭人走路自  相似文献   

17.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20):17-19
既然"花车"只是形式上的装饰,那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还会那样重视它,认真到斤斤计较的地步呢?现在就要回到上一章开头提到的话:"它还是有另外作用的,而且很重要。"她的重要作用就是它的符号象征意义。由于统治阶级看中的是这一点,所以使得车子的这种象征功能大于它的使用功能,最后把它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渣土车本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生命收割机"、"疯狂渣土车"、"绞肉机"的称谓背后,却源自渣土车伤人甚至夺命等事件的频频发生。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渣土车仅在西安就导致51人丧命。网友甚至调侃说,"西安的渣土车不是在跑,而是在飞"。渣土车伤人事故在各地时有发生。渣土车为何如此疯狂?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已清楚表明,渣土车整治急需对症下药,从严把关。  相似文献   

19.
车与政治的关系除了形式政治和实质政治之外,还衍生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学说或理论,不妨暂时称之为"车政治论"。  相似文献   

20.
政治名片看车马 与日常生活不同,贵族的政治性活动更是离不开车子。一般的“上班族”都是乘车上下班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死了,颜渊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弟子)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椁下葬。孔子不肯,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183;先进》)。孔子是下大夫,属于贵族阶级,上朝出行赴会周游等等都不能步行。诸侯更是如此。鲁国与楚国会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