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一、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与危害性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和饲料后,可使人与动物中毒和致癌。又以黄曲霉毒素 B_1毒性最大,其致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食品污染质。早在黄曲霉毒素发现以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一些由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人们将这类有毒的真菌代谢产物,称为真菌毒素。由真菌毒素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疾病,统称为真菌毒素中毒症。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一百多种。黄曲霉毒素就是一种低分子真菌毒素,它的毒性最高,致癌力最强,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最大。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范围很广。凡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污染食品以后,都有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在受污染的粮食、油料作物的种籽、水果、干果、蔬菜、调味品、乳类、乳制品、肉类、鱼虾类、发酵产品和饲料等,甚至在一些酒类和食品工业用的酶制剂中,均已发现黄  相似文献   

3.
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如果玉米收获不适时,或保管不当,玉米胚芽就很容易成为黄曲霉菌生长繁殖及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适宜环境。所以,玉米是较易受到黄曲霉菌污染的粮油食品之一,污染往往从胚芽及损坏部分开始。黄曲霉毒素B_1是部分黄曲霉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也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当前,我国南方地区还存在玉米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可能性。因此,研究玉米的黄曲霉毒素去毒方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预防食品和发酵工业中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有致癌物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真菌毒素,属肝脏类毒素。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粮食、食品和饲料中,又由于其理化性质稳定,不易破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毒素是各种微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它在各种农产品中分布较广,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当然,最根本的措施是防止粮食霉变,杜绝黄曲霉毒素的生成。但是粮油中如果已经污染了黄曲霉毒素怎么办呢?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去除方法。 (1)搓洗法。黄曲霉毒素对粮食的污染,因粮食的种类、质量和颗粒结构的不同而异。在稻谷籽粒中黄曲霉毒素主要分布在米糠层  相似文献   

6.
自然环境里的致癌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人们对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已引起广泛注意和研究。自然环境里的致癌物质除放射性、致癌性烃类化合物和激素外,研究表明,还来自微生物、植物、食品烹调加工、亚硝酸盐转化所产生的各种致癌物。1.微生物。由微生物产生的致癌物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真菌毒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癌与致癌性真菌毒素密切相关。黄曲霉毒素是已知这类致癌物中致癌作用最强的一种,是由黄曲霉(A.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一种毒性代谢产物,有B_1、G、M_1等数种,其毒性以B_1最强。经动物实验证明,黄曲霉毒素(AFT)可诱发从鱼至猿类等多种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是口服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世界各地均受其污染,目前尚无有效的杜绝方法,建立快速和灵敏的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是分析工作多年来关心的问题。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报导很多,有薄层分析,微柱分析,这些方法各有长处,但都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B_1是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对许多动物具有高度毒性和致癌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成品粮污染黄曲霉毒素含量,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不得超过20ppb;大米、其它食用油不得超过10ppb;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ppb;婴儿  相似文献   

9.
<正>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种对人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它的产生是与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生长相关联的。然而很多食品上都能支持这些真菌生长并合成黄曲霉素。这一问题在高温多雨的地方尤为突出。为了防止黄曲霉毒素对人的危害,寻找一种经济、有效和方便的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参考国外资料,结合国内中医的经验,利用大蒜、大葱和洋葱抽提物对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该菌的生长是有明显抑制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除黄曲霉毒素外,赤霉菌(镰刀菌)也是一种产毒霉菌,能够引起麦类霉变,危害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龙楠 《环境》2001,(9):34-35
近期,广东省发现“有毒大米”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由于这种大米的致毒原因,主要是含有能致癌的黄曲霉毒素。一时间,黄曲霉毒素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早在1915年,人们就发现,油料作物的种籽榨油后的剩余残渣发霉后用作饲料时,会引起禽畜中毒。1960年,英国东南部地区,约10万只火鸡不明原因突然死亡,一时间在人群中造成的恐慌和不安,不亚于几年前发现的疯牛病。后来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分离  相似文献   

12.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但是不分场合的勤俭节约,就是 吝啬而不是节约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节约,把发霉的食 物重新加热再次端上餐桌,活生生地把霉菌毒素吞到肚子里去,从而因为过分节俭而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给“节俭”掉了。 食品专家指出,发霉的食物含有大量的毒素,其中含有一种黄曲霉毒素,它的致癌性极强,可诱发肝癌。人一旦食用后,极容易受其危害。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肯尼亚,莫桑比克、泰国以及我国的江苏、广西等地,都是肝癌高发区,这同这些地区气候潮湿,粮食容易发霉,人们接触黄曲霉毒素的机会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产生的一类环状七肽物质,该毒素可引起动物中毒并对人类产生危害,迫切需要对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检测.实验建立了固相萃取(SPE)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方法,该方法快速、灵敏,适用于快速分析环境水样中的2种常见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绝对量检出限可达1.00 ng,线性定量范围为0.125~50 μg/L.   相似文献   

14.
城市供水藻毒素污染水平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毒素是在世界各地富营养化的饮用水源中广为发现的蓝绿藻产生的一种肝毒性多肽,该毒素可引起动物中毒并对人类产生危害.通过ODS硅胶柱浓缩某市1998年8月~1999年6月期间水体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精确检测水源水及出厂水中藻细胞内外LR、YR、RR型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显示,LR型微囊藻毒素仅在源水中检出,其浓度是0.07~0.78(g/L;RR型微囊藻毒素在源水和出厂水中的检出浓度分别是0.08~2.71(g/L,0.07~1.09(g/L;YR型毒素未检出;总的藻毒素在10月和6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因此该城市供水水体存在藻毒素的污染,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选择水源,同时为制定饮水中藻毒素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与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浙江省101个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MC)的健康风险度进行评价,提示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较高的非致癌风险.采集MC污染相对严重的A、B 2饮用水源,一部分利用树脂对其中的MC进行浓集,另一部分加入稀释的纯毒素MC-LR模拟水源水中MC释放的情况,同时制备相同浓度的纯毒素序列,利用Ames试验检测藻毒素浓集物、水样中藻毒素和纯毒素对细菌的致突变性,彗星试验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能产生的DNA损伤,微核试验检测鲤鱼红细胞微核的诱发效应.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藻毒素浓集物、纯毒素和藻毒素稀释水样均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不同程度损伤(P <0.01),损伤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加重,高剂量浓集物、藻毒素稀释水样A和纯毒素可诱导鲤鱼红细胞微核率上升,在本实验条件下尚未观察到藻毒素浓集物、藻毒素稀释水样及纯毒素在Ames试验中具有显著的致突变作用.利用树脂浓集水源水中MC和向水源水中加入稀释的MC-LR模拟MC释放2种方法切实可行,饮用水源水中MC可诱导鲤鱼红细胞微核率上升和淋巴细胞DNA损伤,具有遗传毒性,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远期危害.  相似文献   

16.
刘书宇  吴明红  姜钦鹏 《环境科学》2012,33(5):1575-1578
铜绿微囊藻及其所产生的藻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给水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利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对铜绿微囊藻分别进行1、2、3、4和5 kGy的辐射,通过胞内毒素和胞外毒素的变化,分析了电子束辐射对藻细胞毒素产生和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5 kGy的辐射使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迅速大幅下降,对胞外毒素的去除率分别为76.9%、76.2%、76.2%和97.7%,表明电子束辐射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作用.胞内毒素、胞外毒素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拟合进一步证实电子束辐射抑制了胞内毒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藻毒素对自来水提取物诱导大鼠肝癌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自来水有机提取物与藻毒素在大鼠肝癌诱导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以自来水有机提取物为启动剂,藻毒素为促进剂,构建大鼠肿瘤促进模型(Solt-farber模型),观察肝脏病理形态改变,并检测肝细胞中c-fos、c-jun、GSTPi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实验组动物肝脏产生结节性增生灶,自来水有机提取物能诱导肝细胞GSTPi表达,藻毒素单独作用不能诱导GSTPi表达,但能够促进自来水有机提取物诱导产生的GSTPi表达;同时,藻毒素还能诱导肝细胞中c-fos、c-jun表达增加,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自来水有机提取物具有启动活性,藻毒素具有促癌活性,影响细胞MAPK信号旁路而诱导具有增殖潜能的启动细胞克隆增殖异常是藻毒素可能的促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而因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现象已然成为全球性问题,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水华的产生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结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水华中产生藻毒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特征和致毒机理可分为肝毒素和神经毒素两类。通过综述鱼腥藻毒素和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分布和结构,并从免疫学的角度综述其可对生物体造成的毒效应及致毒机理,为后续研究藻毒素毒性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磷源及其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以低浓度磷酸氢二钾和β-甘油磷酸钠为外加磷源时铜绿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产生的规律.通过分析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细胞数量、培养基和藻细胞中总磷含量、培养基pH及微囊藻毒素-LR和微囊藻毒素-RR的含量,确定了2种磷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胞内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以β-甘油磷酸钠为磷源时,培养过程中藻细胞数及藻细胞内毒素含量均低于以磷酸氢二钾为磷源时的藻细胞数及藻细胞内毒素含量,表明在低浓度范围内磷酸氢二钾比β-甘油磷酸钠更能促进藻的生长,同时也能促进胞内藻毒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产生、转化和归宿,本文以海洋枝角类为媒介,研究了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与代谢过程.结果表明,PSP毒素可以沿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红鳍东方纯(Fugu rubripes)鱼苗进行传递和代谢.整个实验过程中,塔玛亚历山大藻、蒙古裸腹潘、红鳍东方纯均检测到C1+2,鱼苗体内还发现似新生成的neoSTX.毒素传递过程中,C1+2中低毒性的α型毒素C1比例增大;毒素在鱼苗体内净化时,各PSP成分和总毒素含量普遍随净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该结果为解释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何在海洋各营养级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为我国开展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