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膜生物反应器内泥水混合液可过滤性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新兴的水处理技术,但目前膜造价较高,导致运行费用较高,因此,提高膜通量的各种技术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引入静态泥水混合液过滤试验,通过对取自运转中MBR的活性污泥混合液的过滤实验结果分析,着重阐述了影响活性污泥可过滤性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在维持MBR的运行中,改善活性污泥性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硝化菌与膜生物反应器结合处理生活污水中氨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硝化菌与膜生物反应器结合处理生活污水中氨氮,实验用水采用食堂与化粪池混合水,实验装置采用膜生物反应器,进水氨氮在4mg/L左右,出水氨氮值接近0,实验结果表明出水能够达到国家工业冷却回用水的指标要求,同时COD也降至30mg/L以下,能满足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淹没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进展并分析,阐述了其优特点,提出了新型的淹没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SHMBR)以及用于污水处理和回用的工艺,从水处理工艺学,流体力学,水微生物学方面论述了其所具的特点,说明了淹没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高效,低耗,资源化的污水生物反应器,指出了今后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膜生物反应器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高效污水处理工艺,文章重点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除磷工艺;单一反应器间歇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和A/O形式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工艺特点、技术参数和处理效果。分析了技术参数,运行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pH调节对活性污泥混合液膜过滤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庄芫  吴金玲  黄霞 《环境化学》2006,25(1):55-59
探讨了用NaOH调节pH值对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变化研究其作用机理.试验表明,适当调节pH到碱性,可以使膜过滤性能得到改善.投加碱液使污泥胞外多聚物(EPS)减少,污泥容积指数(SVI)降低,但上清液中总有机碳(TOC)浓度增加.混合液膜过滤性能的改善与污泥SVI的降低密切相关.在碱性条件下,从细胞表面脱落下来的EPS对絮体颗粒的絮凝性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效果有限.推测碱液处理使细胞表面的LB-EPS脱落,从而使细胞表面疏水性增加,有利于絮体颗粒之间的絮凝,从而有利于混合液膜过滤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采用假单胞菌在硅橡胶复合膜生物反应器上进行甲苯废气降解的挂膜启动实验,研究膜生物反应器挂膜启动特性,对挂膜启动过程中循环液吸光度、压力损失、甲苯降解效率和生物膜干重的变化进行考察,并观察挂膜稳定后的生物膜形态.结果表明:挂膜过程主要由生物膜成膜期(0~5 d)、生长期(6~10 d)、稳定期(11~14 d)3个阶段组成.循环液吸光度、反应器内液相压力损失、甲苯降解效率和生物膜干重等参数在成膜期都快速增加;进入膜生长期,循环液吸光度略微下降,而生物膜干重、压力损失和甲苯降解效率都继续增大;在稳定期各参数均趋于相对稳定,稳定后循环液吸光度维持在0.75左右,液相压力损失达到了180 Pa,甲苯降解效率维持在78%以上,生物膜干重为2.25 mg/cm2.试验表明,对循环液吸光度、液相压力损失、甲苯降解效率和生物膜干重等参数的综合分析,可作为膜生物反应器挂膜启动进程的判据.图9参15  相似文献   

7.
膜表面形貌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食品废水的试验中,借助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四种表面形貌不同的聚醚砜超滤膜的通量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超滤膜表面形貌愈粗糙,膜通量的衰减速率愈快,且化学清洗后恢复愈困难.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和普通生物反应器(CSTR)对苯胺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MBR处理效果优于CSTR,处理水苯胺浓度接近动力学极限浓度。测定了两种反应器中微生物的最大比基质利用速率qmax分别为2.084d^-1和1.650d^-1,亲和常数Ks值分别为0.237mg/L和0.309mg/L。间歇试验证明MBR能富集培养基质亲和性高的专一性微生物。这类微生物降解速率不随基质浓度而变化,且能更彻底地降解有机物,适用于微量有机物的高度净化。  相似文献   

9.
膜生物反应器无剩余污泥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本文介绍了以膜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剩余污泥产量最少或无剩余污泥产生的最新的污水处理理论和技术。从技术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转化概念和细胞产生和平衡的理论,提出了确定维持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转化系数的方法,从理论与实验上计实了膜生物反应器无剩余污泥排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相萃取前处理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多环芳烃的总去除效率超过80%;大部分三环、四环和五环的芳烃可在处理过程中被厌氧降解.多环芳烃的主要降解反应发生在厌氧滤池工艺段,然而SCOD(溶解性化学耗氧量),BOD和TOC的主要去除工艺段则是膜生物反应器.  相似文献   

11.
改进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洗浴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膜生物反应器 (MBR) ,并对其处理洗浴污水的效果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利用改进型MBR处理洗浴污水出水水质良好 ,COD <40mg/L ,LAS <0 .2mg/L ,符合国家建设部颁布的生活杂用水回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2.
SMBR不同特性膜处理城市内河道水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一体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不同特性膜处理上海市城市内河道水,结果表明,SMBR对氨氮含量较高的富营养化河水,氨氮的去除率在90%以上,但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仅为50%.比较两种膜的运行性能,亲水性膜在运行通量和通量恢复能力上,均比疏水性膜优越.两种膜的出水水质几乎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线反冲洗控制MBR膜污染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在线空气反冲洗和在线清水反冲洗控制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污染。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线空气反冲洗,膜通量最大可恢复至20.5L/(m2·h),恢复率为95.3%,反冲洗周期为5d,且30d后膜通量仍大于12L/(m2·h);采用在线清水反冲洗后,膜通量最大可恢复至20.9L/(m2·h),恢复率为97.7%,第34天进行第3次在线清水反冲洗后膜通量仍可恢复至19.8L/(m2·h)。  相似文献   

14.
膜生物反应器投加PAC处理生活污水效能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一体式MBR系统中投加少量的粉末活性炭,运行效果良好,并且可以很好地降低膜污染。粉末活性炭在形成生物活性炭后,对难降解有机物具有很好的降解能力;NH4^ -N的去除率得到进一步提高,NO3^-的含量升高;但反硝化作用不明显,致使总氮去除率不高;生物活性炭很好地吸附并降解了易引起膜污染的有机物,改变了污泥的性质,对膜组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NP型复合纳滤膜对豆腐废水处理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万慧民 《环境化学》1998,17(4):399-403
本文对NP型复合纳滤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初步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纳滤膜平板过滤装置对豆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以降低废水中的COD含量,实验结果表明,NP型复合纳滤膜对0.2%MgSO4溶液的截留率(R)高于90%,相应秀量约为20Lm^-2.h^-1(0.4MPa),豆腐废水COD的去除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6.
A novel nanocomposite OMWCNT-A-GO was synthesized by conjugating OMWCNT and GO. The P-OMWCNT-A-GO membrane was fabricated by non-solvent induced phase inversion. The P-OMWCNT-A-GO exhibits the best water flux, BSA rejection and flux recovery. It should be due to the enhanced membrane pore size, porosity and hydrophilicity. Although carbon nanomateria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effective nanofillers for fabrication of mixed matrix membranes (MMMs) with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fabricated MMMs is still hindered by the non-homogenous dispersion of these carbon nanofillers in membrane substrate. Herein, we report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compatibility of carbon-based nanomaterials with membrane matrixes. By chemically conjugating the oxidized CNTs (o-CNTs) and GO using hexanediamine as cross-linker, a novel carbon nanohybrid material (G-CNTs) was synthesized, which inherited both the advanced properties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NTs) and graphene oxide (GO). The G-CNTs incorporated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MMMs (G-CNTs/PVDF) were fabricated via a non-solvent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NIPS) method. The filtration and antifouling performances of G-CNTs/PVDF were evaluated using distillate water and a 1 g/L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queous solution under 0.10 MPa. Compared to the MMMs prepared with o-CNTs, GO, the physical mixture of o-CNTs and GO and pure PVDF membrane, the G-CNTs/PVDF membrane exhibited the highest water flux up to 220 L/m2/h and a flux recovery ratio as high as 90%, as well as the best BSA rejection rate.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s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membrane pore size, porosity and hydrophilicity of the resulted membrane. The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the novel nanohybrid G-CNTs provides a new type of nanofillers for MMMs fabrication.  相似文献   

17.
当利用纳滤膜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液时,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浓缩时间的延长,渗透液通量衰减系数和膜污染阻力提高很快;浓缩时间较短时,纳滤膜的分离过程由浓差极化控制;浓缩时间较长时,纳滤膜分离过程由浓差极化和膜污染共同控制;提高卷式纳滤膜浓缩液流量会增加纳滤膜浓差极化与膜污染的影响,板式纳滤膜恰与此相反;原浓度高的母液,其渗透液通量衰减系数和膜污染阻力随浓缩时间的延长其提高速率相对也高。  相似文献   

18.
聚醚砜-磺化聚砜共混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国内近几年开发的新型膜材料,选择适当的共混聚合物体系,可以制得性能优良的共混膜。本文通过共混方式,制得了孔径较小的共混超滤膜。详细研究了聚醚砜-磺化聚砜共混材料的相溶性、铸膜液组成、蒸发时间和凝胶温度等因素对共混超滤膜分离特性与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