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极端低温环境与防护装备下,日间清醒和夜间睡眠状态下各部位皮肤温度变化特征,在-16 ℃~-30 ℃极端低温环境下,采用皮温测量系统对实验对象5个代表性部位(胸部、手臂、大腿、小腿和脚趾)皮肤温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日间测试胸部温度相对最高,大腿和小腿在实验中后期出现温度反转。夜间除脚趾外,各部位皮肤温度变化差异较小,大腿温度相对最高,小腿温度与其他部位分离。研究结果可为低温环境下防护服研发与保暖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防酸衬里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由于经常接触环氧树脂,乙二胺、二丁脂和丙酮等物质,一般容易发生皮肤和呼吸道过敏现象,主要临床特征是:皮肤骚痒、局部浮肿、甚至咀唇等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肌体皮肤呈现乌黑色、皮下出黄水;呼吸道有异物感、咳嗽,重者痰中带血,晚期还出现肺气  相似文献   

3.
在朔风凛冽、冰天雪地的严冬,气候既寒冷又干燥,很容易使人因意外而发生冻伤。冻伤形成后,基本处理目标是使冻伤部位渐渐暖和起来,其处理措施为:(1)避开寒冷地方,将冻伤者渐渐移到暖和的场所。不要一下子进入热的房间,要先在走廊中停留10分钟。过热、骤热会引起皮下组织坏死。(2)进房间后把冻伤部位浸到温水中。手和手指冻伤时,可放入他人或自己的腋下取暖。(3)钢盔、靴子和手套被一起冻住时,不要随便硬取下来,而应一齐浸入温水中,等冰霜溶化了以后再取下。(4)既有冻伤又有伤口时,要首先治疗冻伤。出现水泡时,宜…  相似文献   

4.
移动和支撑人体的重量是脚的主要功能。然而,脚部却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分,特别对于消防员而言。在日常消防过程中,由于消防员面对的环境往往十分恶劣,几乎所有类型的脚部伤害都可能出现。这些伤害包括:(1)冲击、撞击:笨重或尖锐的物体掉落到脚上可能导致脚部受伤或刺穿;与坚硬的物体相撞时,脚部还可能发生骨折。(2)滑倒:在有油、水或化学物质的地板上行走时人体可能失衡、滑倒。(3)电击:偶然与电接触产生电击或烧伤、颤动等电击感。(4)极端温度:在极热或极冷的工作环境条件下,脚可能被烧伤或冻伤。(5)化学品腐蚀:在有腐蚀性化学品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凡可使组织破裂或伤处淤血的损伤,如在劳动中不慎招致的较重碰伤、扭伤、骨折等,在皮肤或内部组织都会形成一些疤痕。这些疤痕里埋藏着一些细小的神经纤维,也有的和神经周围粘连在一起。疤痕较正常组织硬,所埋藏或粘连的神经也容易受到挤压或刺激,发生疼痛。有些长得较大的疤痕疙瘩内,因包藏着较多的受着挤压的神经纤维,就显得较为敏感。 阴雨天“老伤”容易疼痛,主要是由于寒冷对疤痕的影响。寒冷对疤痕是一种刺激,可使肌肉和小血管收缩,引起血运不畅,降低肌体对于疼痛的耐受力,因此就会造成局部疼痛。潮湿能增快热的传导(能增快20多倍),使…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夏季室内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湿润度水平与人体热应激响应的关系,特邀40名在校大学生配合试验,于2010年和2011年的7—8月在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实验中心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测试不同工况下的皮肤湿润度,研究了人体局部和整体的出汗感,并结合室内环境热感觉和热舒适心理测试,分析了人体的热应激水平。结果表明:额头、胸口、背部为人体出汗较敏感部位,三者共占出汗感增幅的80%以上,对整体出汗感影响最大;在中性偏热环境下,相对湿度对皮肤湿润度的影响大于温度,且皮肤湿润度与整体出汗感呈线性关系;中性热舒适温度比中性热感觉温度高0.5℃,皮肤湿润度对热感觉的影响大于对热舒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毒剂,它与皮肤作用十分迅速,目前,尚无预防或治疗芥子气中毒的特效药,只有彻底避免皮肤染毒,实现全面皮肤防护,才能完全防护芥子气。但是,个人防护装备(防毒服、面具、手套和靴)在穿脱过程中,其连接部位(手腕、小腿、脖子和下颚等部位)容易发生毒剂渗漏,需要在这些防护薄弱部位涂上皮肤防护膏(Topical Skin Protectant,TSP),增强单兵的整体皮防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暖宝宝在冬天时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温暖,但同时产品质量、规格、使用时所发生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毕竟,我们要得是温暖而不是伤害。注意事项:1.不要在使用电热毯等取暖器具的同时使用暖贴,睡觉时不要贴身使用暖贴。2.避免长时间使用于身体同一位置,随时注意观察皮肤状况,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低温烫伤。(低温烫伤"低温烫伤"是指在50℃左右的温度下,热源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热能慢慢渗透进入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低温烫伤对热敏感度低的人往往是在  相似文献   

9.
低温性损伤的治疗低温性损伤,是指低温、寒冷及潮湿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身体组织的伤害。通常分为全身性损伤和局部低温损伤。全身性低温损伤又称为冻僵,是指冰点以下温度引起的全身组织损害。伤员除身体冻伤,还会发生体内代谢紊乱和休克。在严寒地带遇险或失踪的野外作...  相似文献   

10.
正化学性皮肤灼伤是常温或高温的化学物接触到皮肤,对皮肤刺激、腐蚀作用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损害,不包括火焰伤、水烫伤和冻伤。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原因化学烧伤可由各种刺激性和有毒的化学物质引起,包括强酸、强碱、苯酚、甲苯(有机溶剂)、芥子气、磷等。化学烧伤可引起组织坏死并在烧伤后几小时慢慢扩展。1.温度。引起皮肤烧伤的最低温度为44℃,温度一时间曲线在45~50℃之间呈线形,而在51℃以上呈渐进性,在70℃暴露1秒钟即可引起跨表皮坏死。  相似文献   

11.
一、使用中的电视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主要有: 1.电压过高 电视机的额定电压是220伏,最高不超过240伏。如果长期保持在240伏左右时,则电视机内稳压电源中调整管的电压就会增大,因此,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间较长或室内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由于热量不容易散去,就会容易使调整管的电压增大,温度升高,从而出现电阻烧红,电容和晶体管被击穿,变压器冒烟起火。电源电压不稳定也会导致起火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炭 疸 炭疽病是由 炭疽杆菌引起的 急性传染病。此 病的起因是病人 皮肤直接接触了 牛、马、羊、骆驼 等病畜、死畜或 其皮毛,亦可因 吸入含炭疽杆菌 芽孢的灰尘或进 食染菌的肉类而 得病。职业性炭 疽是牧场、屠宰 场、牛奶场工人, 皮毛搬运或加工 工人以及兽医等 在工作中被感染 而罹患此病。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衣衫单薄、皮肤外露的夏季(6~8月)发病最多。根据患病部位分为三型:(一)皮肤炭疽。此类最常见,约占97%。病变部位主要在面、颈、肩、手等处。先见斑疹或豆疹,第二天变成水疱,里面有淡黄色的液体,周围组织发硬肿胀,然后周…  相似文献   

13.
五氯酚中毒     
酚五氯酚是白色针状结晶,工业用品为深灰色到棕色,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和乙醚c它可用于预防微生物侵袭各种工业产品,如木材和其它纤维素制品、淀粉、粘合剂、蛋白质、皮革、油类、油漆、乳胶及橡皮等,也可用于制造除草剂。 五氯酚属中等毒性,人们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而发生中毒症状。眼和上呼吸道接触五氯酚的粉尘和雾,会因受刺激而引起疼痛;皮肤接触后,会出现发红、水疱等接触性皮炎。急性中毒的症状为食欲丧失、麻木、高热、出汗、呼吸困难,并很快发生昏迷。据报道,国内曾发生过人们使用五氯酚溶液浸泡木材时,因背负式喷雾器漏液…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煤矿井下热源对巷道局部风流温度的影响,通过搭建实验平台以及建立数值模型,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井下固定和移动热源对巷道局部风流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实验和数值模拟固定热源对巷道局部风流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总体温度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井下热源移动速度不同时,顺风移动速度越大,对巷道局部温度影响越大,且巷道局部温度相对升高;逆风移动速度越大,对巷道局部温度影响越小,且巷道局部温度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5.
<正>1、鼠标手:鱼际穴鼠标手多是腕关节劳损,这是因工作性质所引起的慢性劳损,或因直接、间接暴力引起腕关节外伤的后遗症,为职业病的一种。鼠标手主要表现为腕关节经常疼痛,用腕稍多则疼痛加重,甚至腕部肿胀、活动受限、关节无力、关节弹响、局部压痛等。按摩鱼际穴,对因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16.
<正>肩痛未必就是肩膀的毛病。若一味当作肩周炎来治,有可能会发生误诊漏诊。左肩痛,可能与心脏病有关。肩周炎是以肩关节为中心的肩部疼痛,可使肩部活动受到限制。肩关节和肩部周围肌肉老化和过度疲劳,通常是其发病原因。由于肩部疼痛和心脏疼痛的感觉神经很接近,都在脊髓后角的地方,所以心脏出现问题时,也会反射性地引起左肩部疼痛,比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二者的区别是,心脏疾病引起的左肩疼痛多与活动有关,在活动时出现,呈阵发性,有规律,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多在劳累后出现,休息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右肩痛,可能与胆囊炎有关。急性胆囊炎症可刺激右膈神经末梢,出现右肩部皮肤反射性疼痛。膈神经由第3~5颈神经组成,主要是第4颈神经,其分支分布于肩部皮肤上。当右膈神经末梢受到刺激,经  相似文献   

17.
手持式电动工具或移动式用电设备在使用中需要经常移动,工作环境不固定,运行条件较差,且振动也往往较大,比较容易发生导体碰壳事故;这类电气设备又往往是在工作人员紧握之下运行的;而且供电用的电源线的绝缘也容易由于经常拉、磨或其它机  相似文献   

18.
微胶囊相变材料在防护服装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研究开发了微胶囊相变材料(Microcapsule Phase change materials-MPCMs)在热调节防护服装上的应用技术.由于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能够在一种狭窄明确的温度范围,即通常所说的相变范围内改变其相态(从固态到液态或从液态到固态),以潜热的形式吸收、贮存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并且在发生相变的同时,材料的温度保持不变.当PCMs密封于直径几微米的微胶囊中,得到MPCMs.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应用于服装时,在微胶囊内密封的PCMs材料可以使皮肤对外界温度的变化产生交互感应或响应,因此可减缓温度的变化,有助于保持恒定的皮肤温度.  相似文献   

19.
国际频道     
“建筑物综合征(兆)”的八种表现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建筑物综合征的八种表现是:眼睛、尤其是角膜、鼻黏膜及喉黏膜有刺激症状嘴唇等黏膜干燥皮肤经常生红斑、荨麻疹、湿疹等,容易疲劳,容易引起头疼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经常有胸闷、窒息样的感觉经常产生原因不明的过敏症;经常有眩晕、恶心、呕吐等感觉  相似文献   

20.
<正>阻燃防护服是个体防护用品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其防护原理主要是采取隔热、反射、吸收、碳化隔离等屏蔽作用,保护劳动者免受明火或热源的伤害。人体皮肤对热是非常敏感的,当皮肤接触44℃以上高温时就会出现烧伤,最先发生创痛形成I度烧伤,继而起泡,出现Ⅱ度烧伤。在55℃时,Ⅰ度烧伤维持20 s,以后Ⅱ度及Ⅲ度烧伤出现。在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