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uring the abnormal plant conditions, too much information is produced due to momentary plant excursions above alarm limits. This flood of information impedes correct interpretation and correction of plant conditions by the operator. Existing techniques for the design of alarm systems mostly have weak ability to handle complex hazard scenarios and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larger safety issues.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alar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IP)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called multi-round alarm management system (MRAMS), including several processing strategies: AIP based on single sensor, AIP based on sensor group, root cause diagnosis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 sensor fault judgment method and false alarm inhibition method. In case studies, both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pilot application on a real petrochemical plant are presented. Results indicate the MRAMS is helpful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correctly diagnosing the root causes and hence avoiding false and redundant alarms. By adopting this new technology, the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plant can be achieved, and the economic loss brought by improper alarms can be reduced. 相似文献
2.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the high accident rate in the chemical process industry is due to poor dissemination of accident knowledge that affects directly the level of learning from accidents.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utilized past accident knowledge as a basis to develop a safety oriented design tool whereby the accident information were directly disseminated into plant design. The method was developed based on our previous accident analysis of design error in which the common design errors were ranked in accordance to their frequency and its origins during normal plant design project. Based on the design error ranking and its origin at a specific design phases, a method for design error detection is proposed. The method is expected to be able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design error and its causes throughout chemical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design.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trigger safe design thinking at the specific design phases so that appropriate action for risk reduction could be timely implemented. The Bhopal and BP Texas tragedies are used as case studies to test and verify the method.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detect up to 74% of design errors.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机场旅客安检系统的可靠性,采用双设备并联安检系统,通过式金属门和毫米波人体成像设备分别被配置在安检通道的两侧;利用概率论构建系统错误放行率和错误报警率公式,以错误放行率的大小衡量安检系统的可靠性;在错误报警率和设备检查时间的约束下,以最小错误放行率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求解模型。结果表明:当模型以最佳设备报警阈值、旅客分配阈值运行时,算法每次优化的错误放行率在0.008 50.01范围内波动;当携带违禁品的旅客比例增加时,最低错误放行率将升高;当错误报警率的上限值增加时,最低错误放行率先降低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Albert P. Chan Wen-fang S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ergonomics》2018,24(1):73-81
Objective. The provision of appropriate personal cooling vests is recognized a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combat heat stress. However, personal cooling vests are not widely implemented in the Hong Kong industries.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usability of a hybrid cooling vest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uccess of its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settings. Methods. A self-administrated questionnaire focusing on 10 subjective attributes of cooling effect, ergonomic design and usability of a hybrid cooling vest was administered with 232 occupational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horticultural and cleaning, airport apron services and kitchen and catering industries. Result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stimated by 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usability of the cooling vest, as influenced by cooling effect and ergonomic design. Results showed that cooling effect (path coefficient?=?0.69, p?0.001) and ergonomic design (path coefficient?=?0.55, p?0.001)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usability of the cooling vest. Conclusion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feasible to examine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cooling vests. The empirical findings furnish sound evidence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hybrid cooling vest in terms of cooling effect and ergonomic design for occupational workers.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化HSE监督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使中国石化HSE管理达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水平,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HSE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石化业务特点,研究开发了中国石化HSE监督管理系统。系统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体现PDCA管理思想,遵循中国石化一致的HSE管理理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与HSE管理体系完全吻合等原则进行设计,采用最新云计算模式、多层B/S软件体系结构以及WMFC、XForm、SOAP、XML等相关标准进行开发,实现了分布应用、集中管理的运行模式。通过在中国石化总部、5家试点企业和近100家非试点企业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了中国石化HSE监督管理及绩效评估的需要,实现了HSE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提高了HSE管理效率,准备在中国石化系统内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了增加对突发事件的科学认识,提升应急管理的能力水平,首先对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通过分阶段、划层次地构建"4L-5S"机理分析模型,将二者划归为统一体系,以理清其逻辑内涵;然后,为顺应时代发展特征,满足应急管理的更高要求,实现应急管理工作从非常态协同应对转为常态化职能管理,对现代应急管理体制加以总体设计。从而,突发事件机理体系设计使得我国的突发事件机理研究逐渐过渡至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现代应急管理体制设计使得我国应急管理整合出具备现代思维理念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误报、漏报率,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用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了一套智能火灾识别模型.在火灾探测区域内合理布置若干感温探测器,在火灾识别模型中,将探测到的温度场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火灾发生与否作为输出,并对影响BP神经网络的各项参数和该模型的运行结果进行测试研究.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选取42组训练样本,当网络训练到4 000次左右时,最大相对误差值达到目标值0.1,其中大部分相对误差值达到0.05以下,网络的实际输出值非常逼近样本的理想输出值;实际火灾试验表明:该火灾识别模型能够探测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完善采油厂实现油气集输联合站变更管理的信息化,减少变更活动中人工操作的工作量。提出了基于Web的变更管理系统架构方案,并运用Java技术及SQL数据库技术研发出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能够实现变更申请审批、变更风险评估、变更现场监督、变更历史记录查询以及变更作业票管理等功能,并在某油田多个油气集输联合站得到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基于Web的变更管理系统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性,能够切实提高联合站变更管理的效率,有效地发挥变更管理在规章制度更新、过程工艺改进以及工作场所变化等方面的优势,从而通过进一步完善联合站安全管理体系,最终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工具化支持。 相似文献
9.
曹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Z2):34-40
为提高民用爆炸物品仓储管理的安全性,开发一种能够提高民用爆炸物品存储和运输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的智能仓储系统,实现对物品的实时监控、自动盘点、安全预警等功能,首先,界定民用爆炸物的概念;其次,简要说明当前民用爆炸物的安全管理措施;最后,概述及设计智能仓储系统,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软硬件设计,后基于硬件、软件以及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的民用爆炸物品智能仓储系统,在提高存储和运输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测试设计和执行,可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易用性,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智能仓储服务。 相似文献
1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包括火灾探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减灾装置和灭火装置4部分,从这4部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误报、漏报概率较高的火灾探测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和火灾报警控制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状态。其失效的根本原因是在探测器的设计、选型与安装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类控制器和控制软件出现的问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设计、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主要包括硬件故障、系统失误和管理缺陷3类。因此,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软硬件产品质量、选型与安装及维护保养等方面给出了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最后应用系统安全及可靠性理论建立了包括电源系统、触发装置、报警控制装置和警报装置4个指标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1.
刘磊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Z2):129-132
为提高铁路接触网安全运行水平,基于我国铁路接触网技术管理体系现状,分析我国铁路接触网系统技术管理层、设计层、施工层、认证层、验收运营层等技术管理层级;从标准、质量、组织、技术等4个方面,提出接触网技术管理体系架构的发展规划。结果表明:统一标准接口、强化质量管理、统筹组织合作及先进技术的运用是接触网技术及管理体系发展的核心内容;深化管理、设计、施工、认证、验收等系统间的相互配合,可提高电气化铁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机场安检效率,运用排队论和概率论,结合速度和准确性操作特性曲线,建立2阶段安检系统数学模型;根据实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改变第一阶段安检速度与抽检比例,分析第一阶段、第2阶段以及整个2阶段安检系统的错误通过率、错误报警率、随身物品平均等待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旅客到达率不变的情况下,第一阶段最大检测时间越长,整个安检系统的错误通过率与错误报警率越高,随身物品平均等待时间越短;当第一阶段最大检测时间超过5 s后,其对随身物品的平均等待时间影响很小;提高抽检比例,会使随身物品平均等待时间增加,使整个安检系统的错误报警率升高。 相似文献
13.
结合系统工程理论改善承包商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4):155-160
承包商事故在国内外事故中都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加强承包商安全管理是所有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引起各级管理者的重视.承包商安全管理涉及因素众多,可遵循系统工程方法论对其进行研究.对层次分析法和回归分析等理论在承包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探讨了系统权重计算、系统决策、系统评估、系统预测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可以选择最优方案,对安全管理措施进行预先改进,实现闭环控制并且能够依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不断自我改进的系统模型,并根据假设的数据演示了该模型的建立步骤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更系统、完善地开展社区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工作,以大安全和安全科学原理为基础,研究基于广义安全模型(GSM)的社区安全管理模式。首先在GSM的指导下,结合安全信息供给的特点及重要性,分析社区安全事故致因的模式和事故预防的实施方案;然后构建社区安全系统管理模型,并运用于我国社区商场火灾事故的安全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安全系统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事故预防的“四道防线”,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动态性、实践性和可靠性等特征,对社区安全管理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石化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姚安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7):38-45
从预防石化企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角度,对我国石化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石化企业生产过程危险性大、影响面宽的特点,依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对石化企业生产装置风险管理系统设计和石化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工作流程进行初步探索;提出在我国石化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和体系构架;指出实施这些重大工程可能面临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所得研究结论可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链式演化特征,为实现云应急环境下云应急管理体系内资源的智能化配置和敏捷高效的按需服务,对接入云端的应急资源、服务进行面向应急管理应用的分类,构建以"感知-决策-处置"为主线的云应急体系的按需服务机制;运用X列表(Bill of X,BOX)模型,分析云应急体系结构,提出面向云应急的X列表体系结构模型,建立列表要素间的语义描述框架和关联关系模型;设计了云应急模式下基于X列表的云应急平台的架构,以期为应急管理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环境下的肉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许多国家正在研究和实施食品可追溯系统.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加快构建可追溯系统来保障肉类食品安全.笔者在综述肉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适合国情的可追溯系统所需的技术,并对可追溯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进而建立可追溯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指出了可追溯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讨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为实施可追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创新安全管理范式,进一步丰富安全管理理论,基于压电理论与安全管理理论,开展压电安全管理研究。首先,分析压电理论对安全管理的启示,探讨压电安全管理的内涵,并提出压电安全管理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与解析压电安全管理模型;最后,阐述压电安全管理的特点。结果表明:压电安全管理是一种可根据系统在一定时空内安全状态的变化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并满足系统安全需求的安全管理新范式,兼备常态安全管理和非常态安全管理2种安全管理模式,同时,涵盖安全风险防控、应急响应和调整优化3种安全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过程方法的企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针对安全评价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现有安全评价体系在构建上的局限性,认为安全评价体系应基于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运作方式进行构建;回顾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对代表现代安全管理的两种管理模式的起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两种管理模式都应用了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在该基础之上,结合过程方法的特点与企业的实际运作方式,提出基于过程方法的安全管理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安全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进行分析;以危险源识别、管理过程、安全教育与培训和应急准备与响应4个指标为基础,构建了安全评价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评价不同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基于大量文献的统计分析,提出了评估安全管理体系的2个层级指标,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来分析各评价指标的关系,根据模型变量间的效应系数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利用第三方机构评估某房地产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始数据,对比分析使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得到的评估结果,结合理论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可以合理评估不同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