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斌 《安防科技》2003,(9):38-39
相对于传统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而言,无线开路监控系统的主要特征在于传输的媒体介质.远程监控中的图像传输采用电磁波作为视频、音频、数据信息传输的载体.不言而喻,在布线有限制的情况下,采用无线传输是最方便的.由于微波通信具有容量大、质量好及传输距离远的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通信手段而普遍应用于各种专用通信网和实时图像传输中.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无线视频采集传输方案,利用CMOS微型数字图像传感器OV7660采样空间图像,DSP控制器TMs320DM642芯片根据OV7660同步时序控制图像数据采集,并实现基于H.263的实时编码压缩,压缩后的视频流经由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无线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最后通过上位机处理软件解码还原图像.另外,对压缩后的视频数据还可以通过USB接口进行本地存储.便于校验和查询.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3.
嵌入式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丽  张维勇  刘征宇  钱军 《安防科技》2008,(4):18-20,17
嵌入式无线视频监控系Samsung的s3c2410微处理器平台上,搭建armlinux软件环境,通过USB摄像头实时获取视频,综合利用点对点(PPP)拨号机制、多线程通信、Video4Linux编程和基于UDP的C/S软件结构,实现了视频图像在CDMA网络上的实时低码率传输,从而达到了无线视频监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业内人都知道,报警信号在前端探测或触发后,要通过各种通信媒介传送到后端或中心进行处置,才能形成完整的报警系统。目前采用的通信传输包括有线、无线网络两大类,有线方式包括专线、电话线、IP网络等,无线则以中国公共移动通信网技术为主。在我国,有线方式发展较早,技术相对成熟,在报警运营服务实际应用中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近年来,无线网络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如3G、4G通信网络就具备了传输图像、语音等功能,无线技术加上日益普及的GPS(或北斗)定位及其他平台技术,就可以开发出许多移动报警系统或产品。  相似文献   

5.
一个标准的视频监控系统,由五大部分组成:视频采集系统、视频传输系统、视频管理系统、视频显示系统、视频录像系统.视频采集系统主要是完成对前端图像信号的获取;视频传输系统完成对前端图像信号的传送和通信;视频管理系统完成对图像信号的切换控制和资源分配;视频显示系统完成对前端图像信号的终端设备输出;视频录像系统完成对前端图像信号的长延时存储.  相似文献   

6.
罗小科  朱善安 《安防科技》2007,(3):21-23,65
介绍了基于DM642和CDMA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中视频传输模块的设计方案.给出了McBSP模块、EDMA控制器和CDMA模块的配置方法,实现了DM642下位机和监控中心上位机之间通过TCP和UDP相结合方式的通信,达到了较好的传输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安防监控领域,远程微波图像传输系统是有线(包括光纤、同轴电缆等)视频监控传输的有效补充,主要应用于城市监控,边防边境监控,森林防火监控,水利监控,码头监控等等不便于拉线和没有传输网络的场合.远程微波图像监控由于建设快速,成本低等特点,深受欢迎.随着近年来无线调制技术的发展,远程微波图像传输系统还特别适用于紧急防控和布控系统中,用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等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分布式视频监控系统正广泛应用,在很多方面需要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并对QoS提出了要求.在分析实时视频网络传输难点的基础上,讨论了IP网络中的延迟、抖动、丢失率等特性对数字视频传输的不利影响.针对数字视频的传输处理,提出了系统的技术优化方案,给出了实时视频网络传输系统的实现模型.结合该模型,在视频编码、协议调用和程序实现及流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方法,并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平台.实时视频传输系统通过将以太网与监控图像网以及监控数据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视频的数字化传输,以实现监控图像的联网管理和共享.  相似文献   

9.
无线视频通信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如何在恶劣的无线环境下有效传输对带宽、时延和误码都敏感的视频信号,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上推出移动视频监控应用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基于Wi-Fi无线通信技术的瓦斯传感器.该无线瓦斯传感器以Wi-Fi无线芯片GS1010作为核心控制器件,采用锂电池供电方式,具有瓦斯传感器、V/F转换器、无线传输模块、键盘和LCD液晶屏.硬件精度试验和通信质量试验证明,该瓦斯传感器测量精确,通信可靠.  相似文献   

11.
张兵 《安防科技》2003,(9):40-40
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无线管理局发布的有关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方面的管理规定,对微波的使用频率施行严格的申报制度。一些厂家为了满足社会对无线通信日益增大的需求,结合我国国情开发出了无需申请频率资源的高科技无线通信系列——超远程移动车辆无线声像可视通信传输从无线可视控制系统。 该产品是在国内外最先进的芯片和现代化无线数字移动通信的基础上进行了再研究、再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秦中元  梁彪  刘威  罗坚 《安防科技》2007,(1):60-62,80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是视频监控的新方向,无线局域网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进行视频流传输,但是安全性和传输距离是制约利用无线局域网进行视频监控的重要因素.讨论基于WEP和WPA的无线网络传输安全和用户认证,并利用无线分布式系统来拓展无线局域网的传输范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该解决方案已用于实际系统,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设计一个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系统的无线传输模块采用基于IEEE802.11g无线协议,视频的编解码采用成熟的MPEG4标准,流媒体传输采用RTP/KTCP协议,实现一个由软件完成编解码的实时无线视频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4.
设计一个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系统的无线传输模块采用基于IEEE802.11g无线协议,视频的编解码采用成熟的MPEG4标准,流媒体传输采用RTP/KTCP协议,实现一个由软件完成编解码的实时无线视频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无线监控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一个基站,负责收集附近的信息并传输,这样的信息传输结构不适合高压母线温度的测量监控。通过结合STM8单片机和NRF24L01无线模块的性能,改进软件控制程序,充分运用无线模块传输性能,实现监测终端与上位机的远距离无线信息传输,解决了狭小空间内的母线温度监测难题,提高了无线传输距离,避免重复设置基站浪费资源的情况。为测温单元设计一种直接从母线取电的结构,使系统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  相似文献   

16.
应用460MHz无线中继通信和漏缆传输技术,构筑井下信息高速公路,做到一缆多用、数话同传,满足井下安全六大系统信息传输.此技术在无线通信上既能满足正常时矿井调度指挥通信,又能在井下灾变时对井下所有班组进行紧急呼叫,赢得宝贵的安全撤离时间,有效地保护矿工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传送视觉信息为主要使命的图像通信方式有了迅速的发展。电视传播和互联网技术大大促进了以“中心对终端”图像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可视电话和手机的图像传输技术促进了“终端对终端”图像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每秒传输25帧彩色图像的便携式数字化扩频图像传输装置的出现,使这一技术更趋成熟。图像通信系统所具有的突出优点,促使这一通信手段正在应急救援组织指挥工作中被迅速推广。其主要的优越性在于:1.临场感强它可使距离现场千里之遥的后方救援指挥中心的人员有亲临现场之感,大大增强了对现场突发情况的感知能力,使…  相似文献   

18.
视频监控系统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视频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以其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电力、银行、智能办公大楼等场所.本文阐述了基于S3C2410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硬件部分包括USB摄像头视频图像采集处理模块、GPRS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等.软件模块主要包括嵌入式视频采集、视频图像的编解码等.  相似文献   

19.
提出利用手持式嵌入式系统和桌上型视窗软件操作系统作为开发的平台,并沿袭了面向对象软件友好的人机界面,结合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蓝牙(Bluetooth)与IEEE 802.11,开发出一套视窗型的终端遥控器软件与无线门禁系统.在系统中,可以利用无线及有线网络的方式来控制门禁系统,并可以使用无线网络来配合终端用户登入动作以达到终端操控的目的.无线及有线网络的信息传输给结合人性化的用户界面,将可以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并提高门禁系统的方便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WinCE和GPRS的安防报警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管凤旭  徐冉  杨伟 《安防科技》2010,(2):58-61,47
针对智能家庭设计了一套基于GPRS的嵌入式无线安防报警系统。该系统由ARM9 S3C2410与Window CE控制主机、USB摄像头、GPRS模块、监控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组成。传感器检测到危险情况后,通过无线方式通知控制主机,采用摄像头拍摄现场图像,并利用GPRS模块向外界报警。详细介绍了Window CE操作系统的移植方法、系统底层驱动的编写过程、应用层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电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