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秋耘上个月刚刚去世。人们不会忘记他所透支给大众的爱。他在最后的日子里竟然读了雪波的这部长篇,而且写下“颇有意思”,“使我掉下泪来了”的评语。黄秋耘说过:“我自己是个‘罗兰党’。”他一生从不讳言他的人道主义立场,“也许人到黄昏,更容易伤于哀乐吧。”我相信秋耘。《大漠狼孩》是一部写实的大寓言。写非人之人性或写善性之人性,新作不在少数。前苏联的长篇《白比姆黑耳朵》,动物片《狐狸的故事》等。王蒙的《杂色》,困乏的老马竟然开口说话:“让我跑一次吧!”宗璞的《核桃树下的悲剧》听到核桃村的哀鸣。张承志的黑骏马那眷眷之情总是在“无言地述说着什么”。乌热尔图的《一个猎人的恳求》和《七岔犄角的公鹿》。狗通人性,公鹿像大丈夫一般爱子。前不久在《北京晚报》上读到一篇美国人写的《狼故事》.写一个狼孩带着  相似文献   

2.
宠物心情     
本来这题目想叫“宠物心态”,觉得严重了点,又特别怕被误解,想到那年女作家毕淑敏写了篇《素面朝天》,遭到了全国众多女孩子的围攻,她那篇千字文其实非常善意,也非常真诚,但今天的许多女孩子不怕被骂不怕被打但就是怕被善意地启发,我真的怕这个结果怕极了,所以就说“宠物心情”。马上讲一个很小很小的故事给你听听怎样?那应该是1998  相似文献   

3.
《绿叶》2020,(7)
正李培禹兄的山水风光散文集《西河渡》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评点"的话。我翻阅着培禹兄的这部文稿,不禁联想到他刚刚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另一部散文集,那就是201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借此机缘,我把阅读两本书的感受,融在一起说吧,因为在这本《西河渡》之外,培禹兄的散文创作天地很广,题材远不止"游记"类,生态佳作频出,十分精彩。可以说,近几年他凭着一篇篇令同道称赞的作品,大跨步地进入了知名散文家的行列。我与培禹兄是年轻时代的挚友,也是20世纪80年代有着共同爱好的文学青年。我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就曾经交给他阅读,得到他的认可和鼓励。我们是挚友,也是校友,都在北京二中读过书,也有着共同的朋友圈。据我所知,在年轻时代他就尝试创作过多种多样文学体裁,而且都有很成功的佳作。他写过小说,写过抒情散文,写过杂文,也写过报告文学,但更钟情于诗歌。在《赵堂子胡同15号的思念》(见散文集《总有一条小  相似文献   

4.
被后代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草书都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有很高的造诣。他那篇不朽之作——《兰亭集序》更是流传千古,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死时将  相似文献   

5.
熊姣 《绿叶》2011,(2):125-128
卢梭《植物学通信》的中译本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绿叶》杂志邀请我为此书写一篇书评。我自认要说的话都已写在译后记中,更何况为自己的译著写评论,终究很难脱掉王婆卖瓜的嫌疑。不过,这或许也是一个好机会,可以让我谈谈我在"译后记"中刻意回避的问题,亦即有关卢梭本人的问题,及其对植物学学习以及启蒙和自然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诗意琅琊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许多唐诗宋词所表现的意境成了我们儿时的梦幻,当初,余先生正是因为那首脍炙人口的《渭城曲》而顶风冒雪去访阳关的。我到了滁州,便不能不因为那篇儿时经常背诵的《醉翁亭记》而去访琅琊山,看看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了。一座山、一个亭、一个人的名字就这样地融为一体,世代相传,我怎能不实地体味一下呢?  相似文献   

7.
荒野的召唤     
高雨薇 《绿色视野》2014,(11):67-68
《into the wild》,一部电影。之所以只写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是因为觉得通用的译名《荒野生存》并不贴切。这并不是一部单单讲在荒野如何生存的电影。有种译法叫《走入荒野》,感觉很好,有些苍凉,有些悲壮,又动感十足。这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说的是一个出身于美国东岸富裕家庭的男孩克里斯多弗,他在1990年大学毕业后,即与家人失去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独立成篇从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新编县志的篇目或志稿看,环境保护多为《城乡建设志》或《地理编》中的一章。经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认为如此安排篇目或志稿均欠妥当。这一认识,是经过一个曲折过程取得的。开始,因为我们不熟悉这项事业,既未将环境保护列为部门志规划之内,又未将其在县志篇目中单独立编,而主观地规定环保局写《环境保护》章,并入县志《城乡建设编》。可是,环境保护局的负责同志亲自动笔,写出完整的《高密县环境保护志》(部门志)稿。这个初稿尽管不够理想,但我们从其记述的大量资料中,看到了本县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如,县再生胶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挥发性酚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那么几本写得较好的环保书。我最珍爱的,是唐锡阳先生的《环球绿色行》。这部被称为是"自然生成"的环保作品,是唐锡阳先生亲临一个一个现场之后的倾情之作。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我一看就非常喜欢,因为我对中国天然林的命运,一  相似文献   

10.
哲夫 《环境教育》2023,(3):84-87
<正>多少年来我一直在致力于描写人类的生存状况。文学即人学,生存二字最接近人类的本质,也最接近文学的本质。生存环境一旦溃灭,一切学科都将荡然无存。1989年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写了两部长篇生态文学作品,《黑雪》写一座城市下了一场黑雪,其实是污染。《毒吻》写一个孩子生下来体内有剧毒,意谓人类是个毒孩子,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却荼毒了自然,最终无地自容吃掉了自己。与我随后创作的长篇《天猎》《地猎》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1.
神来之笔     
在李青松作品研讨会上.我落座后,忽然有一本瓦蓝布面烫金字的小书.擦过我左肩到我桌前.我悔不该回头看,认识了丽人方敏。回家后,我一口气读完了《大迁涉》、<大拼搏>、《大毁灭》,享受得一塌糊涂,累得我七荤八素.半夜做梦都梦见小红蟹、褐马鸡和旅鼠。这本书1994年已震撼文坛.我竟全然不知不晓。接着又收到我嘱方敏寄我的《大绝唱》,我又悔不该看了180字的“作者介绍”.清醒地明白作者是可以填在表格里的一位中国公民。灵长类,智能种,是个人。一个人若演戏、若作画、若为文,画绝了、写绝了的时候。连自己也觉得若有神助,觉得不是自己在写,写出来。自己也吓一跳.不太闹得清那笔笔墨墨是怎样聚拢怎样排列出来。如果我未曾见方敏之面,看了作品。我会猜作者或是一个幼年淘气的  相似文献   

12.
我参与环保活动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从大学开始的。1996年的暑假,我参加了由林业部主办的一个环保主题的征文竞赛,有幸获了奖并受邀到秦皇岛参加颁奖仪式。在颁奖晚会上,林业部的官员说有一位很重要的颁奖嘉宾因故没有到场,但是每个获奖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他写的一本书作为奖品。那本书就是《环球绿色行》;那位嘉宾,就是大学生绿色营的发起人唐锡阳。  相似文献   

13.
晚宴     
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儿的人们今天讲起它来仍好像实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一家杂志曾刊登过这个故事。但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以及写那篇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到。故事发生在印度。某殖民官员和他的夫人正举行盛大的晚宴。筵席设在他们家宽敞的餐室里,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椽裸落,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阳台。跟他们一起就座的客人有军官和他们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对我个人而言,算是丰收的一年了。大学生绿色营已届10年,仍在继续;我的三篇文章也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反响,一篇是《尊重自然是现代生态学的一面旗帜》,第二篇是《地球毁灭的第五种可能》,第三篇是《黄河文明与黄河变迁》。从3月11日到12月7日期间,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我搞了一个全国性的巡回讲座,共在17个城市讲了130场,其中重点在96所高校讲了103场。如果按每场平均240人计算,则听我讲的人数是3万多人。如果把历年听讲的人数都累计在一起,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作个夸大的比喻,孔子有弟子三千,我有听众十万。我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绿叶》2005,(5)
《绿叶》编辑部:无意中得到一本《绿叶》,立刻为它那不带一丝商业气息的清新与朴素所吸引。喜欢《绿叶》,理由很简单:我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关注环保的普通者中的一个,如参天大树上一片小小的绿叶。作为宣传环保事业的一个窗口,《绿叶》让我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和谐与纯朴,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与净化。  相似文献   

16.
我名叫《小桔灯》,是冰心奶奶写的,深受小朋友们喜爱。我刚被印刷出的第二天,就被一个小女孩儿买回了家。小女孩儿整天拿着我,一遍一遍地读,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7.
哲夫 《环境教育》2012,(8):85-86
一个人类的大脑拖着一个巨大的地球般的胃囊,消失在广漠的、深邃的、神秘的、布满云彩的天空,如同小小的蔚蓝色的脆弱的地球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间……1987年我在武大作家班上学时,两年时间,写了两部长篇,一部是《黑雪》,一部是《毒吻》,两部小说先后当时的《北岳风》主编沈豪要了去,连载于北岳文艺出版社的大型刊物《北岳风》并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先后出书。那时的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好书,在全国可谓风生水起,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读者评刊     
<正>@罗元生:读了11期《环境教育》杂志朱再保的人物通讯,感触很深。首先是作者把人物的核心本质写出来了,也就是老人的"军人本色"和"绿色情怀"。这两个层次,勾勒出了这位九旬老人大写人生和传奇色彩。再就是,这个人物选得准、选得好,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19.
从微小说、微博到如今开始大热的微电影,近来文化娱乐生活领域“微风”盛行。140个字并不妨碍一篇微小说完成人物的塑造与情绪的表达,90秒的时长同样可以演绎一个情节紧凑的电影故事。《老男孩》、《一触即发》、《一部佳作的诞生》等一批微电影热播一时。尽管当下对微电影各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无可争议的是它已经闯进了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一、课文教学中分析渗透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环境教育的文章有好几篇。在课文分析中进行环境教育,是最直接最便利的办法。以初中语文第四册《什么是生态系统》为例,教者可在分析时作以下板示:生态学家侯学煜的这篇说明文由一个试验引出一个典范,再引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