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前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天然产物化学的方法曾被应用于许多地质物质,特别是石油和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如油页岩。从这些地质物质抽提物中鉴定出的复杂有机化  相似文献   

2.
有机质在自然界(大气圈、水圈、地壳等)中分布十分普遍。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质体内有机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它们在地球史中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演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有机质的演化直接影响到大气圈、水圈、地壳能量的演化。由于有机质参与地质作用影响到元素分散和富集。有机质是组成可燃性矿产的物质基础,象石油、煤、油页岩等。有机质对沉积放射性铀矿床、沉积有色金属(铜、钴、镍、钒等等)矿床的形成以及对稀有、分散、放射性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在石油和天然气成因的研究中,近代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聚集及其在成岩早期的转化特征和相条件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有助于认识那些在古代沉积岩中已经消失了的过程,而且有助于各种沉积和地球化学相模式的建立。自从六十年代后期,晚期成油学说(干酪根成油)流行以来,对近代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研究有所忽视。但是,应该看到油气生成是从有机物质在沉积物中聚集开始的,在整个过程中,原始母质的性质,有机质的聚集条件及其初期的转化特征,对于演化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年青沉  相似文献   

4.
“铁岩(ironstone)”在这里是指含铁超过15%的化学沉积岩;“铁建造(iron formation)”是指主要由铁岩组成的可填图的岩石单元,而且其最上层和最下层都是铁岩。化学沉积岩的定义是,占体积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是从表层水体中析出的无机和(或)有机化学沉淀物及(或)其成岩交代  相似文献   

5.
根据扬子地块西北缘、西南缘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三种矿床地球化学类型 :Au -As-(Sb)型、Au -Hg -(Tl或U)型和Au -Sb -黄铁矿型金矿床。Au -As-(Sb)型金矿床可以成为超大型金矿床。Au -As-(Sb)型金矿床的含矿建造富含有机质、沉积成因的黄铁矿和Au、As、Sb、Fe、S等。它们属于还原环境形成的黑色沉积岩系。其构造背景是被动大陆边缘的裂谷带和裂陷沉降盆地。Au -As-(Sb)型金矿床含矿建造的干酪根是Ⅱ型干酪根 ,其原始有机母质是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海相菌藻类生物演化成的腐泥型有机质。大型或超大型金矿的干酪根的元素组成显示 ,含矿流体的脱碳作用和内生氧化作用在成矿过程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研究有机质碎屑及干酪根的成熟度的光学指标和物理化学指标已在上文(见本刊1980年第7期)作了概述。本文仅对有机质可溶组份即类石油成份(烃类、沥青、胶质)成熟度的化学指标(包括气体沥青、分子化石);成熟度的沉积岩的矿物指标(正常沉积、火山碎屑、泻湖沉积)以及成熟度的标准分类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 地质体中有机质按其生物来源分为浮游植物、细菌、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四大类。世界上大多数工业性石油储量主要来源于海相腐泥型生油岩;我国石油勘探实践证明,大型湖泊的深湖、半深湖沉积岩系可作为特大型油田的生油岩,其中富集了大量水生生物淡水藻类和细菌有机质;澳大利亚、印尼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勘探实践证实,石油聚集也可来自主要由高等植物(陆生)有机质组成的烃源岩。正如陆  相似文献   

8.
引言 目前人们公认大陆断裂与基性和硷性火成岩的喷出和侵入活动有关。许多作者(例如Dietz & Holden,1970;Davies,1968;Grasty & Wilson,1967)曾利用基性和硷性火成岩的年龄来说明大陆分裂的年代。从而说明大洋地壳最早期建造的年代。大家也公认断裂带中最早出现的海洋沉积物与大陆分裂有时相的(temporally)关系(Smith & Hal  相似文献   

9.
<正> 活动断层裂隙带中的气体具有高H_2和(或)高CO_2浓度的特征。主要气体种属(H_2或CO_2)与断层所切割的岩相有关。沉积岩中CO_2的浓度随温度而变化,这一证据及CO_2的δ~(13)C值(约为-20‰)表明,CO_2来自于有机质。含大理石的角砾状片麻岩中的CO_2(δ~(13)C值为-5—-20‰),可能是有机质衍生的CO_2与大理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或者可能是岩浆派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期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涨,油页岩的开发利用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重视起来。美国将油页岩开发利用作为一种储备技术而进行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而有关页岩油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方面也很受重视。本文将美国近十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及未来趋势作一简要综述。 1.水污染及治理油页岩资源利用的水污染物主要是页岩汕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干馏废水,其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和金属元素。有关这些污染物对水体及水生生物(包括海洋生物)的毒性的研究很受重视。例如,上述污染物中究竟哪些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明显;污染物在水体(水、底泥、藻类)中的分布和行为:对某一种有毒物质比较敏感的生物种类;毒性作用时间长短  相似文献   

11.
油页岩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以资源丰富和可开发利用被列为重要的接替能源。以黄口凹陷为例,论述中国东部地区古近系典型凹陷的油页岩分布特征,探讨该区下一步找矿思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凹陷的油页岩赋存于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大汶口组中段下亚段和下段上亚段,为深灰色—黑色富有机质块状页岩,纹泥状韵律层发育。油页岩沉积稳定、分布广泛、横向连续性好、品位中低、构造简单,且地球物理特征显著。该区下一步找矿思路为“油(页岩)盐共探”和“物探先行、钻探验证”。  相似文献   

12.
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常常涉及利用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氯仿和苯-甲醇等)从沉积岩样品中抽提有机质。抽提物产率的数值被用来评价成岩程度和生油岩生油可能性的指标。在环境科学中,抽提物产率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例如,发现近代沉积物的污  相似文献   

13.
<正> 引言沉积岩中一直很好地保留着在过去地壳中稀土元素(REE)的相对丰度。沉积岩的REE研究结果表明,在最近的3Ga中。地壳中REE的相对丰度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是观测到太古代后的沉积岩中的Eu相对亏损(Wil-deman和Haskin,1973;McLennan和Taylor,  相似文献   

14.
前寒武纪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地质学是现代地质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陆地的前寒武纪杂岩在地球开始的历史阶段中占主要位置,并且包括了绝大多数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1973年4月16—1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次全苏沉积岩会议。来自88个单位的7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讨论议题有:(1)沉积变质岩的岩石学、原生介质和研究方法;(2)前寒武纪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各种问题:(3)前寒武纪的活质和有机质及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含量和组成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网湖近百年来的湖泊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在n-C14~n-C33之间,其中以高碳数组分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反映了沉积物有机质以大型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贡献为主,较低的2n-C31/(n-C27+n-C29)比值指示陆源输入中以木本植物输入为主.根据正构烷烃参数指示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变化特征,近百年来网湖水体环境变化具有如下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网湖与长江水体交换频繁,湖泊水体处于低营养环境状态,沉积物正构烷烃高/低分子量正构烷烃比值(H/L)和陆/水生类脂物比值(TAR)较高,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湖泊浮游藻类贡献少;20世纪50~80年代,H/L和TAR值明显下降,中、短链正构烷烃的比例略有升高,表明陆源植被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降低,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贡献的有机质增加,但较低的2n-C17/(n-C23+n-C25)值表明浮游藻类有机质较低,此时湖泊水体较为稳定,湖泊受长江水位影响减小,湖泊营养水平有所升高;1980s以来,总体上湖泊受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湖泊水体营养水平升高,沉积物正构烷烃表现为H/L和TAR值升高后下降,正构烷烃总量和2n-C17/(n-C23+n-C25)比值显著升高,2000年后尤其明显,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输入增加,其中湖泊浮游藻类贡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前言 大多数近代沉积物和高等植物的正烷烃在C_(22)~C_(35)范围内所含奇碳数同系物的浓度比偶碳数同系物大。在古沉积岩、原油和微生物中,正烷烃通常或者是在偶和奇碳数分子之间平均地分布,或者是在某些微生物中主要由碳数小于C_(22)奇碳化合物组成。由于高等植物是陆地上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单细  相似文献   

17.
<正> 树脂体是指某些沉积岩中保存的化石树脂,关于其物性和化学性质已作过许多研究(如Selvig,1945;Murchison和Jones,1963、1964;So(?)s,1966;Langenheim和Beck,1968)。运用树脂体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和树脂衍生的特定的化合物已对分泌树脂的植物进  相似文献   

18.
晚石炭世-二叠纪沉积岩中的煤储量占世界之首。这些煤产出并释放出天然气,但油的生成量却很小,比较起来,诸如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阿根廷、委内瑞拉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湖、河、三角洲及半咸水沉积物中沉积的有机质,已产出大量蜡质油,另外,在世界范围的三角洲地区,还产有天然气及凝析油。为何在沉积物中呈浸染状分布的陆相有机质所产出的油比仍属于陆相沉积的石炭纪-二叠纪煤层产出的油多?答案似乎在于氢含量及运移的难易程度上。当有机质和煤的氢含量比碳含量高时即可成油,氢含量低于碳含量时则主要生成天然气。世界上大多数煤的氢含量都很低,而呈浸染状分布在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质,其氢含量都很高,因而后者能生成较多的油。此外,与沉积岩中浸染状干酪根相此,油、气更易吸附在煤上,这就使得油从煤中迁移出比由通常的页岩生油层中迁移出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9.
徐鹏  江长胜  郝庆菊  祝滔 《环境科学》2013,34(10):4009-4016
通过选取缙云山向阳坡同一海拔高度处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简称林地)、坡耕地、果园和撂荒地,测定分析0~60 cm深度土壤样品有机质及3种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从而揭示了西南地区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有机质及其有效率(ER)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含量以及ER和CMI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其CMI的剖面分布趋势相似,林地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其CMI主要富集在0~10 cm土层,果园主要富集在0~20 cm土层,而坡耕地和撂荒地从上而下的降低则比较均匀.在0~60 cm土壤深度内的土壤有机质以及3种活性有机质平均含量均为撂荒地>林地>果园>坡耕地,将林地转变为果园和坡耕地后,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21.56%(P>0.05)和55.90%(P<0.05),将坡耕地闲置撂荒后,有机质、低、中、高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升高了238.86%(P<0.05)、144.2%(P<0.05)、153.3%(P<0.05)和242.7%(P<0.05).方差分析发现3种土壤ER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土壤ER对土地利用变化并不敏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3种活性有机质CMI均为撂荒地最高,林地次之,果园和坡耕地最低,表明林地开垦导致土壤碳截存降低,土壤向着质量退化的方向发展,而坡耕地撂荒则增强了土壤的碳汇功能,土壤质量向着良性方向发展.3种活性有机质与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是反映土壤养分和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总结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及侵入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微量元素以及Nd、Sr、O同位素资料,结合各构造岩浆活动区基底变质杂岩的性质,在Ⅰ型和S型分类的基础(依据源区岩石的性质)上,首次提出了I~S过渡类型的概念,它反映其源区岩石由火成岩和沉积岩以不同比例构成的一个“混合建造”。根据其性质与典型的I型和S型亲缘性的大小,进一步分出了IS和SI两种,并归纳了I型、过渡型(包括IS和SI)以及S型岩石在研究区内的一些综合标志特征,划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主要的分布区域。指出过渡类型岩石普遍发育是本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