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生态学基本理论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吉喜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7):1252-1262
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一体化,以及生态服务转移引发的区域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区域生态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一门针对区域生态问题的系统学科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理论,尝试从学科发展角度探讨建立区域生态学学科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区域生态学是研究区域生态结构、过程、功能,以及区域间生态要素耦合和相互作用机理的学科,生态介质是区域生态的联系纽带和核心要素.根据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和当前人类活动,影响区域的突出生态介质有水、风和资源,通过这3种介质,分别形成流域、风域和资源圈3大类型生态区域.区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和要点有:区域生态结构、过程与功能、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分异规律、区域生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区域生态联系和生态资产流转,以及区域生态补偿和环境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
Metbodologyof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forregionaldevelopmentZhuTan;ChenWei(DepartmentofEnvironmentScienceofNankaiUniversi...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海洋生态建设与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国家与地方海洋发展战略,总结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的依赖性进行深刻剖析,并在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共同和不同海洋生态现象的基础上,贯彻流域联动、区域联动和陆海统筹原则和以海洋生态工程解决海洋工程生态问题原则,提出长江三角洲海洋生态建设基本构架。最后,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海洋生态建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生态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Eco-environmentalproblemsandprotectioninTumenRiverdevelopmentYeChangming;YanHai;DingMei(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Sci...  相似文献   

5.
OntheecologyofvectorsFernandoDiasdeAvilaPiresDepartmentofTropicalMedicine,InstitutoOswaldoCruz,21045900RiodeJaneir,BrazilAb...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耗散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可以借助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其研究.系统动力学研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系统动力学复杂性.本文在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复杂性问题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当前系统动力学复杂性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有害藻类的暴发、海洋污染物的扩散、海洋生态毒理动力学、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在总结以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对系统动力学复杂性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Landscapeecology:thetheoreticalfoundationofsustainableagro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WangYanglin(DepartmentofGeography,Peking...  相似文献   

8.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对区域差异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IPCC方法计算得到1995—2012年中国各省市碳排放数据,表明从1995年开始,我国各省市的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并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基尼系数、Theil系数、对数离差均值的计算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在各省市自治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随着时间逐渐增大.为了进一步分析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碳排放强度的回归方程,并采用夏普里值分解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整体上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最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作用逐渐加强.其次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贡献值分别为18.91%和26.76%,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随着时间逐渐减少,作用也逐渐弱化.最后是城市化水平(贡献值为~(-1).65%),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差异.进一步采用第三产业占比表示产业结构,石油占比表示能源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与碳排放强度变为反向关系.即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高,在能源结构中油的比重大,煤炭比重小,碳排放强度相比于其他地区则低.由此可见,石油比重的区域差异是影响碳强度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提升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的石油以及低碳能源可以缩减区域间的碳排放差异.本文的研究对合理、公平的碳减排政策的制定,鼓励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参加碳减排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喆  吴健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4):839-852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需要充分的资金保障。为了探究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资金需求状况,构建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本体系,系统估算和分析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结果显示:(1)以2014年数据估算,全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本为5049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0.78%,远低于环境损害成本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自然保护具有经济的合理性;(2)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本约为85.91亿元,意味着为了达到最基本的管理标准,每年所需的管理资金量,但实际的总体投入远低于管理资金需求,保护区的总体资金缺口较大,且资金配置不均衡,地方级保护区需加强经费保障;(3)管理成本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保护区生态价值高、管理资金需求较大,而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压力较大,中央财政应适当倾斜;(4)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的机会成本达到4963亿元,反映出保护区建设带给地方的巨大经济压力,但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缺口较大,政府亟需完善面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传统村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基因的民居建筑是传统村镇传统风貌的主体,缺失传统民居建筑的传统村镇就失去了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以全国代表性建筑景观特色型村镇为案例,分析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特征,进而探究其地域分异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首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主要分为12种类型,由此形成的建筑风貌区在空间分布上南北差异明显,北方建筑风貌区呈大小两个片区分布,而南方呈两条带状分布。其次,从聚落环境、空间布局、造型风格、建筑材料和细部装饰等五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地域分异明显。第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貌/水系、气候、植材/土石等)是形成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的基石;宗法伦理、风水观念及民族文化等人文因素是地域分异的内动力;而人口迁移、战争防御和商贸经济等人文因素是地域分异的外推力。  相似文献   

11.
刘玉  蒋治  王浩森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444-2459
北京减量提质发展背景下,农业地域功能主要体现在优质农产品生产、生态保护、高端休闲娱乐供给、新业态示范、产业链拓展与融合以及就业收入拉动等方面。以184个街道、乡镇为基本研究地域单元,测算了北京农业地域功能并剖析了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农业地域功能空间分异与城市空间开发结构密切相关,总体上表现为自城乡结合部核心区、拓展区到远郊区呈圈层递增态势;城乡结合部拓展区农业地域功能衰退趋势显著,对城市空间开发的约束变弱;远郊区农产品供给、生态保护和就业安置等基本和传统功能较强而产业融合、新业态等高级与现代功能偏低,农业地域功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OLS基本回归和分位数回归发现,土地因素是影响北京农业地域功能的关键因素,其中区位因素决定农用地规模进而影响农业地域功能,房价因素通过加速农用地流转对功能最弱地区的农业地域功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非农产业对农业地域功能具有促进而非挤压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国及区域性人均耕地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论文首先指出并不存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继而认为人均耕地面积阈值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需要有明确的前提条件。为此按1995年的耕地实际生产力(在耕地面积中扣除菜地和经济作物用地面积),以人均400kg、450kg、500kg粮食需求量的生活标准,提出就全国平均而言,人均耕地面积不应小于0.092hm2、0.104hm2、0.115hm2(可以看作当前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根据2010、2030、2050年我国的预期耕地面积以及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按人均400kg、450kg、500kg粮食需求量的生活标准,就全国平均而言,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不应小于0.059hm2、0.067hm2、0.074hm2(可以看作近期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2030年人均耕地面积不应小于0.052hm2、0.058hm2、0.064hm2(可以作为中期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2050年人均耕地面积不应小于0.046hm2、0.052hm2、0.058hm2(可以作为远期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  相似文献   

13.
1IntroductionAsaveryhighandcoldregion,theQingzangPlateau(TibetQinghaiPlateau)isverypeculiarinecologicallandscapefeature.Alth...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燕山—喜马拉雅运动以块断作用为主,形成了一系列断裂隆起带和断陷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红层发育齐全。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上白垩统紫红色含钙粗碎屑岩中,受盆缘断裂和中幼年河流控制,是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间歇性隆升,伴随着断裂切割、流水冲刷和风化剥蚀的产物。根据陆地卫星TM图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查明了全省共有丹霞地貌景观资源123处,其中新发现景点78处。丹霞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该省周边丘陵低山区,明显受不同级别河流的流域控制,具带状分布规律,可划分出9个景观集中分布区域。赣东、赣东南丹霞地貌景观最为密集,结合红色旅游和客家文化特色,该区具有强劲的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探讨区域环境健康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思路和方法,估算各省环境健康综合风险,为制定环境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按照"风险压力-风险现状-风险应对"的总体思路构建了23个指标的区域环境健康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运用2012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将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地区风险的差异和规律.研究表明全国有9个省区域环境健康综合风险指数超过标准,其中特别发达(北京、天津、上海)及不发达地区环境健康综合风险相对较低,较为发达地区环境健康风险较高.区域环境健康综合风险评价指标较为科学合理,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区域水平上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入手,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探讨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定量化的方法。通过建立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度模型,定量描述了系统在近10年来的波动变化状态。发展度模型包括发展位、发展势和协调度3个方面。研究表明,该区域发展位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发展势也表明了系统整体状况愈来愈靠近系统规划值;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逐渐增长,表明各组分之间耦合关系加强;系统整体发展度在波动中逐渐提高。从研究可知,该区近10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和卫生等领域得到很大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虽然近年来投入逐渐增加,但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很快,使该子系统仍需加大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沙尘气溶胶的间接辐射强迫与气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线耦合的区域气候化学模式系统(RegCCMS),对2003~2007年的3,4,5月中国沙尘气溶胶的空间分布,间接辐射强迫和间接气候效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沙尘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的新疆、内蒙、甘肃等地区.5月份最高的中心值浓度达到3500μg/m3,3个月地面浓度依次增大.3,4,5月由沙尘气溶胶造成的第一间接辐射强迫平均值分别为-1.26,-2.0,-2.69W/m2.局部地区达到-7W/m2.考虑到沙尘气溶胶的第一间接气候效应后,使近地面气温下降,降水减少,3,4,5月地面气温变化的平均值为-0.05,-0.07,-0.08K. 3,4,5月降水变化平均值分别为-0.0037,-0.037,-0.1mm/d. 不同的月份和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Core concepts of landscape ecolog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IntroductionLandscapeecologyisanewlyemergedtransdisiplinarysubject.Thismultidisciplinecharacteristicbringsbenefitstoitsdeve...  相似文献   

19.
有限约束的Rabenau-Lin区域增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发展动力学模式有关研究揭示了以下两个十分重要的区域增长原则:区域发展第一原则:在区域竞争中,应以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为第一,以提高资本增长指数为第二,以提高劳动力增长指数增长为第三;区域发展第二原则:在有限的环境资源约束下,如果区域的平均利率低于区域外的平均水平,要保证区域经济的稳定,必须保障资本的增长指数小于1。  相似文献   

20.
棱鮻(Liza carinatus)样品于2000年12月~2001年10月取自广东湛江.按常规方法从鱼鳃上挑取小钩鲻鱼虫(Ligophorus hamulosus),进行压片、计数.结果显示:随着宿主体长的增长,小钩鲻鱼虫种群的平均密度、平均感染强度呈上升趋势;从12月到次年4月,其平均密度和平均感染强度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8月最低.10月略有回升;小钩鲻鱼虫种群在不同大小的宿主上和在不同季节均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