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地震监测前兆手段仪器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 ,在全国许多台站配备了数字地电仪和地磁数字智能仪 ,对观测数据的采集更科学更迅捷。但由于地电观测供电产生地下电流会带来磁干扰 ,对地磁观测带来了很大影响。笔者提出将排除地电观测供电对地磁干扰装置应用在ZD8B地电仪仪器中 ,从而避免了地电供电对地磁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通地震台核旋观测值从 2 0 0 10 8起大幅下降 ,经过与其他台站资料的比较和仪器工作情况的分析 ,认为该异常不是地磁本身的异常变化 ,也不是仪器的问题。进一步对外界环境调查和实地测试 ,证实是受台站附近基建工地的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3.
将安徽省六安地区流动地磁测线 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 |δfi|异常与安徽中西部地震活动性作对比分析 ,初步结果为 :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 |δfi|值较大 (∑ |δfi|≥Fu) ,一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增强 ;反之 ,则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较弱。此方法在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中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82年-1987年的高精度流磁资料,研究了该期间内山东及邻区的中强地震前后地磁总强度变化,发现地磁总强度变化与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文中初步给出了中强地震前后地磁总强度变化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的推广,近些年积累了丰富的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震例,但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的识别困难,而"形变速率累加方法"对异常数据进行积分计算,更加易于异常的判定和异常指标的提取。基于此,使用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汾台、湟源台和成都台地磁分钟值数据,计算得到各台地磁谐波振幅比南北向和东西向6个周期共计12条时间序列变化曲线,再运用速率累加方法对地磁谐波振幅比南北向和东西向各周期的计算结果进行二次计算,得到6条各周期的速率累加时序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①临汾台、湟源台和成都台三个台站地磁谐波振幅比速率累加方法计算结果分别在2016年山西运城4.4级地震、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出现异常,其异常表现为:6条速率累加曲线(6个周期)至少有2条出现超过1年以上的持续下降或水平波动变化(持续上升变化为正常);②速率累加方法使得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更易识别、异常特征的统计更加准确,且与原有的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判别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正1975年成立的天津市地震局静海地震台是国家地磁基准台,它位于首都圈地震重点监视区。这里,地磁观测环境优良,具有地磁学科和华北地区地震监测的优良条件。他们担负的磁电观测和地震前兆观测,能很好反映天津西南部地区地磁场的变化。2015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下午2时05分,正值万家喜庆之时,天津静海区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为静海区王口镇朱家村,距离台站直线距离约10公里。地震发生后,台站值班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家休假的职工第一时间赶到各自的岗位,  相似文献   

7.
<正> 极值在地磁日变曲线中作为特征量而引人注目。本文在对无锡台历年(1977—1981)地磁(Z)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后,对该台Z分量极值的时态分布、位移特征,及与地震之间的可能联系进行探讨。一上午高值时态分布特征在地磁日变曲线中,以低值为界,可见到上午高值和下  相似文献   

8.
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发生MS6.1级地震.本文研究了上海佘山、武昌、安徽蒙城地磁台资料.上海佘山台的地磁总强度F、垂直分量Z,在南黄海MS6.1级地震前(1996年5~7月)存在明显地磁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9.
用江苏盐城台与浙江杭州台组成台组 ,应用线性去倾及二次去倾的幅相法提取了临震标志指标 ,对上述两台站的 8年地磁Z分量日变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对江苏地区ML5 0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映震关系且标准值L一直保持在一个固定值 ,其标志体系受人为干扰较小 ,异常的可信度较高 ,但虚报、漏报率有待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福建地区五个地磁台站的急始型变化事件与湾扰型变化事件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地磁短周期垂直分量变化ΔZ 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短周期变化异常的频率特性,并应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泉州台的转换函数,给出了泉州台Wiese矢量及其逐年演变情况,探讨了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与地热异常和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目前地震学方法开发利用资料的概况及台站观测能力与资料的精度,从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地震学方法本身对观测资料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优化和改进台站布局与观测的建议。认为,地震台站记录的原始资料基本满足中长期预报或全国大形势判定与研究的需要,但作为短临预报工作的要求和综合预报方法效能的提高,尚需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地震台站的观测。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 ,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震台效能的提高。对目前地震观测技术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的转折时期 ,地震台如何尽快过渡 ,充分发挥效能提出了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海平面变化与地震相关的前兆信息,利用了连云港验潮站长达43年的验潮资料。结合华北地区4次7级以上强震和江苏及其以东黄海海域18次中强以上地震的震例分析后认为:经基本消除主要干扰因素的连云港平均海平面变化,表征了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信息。它对监测华北地区强震和江苏及邻近地区的中强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引入地壳波导理论,对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级地震前南京卫岗电磁信息观测点所记录到的超低频电磁波信号进行研究,估算出接收点的场强为10~2—10~3微伏/米。辐射源电流矩为10~7安·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装在宁波地震台ZK03井上的SD 3型自动测氡仪一年多来的观测试验和调试,设计出适合于观测小流量自流井的该仪器探集气室装置。即用20cm不锈钢高压锅作集气室,并把集气室内的进出水口制作成一高一底、一小一大的两个平行液面,并使出水畅通。经使用测试数据完全能达到《规范》要求,与手工观测仪器测试结果比较同步性好,反映地震能力强,完全可以替代现有的手工观测仪器,而作为正式入网观测仪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形变前兆特征研究中的多种方法,利用常熟台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对自1985 年以来发生在江苏省及南黄海海域的中强地震进行了研究及观测手段的映震能力检验,得出:(1) 常熟地倾斜对其周围200 km 范围内MS≥4-5 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显示;(2) 归纳总结各分析方法判别获得的异常表明,常熟地倾斜单台信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南京基准地震台于 1998 0 6建立了大地电场观测系统 ,同年开始观测。本文介绍了场地建设概况 ,并根据其初步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地电场的一些机理特征 ,在大地电场的背景消除方面作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8.
蒙城地磁台相对观测磁偏角自2003年8月起,变化较大.运用上海佘山地磁台的资料作对比分析,发现相对观测磁偏角除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外,还存在仪器机械性漂移.研究结果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受仪器室的物理因素影响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闽、台地区地震烈度分布,计算了小震振幅及地震波能量的衰减,统计了小震与大震的烈度资料.说明地震烈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影响小震烈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与构造等,而影响大震烈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则是构造与地震机制.小震振幅及地震波能量的衰减有方向性.文中计算的闽、台地区地震影响场,可为确定地震工程场地烈度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