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福建是全国第一个开展林权制度改革的省份。本文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和永安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福建省森林资源经营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林区的绝大部分林农对林权改革持满意的态度,认为林权改革前后对环境的影响有变化。数据分析显示,林改后,对林业的投入对于森林旅游的影响成正比;家庭年均收入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成负相关。研究建议,继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科学编制森林经营规划和经营方案,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林农的增收。  相似文献   

2.
林权改革是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但不可否认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011年7-8月,本研究选择江西遂川,福建三明、永安,辽宁清原,北京怀柔等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维量表分析。研究表明:林权改革对森林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林改前后林业的投入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农民(林农)对林权改革的态度、家庭年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性别等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建议,林权改革涉及面广,并涉及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应该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并把林权改革作为重点领域开展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为在我国在规划环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政策环评制度和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林权改革后当地环境受到的影响及影响的主要因素,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遂川县两个乡镇的林农、农民和少数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以322份有效调查问卷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环境影响的Logit模型,可以用于林改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当地政府更好地了解林权改革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完善相关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分析了异质性营林主体的森林保险支付意愿及差异,并以传统小林农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以福建省382户传统小林农和88户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条件估值法、卡方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异质性营林主体的森林保险支付意愿与差异及支付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对比与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小林农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森林保险意愿支付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1000~2500元/亩保障水平下,传统小林农的意愿支付水平分别为1.911元/亩、2.941元/亩、3.532元/亩及3.979元/亩,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1.632元/亩、3.971元/亩、5.809元/亩及6.864元/亩;两类营林主体的支付意愿均随保额的提高而提高,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提升幅度远高于小林农。异质性营林主体的森林保险支付意愿影响因素也存在明显差别,这与其在森林保险认知特征、林业生产经营特征、林业灾损特征、森林保险产品评价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关。此外,林地面积对两类营林主体支付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规模化、集约化的林业生产经营可促进林业经营主体的森林保险愿意支付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小山口村、魏城村和南垛庄铺三个林权改革试点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描述统计、交叉列联表分析和Ridit分析,就林权改革的方式、林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及林权流转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山东临沂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历经3年的林改中,临沂市始终坚持尊重实际、区别对待,灵活选择林权改革的方式,使当地的林权制度改革受到村民的欢迎。此外,林权改革后,当地的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及对林业的投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村民的营林、护林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但是在涉及到林权流转方面的问题时,大部分的村民不能清楚认识到林权的价值,从而使落实处置权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集体林权改革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监测集体林权改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在对辽宁省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林改前后林农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了环境影响评价中作用较大的三个因子,研究为林权改革决策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小山口村、魏城村和南垛庄铺三个林权改革试点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描述统计、交叉列联表分析和Ridit分析,就林权改革的方式、林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及林权流转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山东临沂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历经3年的林改中,临沂市始终坚持尊重实际、区别对待,灵活选择林权改革的方式,使当地的林权制度改革受到村民的欢迎。此外,林权改革后,当地的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及对林业的投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村民的营林、护林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但是在涉及到林权流转方面的问题时,大部分的村民不能清楚认识到林权的价值,从而使落实处置权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经6年的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正在不断深化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其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影响(正面和负面影响)。如果国家在实施林业制度改革之前或实施初期对其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预先的评估,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和扩大其正面影响,将有助于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因此开展林权改革环境影响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开展好林权制度改革后续的配套政策措施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林权改革相关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建议:第一,国家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应尽快深入开展林权改革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三,把林权改革作为重点领域开展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试点,为在规划环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政策环评制度提供技术支撑,为修改《环评法》和政策环评作好技术储备,为促进林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新型林权利益冲突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 《环境保护》2020,48(10):50-54
目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我国政府顺应时代新要求,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利用林业碳汇等"无形"林产品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现行法律尚未对林业碳汇等新型林权进行界定,如何设计有效协调新型林权利益冲突的法律机制,化解各新型林权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成为促进林业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法律层面考量新型林权利益冲突,探究新型林权利益冲突的表征及原因,指出通过法律重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辐射面、标准适用性和市场化补偿机制是解决新型林权利益冲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林业发展得益于近自然林经营。其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完备的顶层设计、配套的法律体系和规划措施、严格的管理办法、专业的经营方案、对林业人才的培训和对森林教育的重视。我国的森林经营是林业建设的短板,普遍存在“重造轻管、重采轻育、重量轻质”的现象。我国曾尝试积极借鉴德国经验,就近自然林经营展开了试点实践,但在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其进程有所停滞。建议继续推进近自然林经营的理念和实践,将其作为林草部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森林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其他保障性政策措施;强化多功能森林经营规划的编制,建立多功能森林经营体系;推动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发展,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业人才培养,提高全社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One of the social phenomena that have arisen in Indonesia in the post-Reformasi period (mid-1998) is the increase in land tenure conflicts between local communities and tree plantation companies, and between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forestry department. Land tenure conflicts often trigger forest and land fires, which is both a symptom and a cause of increasing conflict over tenure and use rights. If the tenure issue is not appropriately addressed, it will continue to result in unwanted fires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lated smoke and gas emissions, an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losses. A recent study in Sumatra revealed that, in many cases, (1) tenure conflicts between companies and communities, resulting from past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ten trigger forest and land fires because of frustrations by the communities of being unable to have their claims heard in a fair and transparent judicial system; and (2) even with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 forest policy and management has largely failed to protect forest resources when local communities were not involved. The nature of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communities and companies in land use developmen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fluencing the incidence and control of fire.  相似文献   

12.
李鹏  张俊飚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835-1845
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及短期动态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探求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测度中国30 个省份1998—2010 年的森林碳汇,采取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技术,考察并预测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存在短期修正效应,当经济可持续增长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19%的力度调整至均衡状态,且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及VAR面板模型结果验证了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正的双向互动关系;脉冲响应函数显示,经济增长对森林碳汇发展的稳健性产生微弱的正向冲击,而森林碳汇发展在短期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产生显著的正向生态冲击。据此,提出了加大财政对碳汇森林的政策扶持、树种与造林模式相结合、建立并完善碳汇计量与监测机制、完善投融资渠道、加强森林管理等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