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的变迁     
路非路 小时候,根本没有“路”的概念,只有“走”的困顿。我生在农村,开门见山,那路,更多时候是需要“爬”的。在习惯于“爬”着走路的人脚下,真的无所谓路不路的,甚至根本就无需什么“路”。  相似文献   

2.
和谐的社会是一部悦耳而又动听的大型交响乐,和谐的道路交通就是其中一个激越的乐章。一般乐曲主要有七个音符,即阿拉伯数字“1、2、3、4、5、6、7”;道路交通乐章只有三个音符,即:“人、车、路”。“人、车、路”三个音符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要互相协助、通力协作、悉心协调,谱出的乐章才能和谐、美妙。  相似文献   

3.
在澳洲走路     
北京的长安街据说宽达80米,这样惊人的“巨路”在澳大利亚根本看不到。在那个国家走了几个城市,印象中路大都偏窄,两旁的树木则挺多,在一排排重重叠叠的参天大树“夹击”下,路就显得更小了。南部城市墨尔本的历史只有一百五十多年,而且是在  相似文献   

4.
上文说到老夫最讨厌的十种不良驾驶行为,发表以后,颇得几位朋友的共鸣。这回再站在司机的角度,说说开车时最不喜欢走的十种路,看看还有没有司机朋友叫一声好。这第一种,当然是红绿灯密密麻麻的路了。为了"规范"道路交通管理,现在城市里的红绿灯是越来越多了,十字路口不必说,丁字路口也有了,转盘路也有了,甚至直行的路——因为路边有个小小的便道,一天内大概有三五个行人的也有了  相似文献   

5.
“车至4山前必有路”。其实车到哪里都必须有路。不能开动的车从实质上说不能算是车,而要开动就必须上路。因此,无论从功能还是结构上说,路都是概念和现实的车的必然组成部分。鲁迅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长期被当作至理名言,但是用在车道上则有些不对了。车道可不是人行小路,可以“走”出来的。它要求一定的宽度、  相似文献   

6.
人与路     
没有哪一个人,能够不理踩脚下的路。你可以没有时尚季风,也可以没有新出炉的汉堡包,但不能没有路。 人类的双脚就是用来赶路的,当你不知不觉降临到地球时,你实际上已经接受了地球人的行走方式。从被人牵着走,到牵着别人走,这一过程漫长而又烦琐,只要每天都在重复地行走,路总在你脚下忠实地躺着。  相似文献   

7.
以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行,纵然也有迷路、走了弯路的时候,中国安防行业仍然像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带着他勃勃生机的“对”与“错”走出了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8.
如今,城市交通发达了,路多了,路面宽了,但行人过马路似乎反而难了。过去,有些路面不宽,行人需过马路。不管有没有“班马线”,跨几步就能过去。因此,大家都觉得“相当方便”。现在不同了,不少路面拓宽后,不但路两边建了花坛设了护拦阻隔,不少路段还实行“封闭式”管理。除了有“班马线”  相似文献   

9.
上海港务局海港13号轮船长杨万春一贯刻苦钻研航运安全操作技术,精益求精,永不停步。二十多年来,他拖带万余艘次国内外客货轮进出黄浦江,从未发生过任何大小事故,被广大群众称为安全航行的模范。 杨万春把钻研安全技术看作是一个船长应尽的职责。一些受“四人帮”蒙蔽的人曾因他钻技术,骂他是“白专道路”的典型,把他当作斗争对象。但是杨万春毫不动摇,坚定地回答说:“我为党为人民钻研技术没有错,更没有罪!”“钻 研航运技术这 条路我走定 了,你们休想 阻拦。”为了打好安全拖带基础,长期以来,他对黄浦江航道进行了系统和周密的调查研究,分…  相似文献   

10.
在秋阳为金中,去一趟闽东,感受到路的“张力”。上世纪90年代末,我曾随省文艺家红土地采风团去宁德地区采风,走遍这片山海交融的神奇的土地。然而,也有个愿望,就是交通要改善。  相似文献   

11.
人·车·路,构成一个动感纷呈、光色斑驳的交通世界。穿越历史驿道和时间长河而来的现代交通世界,呈现一派壮观、一片纷繁,装点了人类生活的丰富和多彩。在壮观与纷繁的缝隙,却也时不时难以杜绝地掠过堵塞的尴尬与烦恼、车祸的忧患与无奈。人们生活在交通世界,既感受着车水马龙驮来一路阳光,也注视着它那  相似文献   

12.
新车上路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辆爱车。 我兴致勃勃在后窗贴上“新手上路,请多关照”字样。 第一次驾着自己的车上路就带着老婆和孩子直奔二环路黎明永辉超市。老婆和孩子坐在车后边心里美滋滋的,我两眼直直地盯着前方,姿势有点僵硬,老婆和儿子在后边又说又笑,使我精力无法集中。当我提出说她们干扰我开车,吓的她们不敢说话了……庆幸一路平安到了目的地。但马上发现另一个问题,超市在马路右侧,且已没多余车位。正不知如何是好,发现对面大酒店楼下是停车场,我就把车开了过去,看到我车后的“新手”标志,保安很礼貌地指挥我把车停好了。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的第一座桥起于何时,出自哪里,我不知其详。正像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为路。当遇到河流、沟壑的阻碍时,人们会在小河沟两岸或河中礁石架上一根树干、一块石板,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桥和石桥。  相似文献   

14.
路权     
在人们的感觉中,路是公共区域,它不属 于某一个人,不属于某一单位,甚至也属于某 一省份,只要有路,车可行,人可走,所以又被 称之为公路,也就是公共的财产公共的路吧。 过去,留下买路钱,是绿林好汉干的事情,现 在的情况不同了,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形 成,公共的路也得交了费才能通行,到处都是 收费站、没有留下“买路钱”是过不去的。在 路上行车,就怕看到“××市(或县)欢迎您”  相似文献   

15.
上了年岁,喜欢无边无际遐思。乡村是城市的细 胞,它关系着古代和现在双边距离及空间关系,民族 文化就在其中。 我们村前苦竹山麓那静静的“海客路”,就是在 这一境遇的路上。“海客路”本来应该是一页辉煌灿  相似文献   

16.
《现代职业安全》2011,(9):124-125
总算走到头了 马恒超如图所见这位职业病患者一路走来想必是历尽艰辛、障碍丛生。如此多的“障碍物”。究竟是政策还是人为?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在职业病理赔这条路上,有关政策规定是否也可以与时俱进?要知道,有关政策的“--小步”,就有可能是患者的“--大步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的第一座桥起于何时,出自哪里,我不知其详。正像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为路。当遇到河流、沟壑的阻碍时,人们会在小河沟两岸或河中礁石架上一根树干、一块石板,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桥和石桥。从小读书就知道,在我国河北省  相似文献   

18.
路的轨迹     
曾经,很喜欢穿梭在城市的旧巷子里。那时候是大学悠闲的时光,一个人经常徜徉在那条有很多旧洋楼和老宅院的路,漫无目的地走。看那些墙,绿色的爬藤,冬日里斑驳的阳光。有人说,建筑是城市凝固的记忆。可是城市已在日新月异地变化, 在不断加快更新的步伐。让人无法寻觅,流光岁月里  相似文献   

19.
9月6日,一支特殊的“队伍”从福建出发,踏上了抗战时期新四军北上征战的道路。这天上午,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同志王直、高胡、李云诚、阮文炳等几十位老同志和省委宣传部同志等在龙岩参加了出发仪式。叶小楠主持仪式,邓淮生代表“重走新四军北上抗日路”成员讲话。已经92岁高龄的王直将军到会致词,并授予“重走新四军北上抗日路”成员一面印有“重走新四军抗日路”的红旗。  相似文献   

20.
细纱挡车工是纺织厂的主要工种之一,也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工种之一。自发明纺织机以来,细纱挡车工人从来就是站着操作的,每天要站7.5小时,即使不进行操作,人也是很累了。而实际上,随着生产的发展,一名挡车工要看3~4台细纱机,共1,200~1,600个锭子,弄堂4~5条,每条15米长,按每5~10分钟走一个巡回计算,一天平均要走20~30里路。工人在不停巡 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清洁工作要做,还要照顾接头,手伸过头顶到车顶板换粗纱等等,操作相当繁重,可以说是:“轻工不轻”。 因此,实现挡车巡回不用走,正是广大细纱挡车工的迫切愿望,也是解决“轻工不轻”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