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布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活动是当前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针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土地利用类型特点进行分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提取2010年度40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斑块,进而分析和统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分布现状,最终为管理部门管理和控制区内人类活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0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斑块土地总面积为242.43万hm~2,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58%;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内,实验区内人类活动斑块土地总面积为143.06万hm~2,占人类活动斑块土地总面积的59%;涉及保护区数量最多的人类活动斑块土地利用类型为农业生产用地,有360个自然保护区内有农业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总面积为211.03万hm~2。  相似文献   

2.
经费问题是多年来-直困扰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难题。笔者在对40多个自然保护区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渠道和投资水平,分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投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开辟自然保护区经费渠道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保护区投资现状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费问题是多年来困扰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和管理的难题。笔者在对40多个自然保护区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渠道和投资水平,分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投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开辟自然保护区经费渠道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通勤行为作为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勤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成为低碳交通发展的重点。以广州4个典型社区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居民日常通勤行为的微观角度测算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深入分析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小汽车通勤成为居民高碳通勤的最主要因素;通勤距离和方式是决定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的两个直接影响因素;相对于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和居民态度偏好来说,居住空间环境变量对于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居民态度偏好对于居民未来的通勤方式将起一定的作用,在公共交通通勤群体对小汽车通勤的强烈欲望以及小汽车通勤群体对小汽车通勤的行为依赖双重因素的推动下,若技术、政策和空间环境保持不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通勤高碳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格局等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563个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旅游活动,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41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有422个。不同省级行政区域和不同地理片区间生态旅游的开展状况有明显差异。开展生态旅游保护区数量最多的3个省级行政区域分别为江西省、云南省和山东省;开展生态旅游数量最多的前10个省级行政区域共有352个保护区,占我国开展生态旅游保护区总数的62.5%。生态旅游规模开展最大的3个地理区域分别为西南、中南和华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规模和收入远高于其他区域,分别占全国生态旅游总规模和总收入的34.7%和64.3%。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463篇文献,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开展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进而梳理1992-2020年期间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结果表明:(1)围绕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影响的相关研究,尽管发文量总体呈波动性增长趋势,但与围绕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开展的其他研究相比,发文量仍显不足;(2)该领域的研究学者大多来自中国,并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核心的合作网络;(3)人类活动对野生旗舰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该领域研究中的2个重要主题;(4)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的定量化评估及其空间制图,是目前研究中的热点.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未来的研究应兼顾更多的人类活动和自然保护区类型,关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发展能反映多重压力相互作用的定量化评价方法,并在多个尺度对影响途径、作用机制以及典型案例等方面给予更高的关注度.(图7表1参67)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我国10多个省(自治区)2o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调查和全国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现状,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旋 《农村生态环境》1996,12(2):6-8,16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以秃杉等珍稀濒危物种和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10多年来,保护区在认真做好自然保护工作的同时,引导地方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探索了许多适度开发当地资源的实用技术和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发群众生活,增强了保护区经济活力。在分析保护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区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以秃杉等珍稀濒危物种和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10多年来,保护区在认真做好自然保护工作的同时,引导地方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探索了许多适度开发当地资源的实用技术和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群众生活,增强了保护区经济活力。在分析保护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区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了目前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质量问题基础上 ,认为推行社区参与保护区共管是提高保护区管护质量的首选途径 ,并系统阐明社区参与组成共管体系的原则和技术路线以及一些模式化成果。最后 ,指出在实施社区参与共管过程中存在的 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了目前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质量问题基础上,认为推行社区参与保护区共管是提高保护区管护质量的首选途径,并系统阐明社区参与组成共管体系的原则和技术路线以及一些模式化成果。最后,指出在实施社区参与共管过程中存在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概括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统一性和矛盾,分析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总结了一些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包括政区合署模式,协调机构模式,保护与扶贫相结合模式,经济上双赢模式和公众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概括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统一性和矛盾 ,分析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了一些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 ,包括政区合署模式、协调机构模式、保护与扶贫相结合模式、经济上双赢模式和公众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定位观察,进行了人工湿地内鸟类的种类鉴别和数量统计。结果表明,220hm~2人工湿地先后招引了包括丹顶鹤在内的55种水鸟前来栖息。并通过与人工湿地建立以前调查结果的分析比较,阐述了建立人工湿地对整个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的调节和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盐城自然保护区人工湿地对水鸟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定位观察,进行了人工湿地内鸟类的种类鉴别和数量统计。结果表明,220hm^2人工湿地先后招引了包括丹顶鹤在内的55种水鸟前来栖息。并通过与人工湿地建立以前调查结果的分析比较,阐述了建立人工湿地对整个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的调节和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样线与样方法,分别于2010年4月15日至6月18日、2010年10月12日至11月18日以及2011年5月6日至6月16日对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及其伴生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熊猫常活动于坡度45°、郁闭度0.4的温性针阔混交林和温性针叶林中,活动区域海拔范围为1 885~2 821 m,主要食物为冷箭竹。(2)调查期间大熊猫主要分布在鹿子沟—长河坝、黑悬沟、小两河口(左)和关房沟4个区域,其中黑悬沟痕迹点最多,小两河口(左)区域遇见率最高,同时大熊猫痕迹点和遇见率随时间变化呈升高趋势。(3)保护区内大熊猫主要伴生动物有15种,其中水鹿、羚牛、藏酋猴和林麝为最主要伴生动物,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其中有9种动物位点数呈下降趋势,羚牛下降最明显;水鹿、斑羚、毛冠鹿、小熊猫和苏门羚5种动物位点数则呈上升趋势,其中水鹿增长最明显;而黑熊位点数则有升有降,但整体变化稳定。该研究可为保护区更加有效地保护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以及为栖息地建设和保护区相关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边界是管理部门开展日常管护和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未界定范围和功能区边界的自然保护区,在实践中无法对其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起到真正有效的保护。通过研究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界定现状,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面积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全国约有40%的自然保护区范围边界不清,而在已界定范围边界的自然保护区中约有20%的自然保护区未划分功能分区。因此,目前全国自然保护区统计名录中的保护区数量与面积数据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现状,需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尽快完善保护区范围界定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